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4:14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说明</p><p>A.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p><p>C. 哲学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A适合题意,B是错误的;C是哲学的功能,不适合题意;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p><p>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p><p>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p><p>C.物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p><p>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 A</p><p>【解析】</p><p>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是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故本题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南北朝时期范缜的《神灭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p><p>A. 承认了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决定的</p><p>B. 肯定了存在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p><p>C. 肯定了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精神是物质实体的产物</p><p>D. 承认了物质依赖于意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肯定了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精神是物质实体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p><p>①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②“理”是万物的主宰  </p><p>③吾心即是宇宙                        ④万物起源于水</p><p>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①②是客观唯心主义,③是主观唯心主义;④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把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p><p>A. 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p><p>B. 把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在一起</p><p>C. 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p><p>D. 把辩证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结合在一起</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赫拉克利特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但他认为这个物质是“活火”,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A适合题意,排除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存在局限,C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p><p>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p><p>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p><p>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①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具有科学性;它还是“改变世界”、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革命性。因而,它体现出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项符合题意;哲学均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段话的哲学内涵是</p><p>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p><p>B.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C.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p><p>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变革的思想结晶</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干中哲学家是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说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A符合题意。B说法不对,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C、D说法都对,但均与题意不符,不是马克思所说话的哲学内涵。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p><p>①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②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 ④物质是有生有灭的</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①错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的物质都是永恒的,④错误,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放眼周围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其正确的回答是</p><p>    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永恒性          D.矛盾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 B</p><p>【解析】</p><p>试题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本题选B项。可知性、永恒性也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特性。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是</p><p>A.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离开物质</p><p>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p><p>C.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p><p>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B适合题意,A是错误的;C、D说法正确但不是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p><p>A.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C.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p><p>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适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是错误的;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C是错误的;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体现了</p><p>A.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B.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p><p>C. 自然界是客观,人无法认识    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适合题意,A是错误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是错误的;自然界是客观,人可以认识,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含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p><p>A、心外无物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p>C、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D、对症下药,因地制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题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强调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A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B项体现的是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D项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符合题意,亦不能入选;C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p><p>①水往低处流</p><p>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p>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p>④月亮绕地球转</p><p>⑤红灯停,绿灯行</p><p>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p><p>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⑥    D. ①②③④⑤</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月亮绕地球转均是现象,不是规律,①②④不适合题意;⑤红灯停,绿灯行是规则,不是规律,排除;③⑥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p><p>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p><p>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p><p>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p><p>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材料中,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这说明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因为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认识都是不同的,从第一个阶段到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个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材料中提及到某地在实践中的认识有三个阶段,这说明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启示我们,意识具有</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17/10/69a957c8/SYS201807171003147209533687_ST/SYS201807171003147209533687_ST.001.png" width="239" height="16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计划性    B. 目的性</p><p>C. 自觉选择性    D. 主动创造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知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看法不同,体现一是具有自觉选择性,C符合题意,A B D排除。</p></div>

    题型:辨析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分析上述两种观点。</p></div></div>
<div><p>【答案】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事物的运动属性,认为河流是运动的,因此每一次踏入的河流各有不同。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同时,赫拉克利特还承认了运动的河流也存在的静止状态,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态,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p><p>克拉底鲁只承认了河流的运动状态,而否定式河流的静止状态。因而,使得人们无法承认同一条河流的存在,使生活陷入无法描述、无法表达的困境。从哲学上讲,是片面否定相对静止状态造成的困境。</p><p>【解析】本题为辨析题,要求辨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承认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他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了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然后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探索实践。</p><p>(1)指出按律执政、按律建设、按律发展的哲学依据。</p><p>(2)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建设,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div></div>
<div><p>【答案】(1)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p><p>(2)第一、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务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p>第二、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p><p>第三、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p><p>【解析】</p><p>本题以习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探索实践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指出按规律执政、按规律建设、按规律发展的哲学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把握关键信息“规律”,主要包括: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为人类造福。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p>(2)本题设问指向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建设,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p><p>材料一: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大力促进水资源节约,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自2014年5月1日起,上调北京市居民、非居民和特殊行业水价。其中,包括洗车业、纯净水业和洗浴业等在内的特殊行业用水价格大幅上调至每立方米160元。</p><p>材料二:业内专家认为,“除了供水成本普遍上涨,水资源费也有上调理由,对北京越来越稀缺的水资源,有必要投入更多力量进行保护和涵养,同时遏制低效用水甚至滥用水的现象。”</p><p>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北京市上调水资源费的理由。</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北京市上调水资源费的决定,正是充分考虑供水成本上涨、水资源稀缺和存在浪费用水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③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发展。④制定合理的反映北京市水资源状况的用水政策,有利于更好地节约、保护和涵养水资源。</p><p>【解析】试题分析:</p><p>设问明确要求“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回答,练习材料的做法,理论加材料即可,北京市上调水资费的决定,正是充分考虑水成本上涨资源稀缺和存在浪费用水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符合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这么做了的积极作用体现正确意识的反作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而原有的抗疟药因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的记载中获得灵感,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在经历190多次的提取失败后,采用低沸点的乙醚做材料,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全球数亿人因为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p><p>结合材料,说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p></div></div>
<div><p>【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过多次试验,才可以产生关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正确认识。</p><p>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屠呦呦团队持续不懈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实践生活中,遇到了疟疾的阻碍,形成世界性的难题。</p><p>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试验过程中。会有各种猜想与假设,这都有赖于大量实验来加以检验,最终确定正确的方法与方案。</p><p>实践是认识的归宿与目的。屠呦呦团队艰苦卓越进行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克服世界性难题,让亿万人在实际生活中,免于疟疾的危害。</p><p>【解析】本题以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为背景,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哲学认识论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难度不大。</p><p>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首先分析设问,要求调用的知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只需把材料的做法与教材知识点对接即可。然后分析材料:“通过大量实验,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而原有的抗疟药因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屠呦呦团队决定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通过大量实验,经历190多次的提取失败后,采用低沸点的乙醚做材料,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全球数亿人因为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