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4:04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p><p>A. 生活需要哲学,需要智慧</p><p>B. 人人都懂哲学</p><p>C. 哲学思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p><p>D. 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题干中的引言强调的是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没有强调哲学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并非人人都有,B表述错误。“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说明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符合题意。题干引言,没有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强调的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p><p>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p><p>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C. 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p><p>D.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A符合题意,应选择;B、C、D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p><p>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p><p>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p><p>③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p><p>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正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不是科学化的世界观,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②表述错误。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不学习哲学,人们也会自发的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③表述错误。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正确。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p><p>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p><p>B.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p><p>C. 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p><p>D. 是否承认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的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没有感情,何来景物”强调的是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由此可见,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展开的,A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p><p>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B.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p><p>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D.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不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A表述错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强调的是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物质,不是强调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不是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强调的是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物质,体现的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p><p>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p><p>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p><p>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p><p>A. ③→④→②    B. ②→③→④    C. ③→②→④    D. ②→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③选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选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④选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D选项正确入选。①选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代呼唤“高鸣报晓的雄鸡”,社会更需要“高鸣报晓的雄鸡”。这是因为它可以</p><p>①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全盘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p><p>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p><p>③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p><p>④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p><p>A. 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高鸣报晓的雄鸡”比喻真正的哲学,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推动时代进步,故②④说法正确;①“全盘”批判,说法错误,故排除①;哲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变革社会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排除③。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绘画中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辩证法的画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这说明</p><p>A. 哲学是“科学之母”</p><p>B. 哲学的发展要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p><p>C.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反思</p><p>D.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能是“科学之母”,A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没有涉及哲学的发展要以具体科学的进步为基础,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没有涉及哲学的产生,C不符合题意。“不懂辩证法的画家,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体现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科学的尽头,闪烁着哲学之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的判断,最后都有了哲学的意味。这说明</p><p>①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②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的源泉</p><p>③具体科学与哲学是密切联系的</p><p>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之科学”,①表述错误。生活实践是具体科学和哲学的源泉,②表述错误。“科学的尽头,闪烁着哲学之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的判断,最后都有了哲学的意味”,说明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体现了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密切联系,③符合题意。“科学的尽头,闪烁着哲学之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的判断,最后都有了哲学的意味”,说明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p><p>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B. 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p><p>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p><p>D.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相对静止,AB项均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含的哲理是</p><p>①世界是运动的</p><p>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p><p>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p><p>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③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②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从50年代起,政府就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相继攻克了调水工程中的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变成现实。由此可见</p><p>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p><p>②人们能够创造条件摆脱规律的制约,造福人类</p><p>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p><p>④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①表述错误。人们能够创造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但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②表述错误。“政府就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相继攻克了调水工程中的诸多世界级技术难”,体现了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③符合题意。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能够顺利开展,是因为这两项工程都尊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p><p>A.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B. 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p><p>C.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p><p>D. 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排除。B选项表述错误,意识可以反映未来,故排除。D选项表述错误,人的意识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故排除。C选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三国演义描写的兵器之所以没有互联网、高尔夫就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那种事物的存在,即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成语言简义丰,寥寥数字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p><p>A. 意识的第一性</p><p>B. 意识的能动作用</p><p>C. 实践的重要性</p><p>D. 意识的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画饼可以充饥,望梅可以止渴,都是强调人的心理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但不是意识的第一性,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涉及实践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决定作用,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p><p>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p><p>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材料表明怒、悲、惊、恐、忧的情绪代表的是人们不同的意识,这些意识对人体的器官产生不 同的影响,这体现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Duang”“也是醉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认为,网络热词折射了时代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打破语法常规拼凑出来的网络语言让人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差异的原因是</p><p>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p><p>②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p><p>③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总是不同的</p><p>④认识受人的立场和知识结构的影响</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网络热词折射了时代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打破语法常规拼凑出来的网络语言让人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作用,①符合题意。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多种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②表述错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总是不同,说法太绝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可能是相同的,③表述错误。“网络热词折射了时代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打破语法常规拼凑出来的网络语言让人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因为认识受人的立场和知识结构的影响,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在往黑洞下落的过程中损失掉了,这些损失的气体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p><p>③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p><p>④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表述错误,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②符合题意,黑洞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历经了15年的反复才获得了正确的认识。③表述错误,对真理的追求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④符合题意,一些吸积流被黑洞捕获了,一些逃逸了,体现了条件性。人们对黑洞认识的发展也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专家介绍,儿童烧烫伤处理的专业技术性很强,在治疗过程中,若处理不当,轻则加重病情给孩子带来更大痛苦,重则可能留下严重疤痕,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说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p><p>①发挥意识的能动性</p><p>②遵循事物运动的规律性</p><p>③做到主客观具体的统一</p><p>④坚持物质和运动的统一</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我们在做事情时要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专家介绍,儿童烧烫伤处理的专业技术性很强,在治疗过程中,若处理不当,轻则加重病情给孩子带来更大痛苦,重则可能留下严重疤痕,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说明,我们做事情必须要遵循事物运动的规律性,②符合题意。“儿童烧烫伤处理的专业技术性很强,在治疗过程中,若处理不当,轻则加重病情给孩子带来更大痛苦,重则可能留下严重疤痕,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说明,我们做事情时要做到主客观具体的统一,③符合题意。我们做事情时要坚持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表述正确,但材料不能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很忙。”听到这句话,父母担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朋友心想着哥们事业有成;妻子马上觉得自己家务的担子重了;而女朋友却流泪了:这是不是一个分手的信号呢?这包含的哲理是</p><p>①真理的相对的、有条件的</p><p>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p>③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p>④认识与主体自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的限制,对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不同。对于“我很忙”这句话不同的人认识不同,说明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与主体自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提到细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杀!杀!杀!”在我们眼中,它是很多疾病的元凶。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人体内的细菌都会保持“和平共处”的原则,菌群之间存在生态平衡关系,它们之间也有一条特殊的生物链。如果这个生物链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我们就会生病。由此可见</p><p>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p><p>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p><p>③只有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形成对这一事物的正确认识</p><p>④只有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p><p>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题中强调的是对细菌的看法,运用比较法不难看出,①可以选;细菌维持着生物链,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选②③;而题中强调细菌保持“和平共处”的原则,生物链不能打破,否则就会生病,体现了系统优化,故选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把烟头作为筑巢材料看上去似乎并不健康,但来自墨西哥的研究人员发现,首都墨西哥城的雀鸟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防止寄生虫的滋生。研究人员称,这是鸟类适应城市环境的有趣例子。当然,科学家也提出,烟蒂中含有致癌物或杀虫剂等,可能会危及雀鸟的健康。这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①要尊重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它也是客观的</p><p>②要善于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p><p>③要重视局部功能的发挥,部分高于整体</p><p>④要对具体联系进行选择,联系也有负面功能</p><p>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雀鸟用烟头筑巢,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①表述错误。雀鸟用烟头筑巢,可以防止寄生虫的滋生,启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符合题意。要重视局部功能的发挥,但部分不能高于整体,③表述错误。烟头虽能防止寄生虫的滋生,但也可能危及雀鸟的健康,启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注意事物的不利条件,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p><p>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p><p>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p><p>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p><p>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只有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部分的性质,①表述错误。1%的错误的重要性是相对于100%这个整体来说的,如果没有这个整体的存在,其存在就没有意义,体现了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②正确。“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说明了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③符合题意。整体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的作用不会大于整体的作用,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该企业不仅注重提高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和业务素质,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该企业采取的上述做法表明</p><p>①系统内部结构具有有序性和优化趋向&#xa0;&#xa0; ②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xa0;</p><p>③人们能根据主观需要调整原有的联系&#xa0;&#xa0;&#xa0;④整体在事物存在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xa0;</p><p>A.①②&#xa0;&#xa0;&#xa0;&#xa0;&#xa0;&#xa0;&#xa0;    B.①③&#xa0;&#xa0;&#xa0;&#xa0;&#xa0;&#xa0;   &#xa0;C.②④&#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我们要用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材料中“不仅注重…..还合理配置……”体现了该观点,也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条件的,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合的是(   )</p><p>A. 按图索骥,墨守成规</p><p>B.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p><p>C.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p><p>D.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刻舟求剑的典故强调只看到相对静止,而没有看到绝对运动,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按图索骥,墨守成规,也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故选项A正确。选项B是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排除。选项C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排除。选项D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p><p>A.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p><p>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C.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p><p>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A选项体现的是重视量的积累,与题意相符;B选项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C选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体现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联系的选项看问题;D选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指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俗语、成语与有关哲理相对应不正确的是</p><p>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重视量的积累</p><p>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p><p>C.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事物是发展的</p><p>D.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体现的是变化。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故C项错误。本题属于逆向选择,故选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上祭祖”近年来风行于网络。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经济环保,尤其是为许多远在异乡的游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对这种祭祖方式看法正确的是</p><p>①网上祭祖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p><p>②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p><p>③网上祭祖作为新出现的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p><p>④网上祭祖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认为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的观点是错误的,①表述错误。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符合题意。新事物大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网上祭祖作为新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③正确。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能以发展的快慢来判断,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的两句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刘禹锡的两句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的哲理是</p><p>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p><p>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p>③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p><p>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斗争</p><p>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反映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说明世界是变化发展的,①符合题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反映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符合题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反映了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③符合题意。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不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斗争,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下列与上述要求蕴含哲理相近的是</p><p>A.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p><p>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C.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p><p>D.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生产,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种安全漏洞”体现了我们不能忽视小事,要从小事做起,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符合题意,选C;A强调了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B强调了发展的实质;D强调了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工作,这体现了实践是(  )</p><p>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p><p>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p><p>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p><p>D.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工作,这体现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D正确且符合题意;A 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实践不一定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B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同时,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挑战。适时修改“一孩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满足现实需要的必要举措,也是顺应趋势、顺应民意之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决定》。</p><p>材料二: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2014年到2015年,经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路逐步清晰并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关键作用。</p><p>(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p><p>(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央扶贫思路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修改计划生育法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满足现实需要的必要举措。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修改计划生育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适时修改“一孩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尊重了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事物发展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修改计划生育法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完善和发展。</p><p>(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精准扶贫”思想是解决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的需要。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近30年的扶贫实践也证明了粗放式扶贫的效率低下,需要实行“精准扶贫”。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起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关键作用。</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新出台的“全面二孩”政策和精准扶贫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本题共设置了两个小问,第一小问考查考生对唯物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意图在于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第二个小问考查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知识限定明确,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分析即可,难度较小。</p><p>(1)第一个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首先,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角度分析出此政策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其次,从意识的能动作用角度分析此政策起到的作用;第三,从规律的特点角度分析此政策是尊重了人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第四,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此政策的修改的意义。</p><p>(2)第二个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央扶贫思路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的知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准扶贫”思想是解决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近30年的扶贫实践也证明了粗放式扶贫的效率低下,需要实行“精准扶贫”,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起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污染的加重,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p><p>材料二: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当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高潮,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1997年至2003年,农户收入持续徘徊,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到2014年,中央连续发布了11个一号文件,始终围绕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繁荣稳定”展开。同时根据经济形势和农业状况的变化,具体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有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政策侧重点不同。</p><p>(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说明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的发展历程。</p></div></div>
<div><p>【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循环经济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积极加以利用,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②联系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循环经济就是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在不同条件下事物的联系也不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上,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这样一个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三农”问题曾经遭遇的问题和现在的成就就说明这一点。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中央连续发布了十一个一号文件,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风貌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长就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p><p>本题以循环经济和“三农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本题共设置了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考查联系观,第二个小问考查发展观,解答这两个小问的关键在于,一是明确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内容,二是对材料进行解读。把材料有效信息与教材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p><p>(1)第一个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解答本题时,要结合设问,首先进行理论链接:联系的观点,主要指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然后分析材料中的每一小点,理论联系材料展开论述,组织答案: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组成的系统工程,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体现了在不同条件下事物的联系也不同,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循环经济就是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体现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p><p>(2)第二个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说明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的发展历程。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一是明确发展观的内容,二是对材料进行解读。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变化表明发展具有普遍性;问题与成绩的出现表明事物发展的途径;一号文件不断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表明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三农”的改观表明发展的实质。据此即可组织答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