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衡水中学分校·遂中实验校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让人们体会到了漂流于历史长河里的中华美食文化,勾起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民族记忆。这说明</p><p>①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p><p>②精神产品往往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p><p>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p><p>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体会到漂流于历史长河里的中华美食文化,勾起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民族记忆,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满足吃穿用住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之外,在文学、心理、艺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主要告诉我们:</p><p>①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文化的发展</p><p>②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p><p>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p><p>④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在文学、心理、艺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这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文化的发展,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说法错误,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的快餐文化,再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电影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人士表示发达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p><p>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p><p>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p><p>③必须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p><p>④要限制中美文化交流</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有人士表示发达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文化渗透,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必须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①③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交流中传播,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中国人对旅游行为的认知也逐渐由过去“方便自己、麻烦他人”转变为“文明出游、共获快乐”,国民文化素养的核心得到不断提升。这种提升</p><p>①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p><p>②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p><p>③使国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丰富</p><p>④对国人认知转变的影响是直接的</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由此可见,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排除;选项④说法不准确,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截至2018年7月底,我国已有昆曲、古琴艺术等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p><p>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p><p>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p><p>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③适合题意,④是错误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是错误的;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p><p>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p><p>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p><p>C.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p>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上述材料中“平等相待的朋友”“彼此尊重的兄弟”,体现了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三项均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数百项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傣、景颇、彝、佤、藏、阿昌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维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p><p>①具有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p><p>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③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成果。</p><p>④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和魅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和魅力,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④项符合题意;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民族文化间只有特色,没有优劣,①项说法错误;材料表明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涉及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成果问题,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p><p>①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p><p>②文化交流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p><p>③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p><p>④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文化交流途径的变化。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题目中,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手机来实现,这表明了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脱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日廉,不污日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这表明我国廉洁文化:</p><p>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p><p>②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③一脉相承,具有强大生命力</p><p>④具有鲜明民族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的相关知识。从《楚辞》的“联幼消以廉洁兮”到东汉王逸的“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这充分表明我国廉洁文化具有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强大生命力。②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①说法错误,排除;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林春的《果熟来禽图》……一部中国制作的名为《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短片从第一帧画面开始,古韵悠然,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仿佛有了生命,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深深打动了观众,目前已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度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这主要说明</p><p>A.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p><p>B. 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p><p>C. 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p><p>D.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的相关知识。题中,《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大众传媒只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C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A不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B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珠算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中已逐渐消失。然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正在被海外多个国家的人们所学习和使用。这一事实:</p><p>A. 体现了文化是区域性和世界性的统一</p><p>B. 警示我们应继承传统,在生活中多使用传统珠算</p><p>C. 要求我们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让珠算焕发新的生命力</p><p>D. 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正在被侵蚀与掠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珠算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中已逐渐消失。然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正在被海外多个国家的人们所学习和使用。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C适合题意;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粱》《大宅门》等经典之作,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 )</p><p>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 </p><p>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材料中“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可以从判断题肢①③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方法的创新是主观的,应取决于实践,故排除。题肢④强调创新的作用,与材料强调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不一致,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强势回归,为新春佳节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实力“圈粉”是因为:</p><p>①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p><p>②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p><p>③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记忆与情感的集中表达</p><p>④古典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实力“圈粉”是因为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古典诗词寄托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②④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记忆与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戏曲”不应该翻译为China Opera,而应该直接翻译为Xiqu,因为Opera表达的是西方偏重情节架构的戏剧形态,而中国戏曲还包括程式、声腔及众多剧种。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p><p>①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    </p><p>②看到了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各自的特殊性</p><p>③拒绝两方文化影响,凸显强烈民族自尊心 </p><p>④用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掩盖了自身的世界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的相关知识。主张不应把“戏曲”翻译为China Opera,而应该直接翻译为Xiqu。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性特征,坚持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①②正确;③中“拒绝西方文化影响”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排除;该观点没有看到中国戏曲与西方戏曲的共性,即文化的世界性,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旗帜,纵贯该校90年历史依然熠熠生辉。这个学术旗帜昭示的文化发展道路是:</p><p>①恢复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p><p>②引进并吸收一切西方文化</p><p>③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p><p>④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时代性改造</p><p>A. ①② B. ④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旗帜,纵贯该校90年历史依然熠熠生辉。这个学术旗帜昭示的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④适合题意;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①错误;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以“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的“习式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其原因是</p><p>①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p><p>③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p><p>④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谈治国理政道理的“习式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其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中国传统思想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与题意不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的精神动力,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这说明:</p><p>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永不泯灭</p><p>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C.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p><p>D.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渐趋融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这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去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11月4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在公共场合侮辱国歌的行为被写入刑法,情节严重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此举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为爱国主义:</p><p>①可以直接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p><p>②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决定力量</p><p>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p><p>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③④适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①②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是我们的骄傲。据此回完成下面小题。</p><p>【1】习近平点赞的这四种“伟大精神”是基于</p><p>①它们是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p><p>②它们都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p><p>③它们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p><p>④它们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爱国主义</p><p>A. ②③</p><p>B. ①③</p><p>C. ②④</p><p>D. ①④</p><p>【2】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它生动体现了这四种“伟大精神”中的</p><p>A. 伟大的创造精神</p><p>B. 伟大的团结精神</p><p>C. 伟大的奋斗精神</p><p>D. 伟大的梦想精神</p></div></div>
<div><p>【答案】</p><p>【1】 B </p><p>【2】 C </p><p>【解析】</p><p>【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④是错误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综合素质,①③适合题意;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p>【2】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它生动体现了这四种“伟大精神”中的伟大的奋斗精神,C适合题意,其它选项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这一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告诉我们</p><p>①中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p><p>②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重视学习国外优秀文化</p><p>③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 </p><p>④在新的长征途中,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长征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这告诉我们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①④适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不断雕琢产品,改进工艺,并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愉悦。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从鲁班、张衡、毕升等巨匠们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到普通匠人孜孜以求的精湛技艺;从精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国宝,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写成的。但是中国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当前,中国造得了大飞机、高铁、神舟飞船,而大量产品却仍停留在低端水平,以致于大批国人蜂拥海外“扫货”,甚至出现了将超市货架一扫而空的现象。这种反差终于让国人意识到:我们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p></div></div>
<div><p>【答案】①“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p><p>②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凸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有利于打造一流产品,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p><p>③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p><p>④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传承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我国重塑“工匠精神”的价值,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类纪录片《传承·中华文化》系列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工艺锁进光影,将历史文化镌刻脑海,揭开历史文化的面纱,展现华夏文明的内涵,内容涉及文学、技艺、历史、地理、服饰、科技等方面,“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传承,让子孙后代了解和继承中华文明,让世界体会到古老华夏大地上炎黄文化的魅力,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河中不断发展。 </p><p>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基本特征?简要说明中华文化具有这些基本特征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它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白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p><p>【解析】</p><p>本题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类纪录片《传承·中华文化》系列播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特征、特有的包容性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基本特征?简要说明中华文化具有这些基本特征的原因,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它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复兴之魂。深植其中”。《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中指出: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没有中外文化的借鉴和交流,中华文化不可能走向世界。</p><p>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在文化建设领域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p></div></div>
<div><p>【答案】(1)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p><p>(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上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才能弘扬中华和繁荣中华文化。</p><p>(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开放与交流中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如回答:在文化建设中注意文化创新的方向、文化创新中要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可酌情给分。</p><p>【解析】</p><p>本题以在文化建设领域“将改革进行到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在文化建设领域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文化建设领域“将改革进行到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201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14年后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这次的“北京8分钟”表演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充满科技元素、传统韵味、现代特色的视听盛宴,充满科技感,融合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展示新时代现代中国的魅力。</p><p>22名轮滑少年和2名少年演绎的熊猫队长,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曼妙的曲线轨迹,先后勾勒出寓意友爱团结的中国结、幸福吉祥的龙凤、众志成城的长城、高洁谦虚的梅花等充满浓郁中国元素的图案。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冬奥会的美好祝愿,及办好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信心。</p><p>24面人工智能控制的“冰屏”陆续呈现出国家大剧院、“天眼”望远镜、高铁、“新四大发明”、现代化城市等影像,这些凝聚中国智慧、工匠精神的中国制造,讲述着中国发展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风貌。这些“冰屏”自动控制,与现场演员、地面投影默契配合,相映成趣,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融合了高科技和“非遗”工艺——川北大木偶制作的“熊猫队长”化作信使,穿越互联网隧道,把来自各行各业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装入信封。</p><p>(1)结合材料,说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是如何体现文化传播功能促进文化发展的</p><p>(2)“2022,相约北京”!请为2022北京冬奥会设计两条宣传标语。</p></div></div>
<div><p>【答案】(1)①“北京8分钟”以创新的形式,通过大众传媒生动形象地传递了中华文化,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奥运盛会中外文化沟通交流,相互借鉴,推动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③通过奥运舞台,让人们共享世界各国文化,并分享各国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p><p>(2)①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②冬奥蓝,常态蓝;③走进冬奥会,实现滑雪梦;④增进友谊,激情竞技等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p><p>【解析】</p><p>本题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结合材料,说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是如何体现文化传播功能促进文化发展的,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传递中华文化,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推动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等知识分析回答。</p><p>(2)请为2022北京冬奥会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标语作为广告设计中的一种,自然也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