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3:06

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节日,是时间的隘口,更是心灵的驿站。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表明</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p><p>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p><p>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中华民族节日所承载的民族情感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项与题意不符;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至今日,大多数国人对科学的理解仍停留在实用层面,强调的是科学的认知功能,科学精神还未真正沁入人们的心灵。为此,有识之士一直提倡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从《文化生活》中涉及的角度看,弘扬科学精神是因为()</p><p>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p><p>B.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p><p>C.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p><p>D.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题干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因此A与题意不符;之所以要弘扬科学精神,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是因为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B符合题意;C与题干含义不符;D观点错误;故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p><p>①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p><p>②“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寓于“唯一的家人之爱”中</p><p>③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p><p>④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意趣</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①③项符合题意;“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唯一的家人之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而不是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②项说法错误;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实践而不是生活意趣,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南京青奥会期间青奥村共建了205个文化小屋,展示了五大洲的多元文化。在中国文化小屋,外国运动员们可以拿着毛笔体验中国书法;在瑞士小屋,你可以设计“世界名表”;在俄罗斯小屋,你可以领略伏尔加河“流过”一屋的灿烂。文化小屋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也促进了世界各国青少年间的交流和沟通。这表明</p><p>①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p><p>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p><p>③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人、塑造人 </p><p>④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错,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②错,只有先进文化才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小屋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人、塑造人,“也促进了世界各国青少年间的交流和沟通。”体现了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齐白石的一位朋友曾给他写信说:“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这一观点启示我们</p><p>①艺术创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p><p>②艺术创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③要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④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游历中求进境”启示我们艺术创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①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并没有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没有涉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③观点与题意不符,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长期的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说明</p><p>A.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p><p>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p><p>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D.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形式</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历史上将大批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人到南越之地后,把原居住地文化带入了新的生活之地,说明人口迁徙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风趣等特点,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唤起大家对山东这片热土的热爱,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这说明</p><p>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优秀文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③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④不同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塑造人生、文化的区域性的知识。《沂蒙山小调》等能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说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可选;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风趣等特点,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区域特征,④可选;②中“直接转化”的表述不准确,文化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③与材料主旨不符。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时代,不少网友会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这说明了  (      )   </p><p>①美德凭借现代传媒才得以传播          </p><p>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p><p>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p><p>④平凡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美德除了通过借助现代传媒,还能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等方式传播,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无论是平凡的人生还是伟大的人生,只要过的有意义,都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李克强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p><p>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p><p>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p><p>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文化成果,一旦投入生产实践会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所以①正确;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重要手段,②错误;国家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其作用,而非其特点,故排除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使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改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故④正确。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南京市级文保单位——“南京颜料坊49号”,却在2015年3月8日下午3时被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公然炸没了,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此,你认为</p><p>①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②文化遗产毫无意义,因为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p><p>③文化遗产可有可无,因为它会妨碍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p><p>④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因为它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p><p>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④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是错误的;③是对文化遗产的错误认识,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p><p>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p><p>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p><p>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距性</p><p>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②④符合题意,科技创新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③表述错误,“文化的统一性”的说法错误,违背了坚持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p><p>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p><p>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p><p>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这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②正确;革命文化的内涵并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③不选;革命文化并不是经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价值,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p><p>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p><p>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p><p>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p><p>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文化影响力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①不选;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并不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②不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愈来愈强,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期,一档别具匠心的电视节目《信中国》在央视热播。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由此可见</p><p>A. 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B.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p><p>C. 大众传媒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p><p>D. 书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信中国》展示的不仅是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更是让信仰形象站起,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这表明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正确且符合题意;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说法错误,错在“主要”;书信承载的历史不一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D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p><p>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p><p>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p><p>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p><p>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价值的实现受到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①中“取决于”表述错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②表述片面。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些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的表现,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③④正确。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p><p>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p><p>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无直接关联,①不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作用,不选。该市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不仅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p><p>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p><p>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电商将青花面盆销往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强调现代技术的发展促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不体现大众传媒的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p><p>A.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p><p>B.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C. 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p><p>D. 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材料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BD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p><p>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p><p>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p><p>③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p><p>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是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①错误;“坚持不忘本来”是强调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这样才能推进文化创新,②说法正确;“吸收外来”是强调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③说法正确;文化创新的本质并不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2月,国务院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通过客户端人们发现:大量的公文和数据变成了明快易读的图表说明;“政策红包你抢到了吗”“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的生活”——这样的政策信息更接地气;“我向总理说句话”起到了汇民意、聚民智的作用。据此回答小题。</p><p>【1】在该平台上,政府采用接地气的话语方式,制作亲民的领导人卡通形象,取得了很好效果。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p><p>①文化传播方式对文化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p><p>②文化内容的大众化决定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p><p>③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引导政治文明的发展创新</p><p>④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2】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p><p>A.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p><p>B.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p><p>C. 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p><p>D. 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p></div></div>
<div><p>【答案】</p><p>【1】    B    </p><p>【2】    D    </p><p>【解析】</p><p>本题以国务院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创新等知识。第(1)问可抓住该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关键词,判断出①④选项;第(2)问可从材料中的“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等,说明这类现象是不好的,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意,因此应进行文化创新,由此进行正确判断。</p><p>【1】政府通过网络平台,采用接地气的话语方式,制作亲民的领导人卡通形象,取得了很好效果。这一做法体现了文化传播方式对文化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④项符合题意;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②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创新,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p>【2】材料中反映的这类模仿或抄袭现象,体现不出旅游景区自身的特色,改变此类现象,需要进行文化创新,D项符合题意;材料意在强调如何改变这类照搬、模仿或抄袭现象,AB项均与题意不符;这种现象并非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p>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p><p>(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p><p>(2)重要性: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p><p>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p><p>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p><p>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p><p>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p><p>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p><p>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不选;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p><p>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p><p>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p><p>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p><p>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各具特色,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②③正确;①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p><p>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读书之风。</p><p>(2)请你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自觉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④文化塑造人生。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p><p>(2)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过程中,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与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③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的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p><p>【解析】</p><p>本题以倡导全社会读书之风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作用、创造文化新辉煌等知识。在全社会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和感染人,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第(1)问可从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文化影响人的方式、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分析说明我国倡导全社会读书之风的理由。新时代我们更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第(2)问可从如何做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p><p>(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读书之风。</p><p>从材料可以看出,倡导读书之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物质转化、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方面,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读书之风。</p><p>(2)本题要求请你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p><p>建设可围绕文化创新,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与传播手段的创新、发挥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等方面,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合理化建议。</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是我国的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唐代,受长江流域灿烂文化的影响,潮州陶瓷古窑悄然兴起。此时出现制瓷工艺,潮州城郊窑场遍布,种类繁多,盛极一时。</p><p>宋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除了为炉、壶、盂、罐一类日用器皿装饰之外,还结合当时的需求,进行观赏瓷器的制作。如西洋狗、狮子、人像和佛像等。其手法简练而传神,造型技艺相当高明。潮州陶瓷进入辉煌时期。</p><p>时今,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潮州陶瓷产业发展阻力重重,陶瓷工艺略显疲态,陷入困局。</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破解潮州陶瓷工艺发展的困局。</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或答“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潮州陶瓷行业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p><p>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潮州陶瓷行业应批判继承传统陶瓷,为传统陶瓷业注入新的时代气息。</p><p>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潮州陶瓷业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强同中外优秀陶瓷企业的交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p><p>④要坚持正确方向。(或答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促使潮州陶瓷业走出困境。(学生如从文化创新的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皆可。)</p><p>【解析】本题以潮州陶瓷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破解潮州陶瓷工艺发展的困局,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文化创新”,属于常规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等角度作答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p><p>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p></div></div>
<div><p>【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p><p>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可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