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1:52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指</p><p>A. 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关系</p><p>B. 事物同周围事物相互制约的关系</p><p>C. 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p><p>D.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不全面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p><p>A. 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p><p>B.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p><p>C.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p><p>D.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A适合题意;B、D不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对联系普遍性的理解错误的是</p><p>A. 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是互相联系的</p><p>B.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的</p><p>C.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p><p>D.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A选项理解正确;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B理解正确;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C理解正确。联系的普遍性是说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之间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发生联系,D理解错误。根据题意,本题选择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其中蕴含的哲理是</p><p>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p><p>②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p><p>③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创造规律</p><p>④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和战胜自然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的生产活动对自然产生极大的影响,自然的变化也会对人的生存产生影响,这种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题肢①正确;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人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要求人在改造世界中尊重自然,所以②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不创造,又不能被消灭,③错误;人们要和自然和谐相处,无法且不能战胜自然界,④说法有误。本题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p><p>A. 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p><p>B.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p>C.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p><p>D. 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C适合题意;A、B不适合题意;D说法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外国一位心理学家说:“我+我们=完全的我”,从世界观意义上看,其蕴涵哲理是</p><p>A. 部分离不开整体,当部分离开整体时,部分就不成其部分</p><p>B. 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实现</p><p>C. 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改造主观世界</p><p>D. 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我+我们=完全的我”,从世界观意义上看,其蕴涵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当部分离开整体时,部分就不成其部分,A适合题意;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B、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强调部分的重要性,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这反映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p><p>A.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p><p>B.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p><p>C.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p><p>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A是错误的;城市和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这体现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B适合题意;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叶城的石榴人人夸,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号称“西域大果盘”的新疆早年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水果外销困难。近年来,维吾尔族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和电商营销,将新疆的优质水果销往全国,走上致富之路。这启示我们要</p><p>&#xa0;</p><p>①认识联系普遍性,开展实践,主动创建自在事物的联系</p><p>②把握联系多样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促成事物发展</p><p>③根据联系条件性,超越条件,创造人为事物的联系</p><p>④尊重联系客观性,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通过实践可以创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能创建自在事物的联系,①说法错误;维吾尔族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和电商营销,将新疆的优质水果销往全国,走上致富之路.这启示我们要把握联系多样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促成事物发展,②符合题意;创造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必须以事物固有联系作为条件,不能超越条件,③说法错误;维吾尔族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和电商营销,将新疆的优质水果销往全国,走上致富之路,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联系客观性,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现实的人与人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但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这一定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p><p>①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p><p>②办事情要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p><p>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p><p>④整体高于局部、大于局部功能之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但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说明了只有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注意系统内部结构合理性,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时,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否则,则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判断,②和③正确,也可以判断出④的说法不准确。本题侧重的是从整体出发,实现最优目标,而非重视部分,①排除。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p><p>A. 邯郸学步&#xa0;B. 唇亡齿寒&#xa0;C. 吐故纳新&#xa0;D. 因地制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吐故纳新”既体现了“故”和“新”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C符合题意,入选;A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不合题意;B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但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不能入选;D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不选。所以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说法形象地指出了</p><p>A. 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p><p>B. 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p><p>C. 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p><p>D.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不存在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题中强调运动,而不是强调静止,没有体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不合题意,故排除;B是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合题意,排除;题中说法说明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D选项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也是存在的,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为</p><p>①事物的前进和上升</p><p>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p>③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p><p>④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相互转化</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②适合题意,③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说法正确的是</p><p>A. 事物的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p><p>B. 量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p><p>C. 事物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所以量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p><p>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所以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A项观点错误;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项观点错误,D项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所以量变对事物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绝大多数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由于“改革会使绝大多数人受益”,因此</p><p>A. 改革符合客观规律</p><p>B. 改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p><p>C. 改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p><p>D. 改革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p><p>【2】改革“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表明</p><p>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p><p>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p><p>C. 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p><p>D. 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改革的步伐</p></div></div>
<div><p>【答案】</p><p>【1】D</p><p>【2】B</p><p>【解析】</p><p>本题以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为背景,考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由于“改革会使绝大多数人受益”,因此改革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p>【2】改革“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表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要求,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p><p>A.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p><p>B.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p><p>C. 真理以谬误为基础</p><p>D. 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说明人们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常常伴随着谬误,A正确。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说融合,B项不正确;真理以实践为基础,C项错误;本题主旨不是来体现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区别,故D项排除。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人们</p><p>A. 要坚持适度原则    B.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p><p>C. 要重视量的积累    D.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p><p>A. 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p><p>B. 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p><p>C. 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p><p>D. 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即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p><p>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p>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p><p>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与“病树”为旧事物,而“千帆过”“万木春”则体现新事物的产生,①正确;“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中“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也说明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符合题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②排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排除④。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的理解正确的是</p><p>A. 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p><p>B.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p><p>C. 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p><p>D. 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选项B正确。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但是实践不等于客观事物,A观点错误,不选。C项体现的是实践的能动性。D项错误,它否认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p><p>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p><p>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具有能动性的活动</p><p>C. 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p><p>D. 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说的是人们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说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具有能动性的活动,B项正确。A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CD两项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故本题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p><p>A. 实践的历史性    B. 实践的能动性    C. 实践的客观性    D. 实践的主观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有的人认为愚公真“愚”,他认为可以通过炸药将山移走,没有认识到那个时代是没有炸药的客观实际情况,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历史性。故A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是由于16世纪至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p><p>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B. 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p><p>C.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p><p>D. 对科学发展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正确。科学实验活动是实践的一个方面,B项说法不科学;C项和材料无关;知识分子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D项说法不科学。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藏族有句民谚:“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美国也有句澎语:“只有实践的钥匙,才能打开真理的宝库。”它们反映的一个哲学观点是</p><p>A.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p><p>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p><p>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只有实践的钥匙,才能打开真理的宝库。”即实践检验是非,实践打开真理,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选项C正确。A项所述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特点,与能否检验真理没有关系;B项体现的是实践对认识发展的作用,不能体现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D项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与材料无关。本题选择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生活中,当我们伤风感冒时,医生经常建议多喝水。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却指出,对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p><p>A.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p><p>B.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p><p>C. 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p><p>D.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项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项与题意不符;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p><p>A. 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p><p>B. 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p><p>C. 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p>D. 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谎言无论重复多少遍,也不会由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变成正确的反映,题中观点是错误的,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认,D项符合题意;A、B两项的判断错误;题意并没有涉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而原有的抗疟药因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的记载中获得灵感,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在经历190多次的提取失败后,采用低沸点的乙醚做材料,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全球数亿人因为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p><p>结合材料,说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p></div></div>
<div><p>【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过多次试验,才可以产生关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正确认识。</p><p>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屠呦呦团队持续不懈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实践生活中,遇到了疟疾的阻碍,形成世界性的难题。</p><p>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试验过程中。会有各种猜想与假设,这都有赖于大量实验来加以检验,最终确定正确的方法与方案。</p><p>实践是认识的归宿与目的。屠呦呦团队艰苦卓越进行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克服世界性难题,让亿万人在实际生活中,免于疟疾的危害。</p><p>【解析】本题以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为背景,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哲学认识论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难度不大。</p><p>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首先分析设问,要求调用的知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只需把材料的做法与教材知识点对接即可。然后分析材料:“通过大量实验,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而原有的抗疟药因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屠呦呦团队决定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通过大量实验,经历190多次的提取失败后,采用低沸点的乙醚做材料,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全球数亿人因为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8年5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7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探索向来伴随着高风险,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造成灾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零瑕窥”“零失误”“万无一失”是各单位的一贯要求,不放过任何细节。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p><p>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p></div></div>
<div><p>【答案】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团结协作,实现了整体优化。</p><p>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各系统、各领域始终坚持“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十分注重细节,有力保证了航天工程的成功。</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p><p>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统,自觉服从大局,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团结协作,实现了整体优化。各系统、各领域始终坚持“零瑕疵”“零失误”“万无一失”,十分注重细节,有力保证了航天工程的成功。可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能够成功的原因。</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展示,企鹅在将要上岸之时,要从海面潜入海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飞出一道弧线,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破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p><p>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分析,我们可以从“沉潜”中学到哪些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生路上如果有困难,只要我们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困难,就能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②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困难面前,我们要学会“沉潜”,积聚力量,一方面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寻找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以实现成功登陆。</p><p>【解析】设问要求调用的知识是“发展观”,设问指向“沉潜”的启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这启示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人的一生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曲折,我们应看到前途和光明,勇于面对困难和曲折,就一定能永往直前,否则将一事无成。“沉潜”的过程也是量变的过程,要做好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变。</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地处浙北的大云镇缪家村,原来是一个农业村,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如今已经变身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耀眼新星”。缪家村通过宅基地置换、承包地整体流转、土地租赁等方式积极探索土地集中经营,构建“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员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并充分利用大云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契机,结合自身区位交通、资源特色等优势,探索发展“旅游+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做优、做亮休闲旅游。</p><p>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缪家村也注重文化建设。把原来散居的村民集中安置到新小区,定期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善行义举榜”等评选活动,举办书画、健身、老年学习、文艺表演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推进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建设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既使村民增强了生活幸福感、焕发了建设积极性,也为乡村旅游打造了一张文化名片。</p><p>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缪家村能够变身为“耀眼新星”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在尊重经济、社会和自然联系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和优化了这些联系,从而增强了村民幸福感,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成为一个“耀眼新星”。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缪家村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主动调整土地经营模式、人居模式以及工作机制。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施各类文化工程。</p><p>【解析】</p><p>本题以大云镇缪家村发展特色旅游业为话题,从哲学生活角度设题,主要考查了联系客观性的相关知识。</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缪家村能够变身为“耀眼新星”的原因,属于归因类的题目。审题可知,本题要求使用联系客观性的知识原理来解答,即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结合材料分析到,大云镇缪家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尊重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宅基地置换、承包地整体流转、土地租赁等方式积极探索,说明了该村可以从事物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从而增强村民的幸福感,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另外,缪家村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主动调整土地经营模式、人居模式以及工作机制。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施各类文化工程。说明了该村能够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由此组织答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平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