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可见</p><p>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p><p>②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p><p>③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它对人们的影响就总是积极的</p><p>④礼仪修养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我国传统的“礼仪”由古人的祭祖仪式发展而来,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反复改铸,终至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与礼仪程序,规范着人们的心理情操、是非观念及生活行为。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同时体现了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①②适合题意;文化礼仪一旦形成,它对人们的影响不容易改变,但不一定总是积极的,③是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将至,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老一辈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事物在他们心中份量依然很重。材料显示( )</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p><p>C. 春节的习俗不会改变</p><p>D. 人们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老一辈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事物在他们心中份量依然很重”,充分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故A项复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文化对人影响潜移默化的特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传统习俗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故C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D项中的表述也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举行开馆仪式。湖南省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新馆的城市中心优势、建筑功能优势、陈列展览优势、设施设备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湖南故事,传承、创造、创新湖湘文化中更有作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材料表明</p><p>①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离不开物质载体 </p><p>②精神产品的创造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人艺术审美的结合 </p><p>③博物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p><p>④湖南省博物馆承载挖掘和展示丰富多彩的湖湘文化功能</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和特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精神产品的实践的产物,②表述错误;博物馆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③表述错误;①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故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这一遗产项目</p><p>①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 </p><p>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p><p>③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p><p>④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先进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这说明这一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故②③符合题意;④中的“先进性”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为你打call”等2017年一些网络热词正被我们广泛使用,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表达,这说明</p><p>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 </p><p>②网络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p><p>③网络己成为文化创新的主阵 </p><p>④网络语言值得全盘接收</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网络是文化传播的新的手段,题肢③夸大了网络在文化传播的作用,说法错误,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网络语言有优秀和糟粕之分,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优秀的要加以继承,落后的要摒弃,故排除;网络语言正在被人们应用,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题肢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把优秀文化经典送进校园,使学生“足不出校”地享受高层次文化艺术盛宴,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2017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第四节课“文以载道”带领大家学习古典文化之美。文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字里行间,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翻开一本书、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说明</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p><p>③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p><p>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把优秀文化经典送进校园,使学生“足不出校”地享受高层次文化艺术盛宴,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翻开一本书、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①④符合题意;②体现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不符合题意;③错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这一文化遗产申遗获得成功。我国对此高度重视,是因为文化遗产</p><p>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p><p>②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③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p><p>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具有独特作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②③正确;①错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非文化遗产;④错误,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而非同一性。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村庄聚落形态、居民古建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何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前政府和社会的当务之急。2014年4月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讲话中指出:要统筹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这是因为</p><p>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p><p>③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p><p>④坚持文化创新正确的方向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p><p>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本题是原因类试题,考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①③适合题意;②④说法正确但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吉祥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 )</p><p>①中华文化对别国的渗透能力增强②中国文化被世界各国所认同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④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对别国的渗透能力增强说法错误,我们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渗透,故①错误;我们认同的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②错误;吉祥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故③符合题意;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表明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新修订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p><p>①传统文化已成为展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p><p>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③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p><p>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新修订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适合题意;同时是因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④适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①错误;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但不是根本途径,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春节,央视又一档节目火了,《经典咏流传》把中国传统中的古诗词以歌曲的形式吟唱出来,瞬间感动了许多人。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一名乡村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用质朴无华的天籁声音唱出来,唱哭了很多人,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启示我们</p><p>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p><p>②文化创新要注重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p><p>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p><p>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经典咏流传》借助电视网络等迅速传播,感动亿万中国人,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故①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一名乡村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用质朴无华的天籁声音唱出来,唱哭了很多人,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表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故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是因为</p><p>A.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B.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p><p>C. 文化经典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 文化经典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习主席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是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A适合题意;B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是错误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p><p>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p><p>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p><p>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②正确;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故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③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徽州刻工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这说明徽文化</p><p>①生命力强 ②源远流长 ③务实性强 ④博大精深</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表明徽文化源远流长,故②符合题意;徽州刻工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表明徽文化博大精深,故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无关,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p><p>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p><p>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p>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p><p>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因此保护好《四库全书》能够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与题意不符合题,故排除;题肢④说法言过其实,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p><p>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p><p>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故③符合题意;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与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①符合题意;②错误,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未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④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奋斗中形成了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告诉我们( )</p><p>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p><p>③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④民族精神是抽象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特征。材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表现形式,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民族精神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回眸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风景这边独好”。这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p><p>①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p><p>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p><p>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p><p>④其具体内容是永恒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②③正确,选C。①错误,中华民族精神会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但不能决定。夸大了其作用。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其具体内容不是永恒的。④也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征伐的武勋,只是依照传统统一天下”,但是中华民族却有为了尊严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勇气。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在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下,一定能够挫败任何挑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p><p>①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改变、不失本色 </p><p>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p><p>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p><p>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②③选项观点正确,题中强调在民居精神鼓舞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错误,中华民族精神不失本色正确,但永不改变是错误的,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不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 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 求。这种精神追求</p><p>①凝聚着自信自尊自强,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p><p>②体现着与时偕行的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p><p>③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p><p>④充溢着从容淡定的情怀,是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③④适合题意;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重要会议。</p><p>大会一致同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新时代党的行动指南。大会要求全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聚集起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p><p>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引领中国新发展的重大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p><p>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指导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政治进步。</p><p>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方向保证,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p><p>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科学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旨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能激励全国人民共圆中国梦。</p><p>【解析】</p><p>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文化的作用。解答本题,考生应首先构建文化的作用的知识体系,然后与材料有机结合。针对材料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聚集起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考生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考生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角度去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普世价值具有普世性,多元文化和自由是普世价值的基本要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平、正义皆属之,它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p><p>材料二 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问题不在普世价值本身,而在普世价值的话语权。</p><p>历史上,西方拥有普世价值(文明)梦。“西方现代化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为西方建构起普世价值的话语权”。在当代,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不“普世”, 个别国家把推广“普世价值”纳入其全球战略,常常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去垄断发展模式的话语权,甚至演化为普世霸权。</p><p>历史上,中国拥有天下大同梦。中华文化尊崇仁爱、宽容、和谐、诚信、正义、民本、“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理念,和普世价值观是一致的。在新的时代,世界需要中国梦,因为中国模式正在丰富普世价值内涵。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受到以中国崛起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严重冲击,导致“中国威胁论”之滥觞。</p><p>材料三 现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制度、文化的“全球化”。对中国而言,破除“中国威胁论”悖论的唯一出路是实现“再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即尊重和表达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展示文明多样性的全球化。</p><p>依据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知识阐述如何看待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梦”。</p></div></div>
<div><p>【答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中国梦”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各国对普世价值有不同理解,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正在丰富着普世价值的内涵,让普世价值更具世界性。</p><p>【解析】</p><p>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答题。实际本题考查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的知识。针对材料中对普世价值的阐述以及西方并不真正的普世,以及中国提出的“再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即尊重和表达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展示文明多样性的全球化,考生可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态度以及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等知识的角度去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坚定重申人民立场,深情礼赞中国人民,首次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与淸晰阐发。所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涵括“四种伟大精神”。因此,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p><p>(1)习近平主席阐发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p><p>材料二:山东临沂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小延安”,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领导沂蒙人民不怕流血牺牲,千万沂蒙人民与中国共产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创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p><p>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中国共产党领导临沂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为沂蒙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赋予沂蒙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这种精神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岁月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升华,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p><p>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p><p>(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p></div></div>
<div><p>【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p><p>(2)①以习近平新时代巾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p><p>②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p><p>③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p>④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p><p>【解析】</p><p>本题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和沂蒙精神为话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习近平主席阐发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试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p><p>第(2)问,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针对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中国共产党领导临沂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为沂蒙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赋予沂蒙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考生可从以习近平新时代巾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这种精神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岁月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升华,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考生可从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角度去分析说明;同时考生还可以从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角度去分析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