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陆慕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p><p>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B. 哲学源于生活,并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p><p>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D.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哲学源于生活,并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的作用,A项与题意不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哲学的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永远不要埋怨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改变它,要么安静地接受它。心态决定状态,这是因为( )</p><p>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C. 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D. 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相互分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心态属于世界观的范畴,状态受世界观指导,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B项符合题意;A、C对二者关系的论述本身都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二者不能相互分离,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巨匠钱学森生前指导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原因是</p><p>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p><p>C. 哲学是具体科学之科学 D.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巨匠钱学森生前指导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原因是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正确且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p><p>A. 唯心主义 B. 可知论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是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是不可知论,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此观点属于</p><p>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p><p>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此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下列反映这一思想的是</p><p>A. 气者,理之依也 B.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p><p>C. 物是观念的集合 D.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认为世界起源于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适合题意;B是客观唯心主义,C、D是主观唯心主义,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下列说法中与王夫之的观点基本一致的是</p><p>①“形存则神存,行谢则神灭”——范缜</p><p>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p><p>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p><p>④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朱熹</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王夫子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①③项与王夫之的观点基本一致;②④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王夫之的观点从根本上是对立的;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乘船》诗中说:“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下列说法与诗中所包含的哲理相近的是</p><p>A.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p><p>B.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p><p>C.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p><p>D.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乘船》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项所包含的哲理与其相近;A项包含着规律的客观性,与题意不符;B项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与题意不符;C项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道理;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08·江苏单科,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p><p>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p><p>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曾经是茫茫荒原,林场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林场人用行动说明</p><p>A. 规律并不是客观的和永恒不变的</p><p>B. 应根据人们的需要认识利用规律</p><p>C.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做事成功的前提</p><p>D. 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塞罕坝林场人用行动说明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D项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说法错误;规律的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应根据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认识利用规律,B项说法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霍金因罹患神经系统瘫痪症,困陷轮椅已有多年,但并没有妨碍他研究宇宙的构成、“大爆炸”和黑洞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具有</p><p>A. 自觉选择性</p><p>B. 主动创造性</p><p>C. 客观物质性</p><p>D. 直接现实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霍金因罹患神经系统瘫痪症,困陷轮椅已有多年,但并没有妨碍他研究宇宙的构成、“大爆炸”和黑洞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这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项符合题意;AC项均与题意不符;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最早,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风险。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实现“刀下无痛”,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成功使用,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材料说明</p><p>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③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实现“刀下无痛”,这说明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①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②错误;“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成功使用,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这说明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③正确;认识的发展是无限的,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下列与该俗语蕴含哲理一致的是</p><p>A.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B.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p><p>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适合题意;A、C、D均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发现:在距离我们39光年外,一颗围绕昏暗恒星运行的行星,被朦胧的大气层所笼罩,那里存在一个“水世界”。这一发现表明</p><p>A.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p><p>B.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p><p>C.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p><p>D.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p></div></div>
<div><p>【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9/08/0dfcf6c8/SYS201904290845544882808200_ST/SYS201904290845544882808200_ST.001.png" width="395" height="13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p><p>B. 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p><p>C. 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p><p>D. 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A说法片面,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排除A;B符合题意,题干中起初人们把图一称为“剁肉图”,后来又把图一称为“烤肉图”,对统一对象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反映,虽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当选;C不合题意,观点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不合题意,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p><p>故答案: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是党诞生以来第17次修改党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看,党章修改体现了</p><p>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B. 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p><p>C. 认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p><p>D.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看,党章修改体现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B符合题意;AD不是认识论角度,排除;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C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行动指南。这说明</p><p>A. 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B. 真理具有客观物质性</p><p>C. 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 真理有反复性和上升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行动指南,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A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说法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D说法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使港珠澳之间的交通往来从4个小时缩短到了30分钟,这座大桥把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更加快捷。这说明</p><p>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联系</p><p>B.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p><p>C. 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p><p>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港珠澳大桥使港珠澳三地的陆地通行更加快捷,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创造或消灭,人们能够创造联系的具体形式,不能创造联系本身,A项说法错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项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个人力量是加法,团队力量是乘法》蕴含的哲理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6/12/a6cff0e5/SYS201904061241478226331719_ST/SYS201904061241478226331719_ST.001.png" width="127"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p><p>B.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决定的</p><p>C. 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p><p>D.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漫画《个人力量是加法,团队力量是乘法》,体现了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的道理。当部分以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亦然,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团队的力量,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杰出科学家都有“毕生成一事”的坚持。袁隆平、屠呦呦、黄大年等人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才取得突破性成就。这启示我们</p><p>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p><p>B. 必须重视量的积累</p><p>C. 质变必然促进发展</p><p>D.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袁隆平、屠呦呦、黄大年等人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通过数十年量变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最终在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后引发质变,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他们通过数十年量的积累最终实现了质变,所以实现质变,必须重视量的积累,B符合题意;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错误;质变不一定是发展,C错误;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p><p>A. 邯郸学步 B. 唇亡齿寒 C. 吐故纳新 D. 因地制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吐故纳新”既体现了“故”和“新”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C符合题意,入选;A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不合题意;B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但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不能入选;D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不选。所以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生正是因为有了伤痛,才会在伤痛的刺激下变得清醒起来;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苦难,才会在苦难的磨炼下变得坚强起来。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p><p>B.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p><p>C.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p><p>D. 主次矛盾相互转化</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这句话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项符合题意;AC项均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体现主次矛盾相互转化,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p><p>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告诉我们</p><p>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p><p>B. 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p><p>C. 做事情抓住重点和关键</p><p>D. 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表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A说法错误;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B说法错误;D材料不符。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共享单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公共自行车固定车位的束缚,使用十分方便,广受市民欢迎。但是,随着投放量的不断增大,乱停乱放等问题日益显现。这告诉我们</p><p>A.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 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p><p>C.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曲折的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共享单车的出现一方面方便市民出行,另一方面又引发乱停乱放现象,但是这两个方面又并非是不可协调的对立面,说明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说明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A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共享单车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并未体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故本题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科学确定制造业发展方向,坚持一区一案、差异化发展。该做法的依据是</p><p>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p><p>②规律既是普遍的又是多样的</p><p>③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p>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科学确定制造业发展方向,坚持一区一案、差异化发展。该做法的依据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代青年作家创作时通常面临的问题是:既想突出个性,又无法脱离传统文学的叙事框架,完全个性化的写作则很难坚持。这说明</p><p>A. 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B.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p>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D.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当代青年作家创作时通常面临的问题是:既想突出个性,又无法脱离传统文学的叙事框架,完全个性化的写作则很难坚持。这说明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广东省公安机关率先试点身份证线上“副本”即身份证“网证”,2018年1月起在全国推广。身份证“网证”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p><p>A.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p><p>C.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身份证“网证”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中华成语言简意赅、意蕴深刻,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下列成语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p><p>① 好高骛远——看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 ② 满招损,谦受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③ 坐井观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 统筹兼顾——既抓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p><p>A. ①② B. ①③</p><p>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满招损,谦受益”是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项符合题意;“统筹兼顾” 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体现的是既抓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④项符合题意;“好高骛远”借以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不是看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①项观点错误;“坐井观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辨析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故题目观点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辨析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p><p> </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故题目观点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本题判断错误。</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p><p> </p></div></div>
<div><p>【答案】对</p><p>【解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div>
<div><p>【答案】对</p><p>【解析】</p><p>略</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联系具有客观性,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本题判断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部分功能决定整体功能。(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整体与部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部分离不开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p></div>
题型: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p></div></div>
<div><p>【答案】错</p><p>【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而不可在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将矛盾的普遍性看成事物的“整体”,把矛盾的特殊性看成事物的“部分”,混淆了事物性质与事物的范围的本质区别。所以不能认为特殊性寓于普遍之中。故本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 我国每年有20多亿吨的生活垃圾需要清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过去人们单纯地认为,“集中填埋是处理垃圾的最佳方式”。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极少部分垃圾才需要填埋,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让大部分垃圾变为再生资源,可以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取得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效益。</p><p>材料二 一直以来,我国在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然而从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工作总体进展缓慢。调查显示,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滞后、垃圾分类设施缺乏、居民不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是成为造成此项工作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p><p>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1)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说明发达国家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p><p> (2)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p></div></div>
<div><p>【答案】(1) ① 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②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践的发展。</p><p>(2) ① 从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②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安于现状。</p><p>【解析】本题以垃圾分类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认识论和唯物论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难度不大。</p><p>设问一要求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说明发达国家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是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这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实践的发展。</p><p>设问二要求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考查唯物论的方法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 2017年11月14日,长三角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绿色发展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高峰论坛在淮安举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26个市。淮安市领导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淮安将与各会员城市一道,大力推动长三角生态经济相关支撑产业发展,共同谱写长三角生态经济共治共享新篇章。</p><p>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1)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对长三角地区关注生态文明的认识。 </p><p> (2) 请运用一个最佳的哲学原理,分析淮安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1) 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长三角地区关注生态文明是对规律的尊重。</p><p>(2) ① 淮安和长三角地区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②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立足长三角这个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我们应重视淮安在长三角地区生态建设中的作用。</p><p>【解析】本题以淮安与长三角的联系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规律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较为简单。</p><p>设问一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对长三角地区关注生态文明的认识。考查学生对规律知识的掌握,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主观题。首先明确该知识点下共两个原理方法论,然后把这两个原理方法论与材料对接并回扣设问即可。</p><p>试问二要求运用一个最佳的哲学原理,分析淮安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从地理位置看,淮安位于长三角,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最佳的原理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然后展开论述该原理方法论,分析淮安作为部分与长三角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即可。</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近年来,自主招生俨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界活蹦乱跳的一条鲶鱼,搅动了沿袭已久的教育格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高校自主招生”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p><p>政策回顾</p><p>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在“一刀切”的统考选拔中为偏才、怪才开一条“通道”,教育部决定于2003年起尝试高校自主招生。舆论对此发出一片叫好之声,认为“这是新事物”“终于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自主招生在打破统考僵化的同时,也撼动了选拔的公平,引起社会的质疑。</p><p>(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的?</p><p>各抒己见</p><p>在讨论中,甲同学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这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乙同学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择优录取,重在培养拔尖人才,他们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p><p>(2)请选择甲、乙同学其中一方的观点,运用矛盾的观点加以评析。</p><p>直面问题</p><p>同学们发现,负责自主招生的大学教授们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创造热情,但多数人还缺乏基层艰苦生活的锻炼。如果不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就很难担当社会重任。”</p><p>(3)这段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p></div></div>
<div><p>【答案】(1)①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一刀切”的统考选拔中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是新事物,是在人才选拔方式上的一种发展。②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自主招生引起社会的质疑,正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p>(2)备选答案一:甲的观点: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要全面地看问题。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高校自主招生中,既要抓好城市学生的选拔,也要重视农村学生的选拔,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备选答案二:乙的观点:①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关键,抓重点。抓好拔尖人才的选拔,建设创新型国家。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抓好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城乡教育协调发展。</p><p>(3)①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事物。既看到大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大学生缺乏基层生活的锻炼。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大学生要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更好地担当社会重任。</p><p>【解析】</p><p>本题以“高校自主招生”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知识。第(1)问可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情况,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此说明高校自主招生所体现的道理。第(2)问中如果选择甲同学的观点,可从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等分析高校自主招生中,既要抓好城市学生的选拔,也要重视农村学生的选拔,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如果选择乙同学的观点,可从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关键,抓重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等知识,分析抓好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第(3)问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此题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把握题意。可结合材料观点,说明所体现的坚持了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p><p>(1)此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发展的观点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在“一刀切”的统考选拔中尝试高校自主招生,是新事物,是在人才选拔方式上的一种发展,体现了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自主招生引起社会的质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p><p>(2)本题要求选择材料中甲、乙同学其中一方的观点,运用矛盾的观点加以评析,属于评析类主观题。如果选择甲同学的观点,即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可以从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全面地看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要坚持两点论等角度分析高校自主招生中,既要抓好城市学生的选拔,也要重视农村学生的选拔,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如果选择乙同学的观点,即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择优录取,重在培养拔尖人才,可以从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关键,抓重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等角度分析抓好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城乡教育协调发展。</p><p>(3)此题要求回答材料中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材料观点既看到大学生的优点,也看到大学生缺乏基层生活的锻炼,体现了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大学生要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更好地担当社会重任,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