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28:01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lt;论语&gt;心得》一书的扉页中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p><p>①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p><p>②哲学就在我们身边</p><p>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④哲学为各门具体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A. ③④&#xa0;B. ①④&#xa0;C. ①②&#xa0;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于丹教授认为“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说明生活需要哲学智慧,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自觉不自觉地指导我们的生活,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哲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之分,所以不能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项观点错误;材料观点没有体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哲学的眼光去分析当下中国面对的复杂环境,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表明</p><p>A.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的实践</p><p>B.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p><p>C.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p><p>D.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习近平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哲学,具备哲学眼光,提高把握大局能力,这体现了哲学的作用,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哲学的作用,没有体现哲学智慧的产生,A项不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C项观点错误;哲学能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的方法指导,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表明</p><p>①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p><p>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p><p>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p><p>④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表述是对哲学的谬解,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④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毛泽东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表明人们创立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故①③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有人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p><p>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p><p>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p><p>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慢生活”理念被一些人接受,这些人就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A项符合题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哲学并不源于世界观,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B项观点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但不影响世界观,C项观点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p><p>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p><p>②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p><p>③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p><p>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A. ①③&#xa0;B. ②③&#xa0;C. ①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中历史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历史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历史哲学以历史学为基础,②项观点错误;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对哲学的理解,正确的是</p><p>A. 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p><p>B. 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p><p>C.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科</p><p>D.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哲学是一门科学,并非是“科学之科学”。A项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B项观点错误;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C项符合题意;哲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科学,而且哲学不是从某个方面反映人们的认知,哲学涉及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即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活动。《盗墓空间》这部影片</p><p>①关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p><p>②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p><p>③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p><p>④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p><p>A. ①④&#xa0;B. ①②&#xa0;C. ③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中“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依靠思维,可以穿越时空”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该观点关注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①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错误,②项观点错误;该观点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合理之处在于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p><p>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p><p>C.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D. 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中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感情,何来景物”是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因此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属于根本分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下半年天文现象做出预告:北半球盛夏中 的8月是全年全球“天幕”最精彩的月份,日全食、月偏食、英仙座流星雨极大等天文 奇观将轮番“登台”。人类对天文现象的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p><p>A. 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p><p>C.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    D.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人类对天文现象的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适合题意;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p><p>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p><p>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p><p>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p><p>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p><p>A. ①④&#xa0;B. ②④&#xa0;C. ②③&#xa0;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歌词改动前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是唯心主义观点,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歌词改动后认为核聚变、向性运动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①③两项符合题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这首儿歌没有体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②项不合题意;这首儿歌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但没有体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br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br />②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br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r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属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③④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对立,符合题意,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森狄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观点</p><p>①把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p><p>②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p><p>③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无法用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p><p>④继承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方向,肯定了物质的客观性</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③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材料观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属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这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该观点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方向,肯定了物质的客观性,是对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④项符合题意;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因此无法用来解释社会现象,③项符合题意;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①项不合题意;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②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p><p>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p><p>②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性</p><p>③前者描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p><p>④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p><p>A. ①④&#xa0;B. ①②&#xa0;C. ③④&#xa0;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中,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形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即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①项符合题意;而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观点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项符合题意,②项不合题意;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形体决定精神,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是一种猜想,没有客观的的事实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描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p><p>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p>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p><p>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p><p>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根据题意,题中朱熹的观念“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朱陆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主义,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与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唯物主义观点,不存在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p><p>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p><p>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p><p>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p><p>A. ③→②→④&#xa0;B. ②→③→④&#xa0;C. ③→④→②&#xa0;D. ②→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排除;“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其顺序为③→②→④,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p><p>A. 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p><p>B. 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p><p>C. 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p><p>D. 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课本基础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做好本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正确理解和解读材料的内容。“万物皆备于我”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B适合题意;A是主观唯心主义;C、D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需要伟大思想家的指引。中国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有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人类才从根本上告别了荒昧,走向人文、理性、高贵。社会永远在变化,而今该怎样让人类告别战争、贫穷、恐怖、灾害……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智慧、新的真正哲学。要能指引当代人类,这要求真正的哲学</p><p>①能反映新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状态       </p><p>②能够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要求和历史趋势</p><p>③能正确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具体领域规律     </p><p>④能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p><p>A. ①②&#xa0;B. ②④&#xa0;C. ②③&#xa0;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要求和历史趋势,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②④两项符合题意;任何哲学都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真正的哲学能正确反映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状态,①项不合题意;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材料表明</p><p>A.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政治和经济的反映</p><p>B. 社会的变化发展导致真理检验标准的改变</p><p>C.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p><p>D. 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指导社会变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正是40年前《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大解放,从而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表明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前进,指导社会变革,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没有体现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决定哲学,A项不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该标准不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B项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p><p>①是发展的理论,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②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p><p>③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p><p>④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p><p>A. ①②&#xa0;B. ②④&#xa0;C. ①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与时俱进是其最可贵的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①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和革命性,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所以今天我们要变革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③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提出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能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②项观点错误;④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作用,与材料构不成因果关系,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p><p>A. 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败的标准</p><p>B. 有深厚的阶级基础,是摒弃旧哲学的全新体系</p><p>C. 是以实践为基础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p><p>D. 衍生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不能用一种理论检验另一种理论,A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对旧哲学的继承创新,B摒弃旧哲学,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是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C说法正确;D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创新已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p><p>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p><p>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p><p>C.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p><p>D. 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A项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B项正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C项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两者的共同点是</p><p>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p><p>②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p><p>③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p><p>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的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但是毛泽东思想不是最新成果,题肢①不选;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是关于我国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故题肢③不选。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题肢②与④正确,本题选择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捕获到的反物质。材料表明</p><p>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p><p>B. 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p><p>C.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p><p>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它的可知性,A表述有误;题中“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证明了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适合题意;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C表述有误;D“主要标准”的表述有误,应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是达尔文诞辰209年,他发表的《物种起源》至今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他的基本观点也不断被科学所证实,例如</p><p>①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p><p>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p><p>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p><p>④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①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达尔文认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故①③说法正确;②④与其观点不符合。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p><p>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p><p>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p><p>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p><p>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项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项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C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哲理;D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正确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p><p>A. 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p><p>B. 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p><p>C.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p><p>D. 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有效的改造自然,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但除了要尊重客观规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说法错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C说法错误;A与题意不符;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说法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载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对接说明(   )</p><p>A.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p><p>B.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p><p>C.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D.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不表明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对接说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D错误。答案为A</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    材料一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p>材料二2017年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旱情较为严重。上述5省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有329万人、95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抗旱救灾,已成为各受旱地区党委、政府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各地一方面强化抗旱举措,加大投入力度,千方百计确保人畜饮水,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另一方面通过对大旱之后水利科技抗旱的反思,纷纷着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问题。</p><p>(1)结合材料一,从哲学基本派别角度看,材料中分别出现了哪些哲学派别?简要分析其基本观点。</p><p>(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抗旱救灾的过程是如何体现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p></div></div>
<div><p>【答案】(1)①遇事求神灵保佑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其基本观点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p><p>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基本观点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p><p>(2)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p><p>②存在决定思维。党和政府抗旱措施的出台是由我国现阶段严重的旱情这一客观存在所决定的。</p><p>③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抗旱措施的实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p><p>【解析】</p><p>本题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和党和政府抗旱救灾的过程为背景,分别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派别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难度较大。</p><p>(1)设问一要求结合材料一,从哲学基本派别角度看,材料中分别出现了哪些哲学派别?简要分析其基本观点。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基本主张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有不同的基本形态;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进一步明确答题的突破点。本题材料中“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遇事求神灵保佑”的观点,把神灵、天意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本题材料中“近代以来,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的观点,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决定一切,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本题材料中“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点,既承认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也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最后,学生再分别去阐述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可。</p><p>(2)设问二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抗旱救灾的过程是如何体现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几个方面,然后立足于理论,审材料,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材料信息。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党和政府抗旱措施的出台是由我国现阶段严重的旱情这一客观存在决定的,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抗旱救灾措施的实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体现了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一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p><p>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道理,分析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上的精华。“五大发展”理念源自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p><p>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人们的观念,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和时代的关系,知识指向明确,要求考生分析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该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体现了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新的变化。我们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p><p>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十三五”时期如何实现稳中求进。</p></div></div>
<div><p>【答案】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新的变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p><p>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p><p>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实现“十三五”目标,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p><p>【解析】</p><p>本题以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基调为背景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难度不大。</p><p>设问要求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十三五”时期如何实现稳中求进。解答时先明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经济新常态加以分析说明。“稳”即相对静止,“进”即运动变化,“稳中求进”坚持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以此作为工作基调,促进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健康发展。</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p><p>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做法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的。</p></div></div>
<div><p>【答案】①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p><p>②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p><p>③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好做法为背景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哲学中规律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p><p>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做法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的。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体现类的题目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梳理概括,总结针对理论的相关信息,关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基本理论包括三个层面,即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的结合,知识上不能有所遗漏;其次,材料与理论一一对应即可,即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尊重客观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结果。</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政治(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