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因为</p><p>①家风家教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p><p>②家风家教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p><p>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p><p>④家风家教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p><p>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①符合题意;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③符合题意;材料侧重强调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原因,而没有强调家风家教的产生,②不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p><p>①特定的文化环境</p><p>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p><p>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p><p>④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②符合题意。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③不符合题意。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不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能体现文化影响的是</p><p>①握手是中国人常用的见面礼节,拥抱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p><p>②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p><p>③互换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p><p>④中国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大到小排列;欧洲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p><p>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是课本知识的再现,难度适中。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人与欧美的见面礼节的不同,姓名位置的不同,接受礼物的方式不同,写信的地址安排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影响了人们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友善,人们可以平等的方式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p><p>A. 价值观念的不同 B. 风俗习惯的不同</p><p>C. 文化程度的不同 D. 行为习惯的不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在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分别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和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而封建伦理和民主平等属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所以这种交往方式的文化影响取决于价值观念的不同,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封建伦理的影响和民主平等观念影响人们不同的交往方式,题干没有涉及风俗习惯对交往方式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封建伦理的影响和民主平等观念影响人们不同的交往方式,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程度对交往方式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封建伦理的影响和民主平等观念影响人们不同的交往方式,题干没有涉及行为习惯对交往方式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84周年的日子,红军在长征中孕育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这说明</p><p>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p><p>B. 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p><p>C. 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p><p>D.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中“红军在长征中孕育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能体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红军在长征中孕育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B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C表述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发展的作用,但没有体现我们怎么对待传统文化,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p><p>A. 潜移默化的 B. 消极被动的 C. 深远持久的 D. 不可改变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材料中“腐朽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A不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消极被动接受的,B错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仍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但不是不可改变的,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p><p>A. 文化创新的源泉</p><p>B.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p><p>C. 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p><p>D. 文化创新的方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C项正确;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这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A、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的方法,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 )</p><p>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C.文化具有继承性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p><p>A. 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 庆祝民族节日</p><p>C. 民族的文化遗产 D. 民族的语言文字</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是庆祝民族节日,而不是体育运动项目,A不符合题意。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制展示,透过各民族的民族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B符合题意。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是庆祝民族节日,而不是民族的文化遗产,C不符合题意。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是庆祝民族节日,而不是民族的语言文字,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通过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进行文化传播。以下对这种传播途径说法正确的是</p><p>A. 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p><p>B. 特有的传承文化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C. 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p><p>D. 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通过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进行文化传播”是通过教育促进文化传播的表现,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B符合题意;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的是科学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的是大众传媒,“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的是社会实践,而材料体现的是教育,故A、C、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尤其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的出现,为表达观点提供了很大便利,不再是“我们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新媒体造就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形势下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必须</p><p>①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各种网络文化和思想</p><p>②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力和影响力</p><p>③弘扬主旋律,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p><p>④重点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发展空间</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新形势下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弘扬主旋律,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②③项符合题意;在网络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但不是包容各种网络文化和思想,①项错误;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主要说明</p><p>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p><p>②思想道德修养决定知识文化修养</p><p>③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p><p>④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我们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相互促进的,二者都重要,不能笼统地比较二者的重要性,①错误。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可以促进知识文化修养,但不能决定知识文化修养,②表述错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主要说明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③符合题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强调了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说明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我们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与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名句所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p><p>A.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p>C. 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 文化具有继承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它这样广阔的胸怀,所以是世间最伟大的,这说明了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A符合题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的是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没有涉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不符合题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的是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没有涉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的是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没有涉及文化具有继承性,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p><p>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p><p>②学习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第一需要”</p><p>③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p><p>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p><p>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p><p>【2】之所以要重视学习,接受教育,这是因为</p><p>①教育可以使人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p><p>②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p><p>③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p><p>④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B</p><p>【解析】</p><p>本题以荀子在《劝学篇》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习型社会、教育等相关知识。本题共设置两个小问,难度较小,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解答即可。</p><p>【1】材料中“学不可以已”,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在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即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两句名言都共同强调了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第一需要”,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学不可以已”,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在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③符合题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④错误。故本题选C。</p><p>【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所以要重视学习,接受教育,①②符合题意。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不仅仅是只有通过学习,③表述错误。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所以需要重视学习,接受教育,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p><p>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错法。即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将题干选项内容联系起来,作分析判断,排除含有错误选项的题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排异法。即找出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不统一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题肢。3 . 综合法。即解题过程中,往往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解题较为困难,而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效果则较为理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p><p>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p><p>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以五公祠的一幅对联为考查载体,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与琼山府城接壤处,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琼崖道台朱采所撰的这副对联是五公最好的写照。歌颂了他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歌颂了他们身外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的精神。由此不难看出应选①④,②③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含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具有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下列能够反映这一民族品格的是</p><p>①昭君出塞 </p><p>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p><p>③援助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国</p><p>④派出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中华民族具有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出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爱好和平的活动。故本题选C项。③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p><p>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p><p>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p><p>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p><p>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p><p>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①错误;②本身说法错误;④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边不是进步而是退步的。”这说明</p><p>A. 知识比道德更重要</p><p>B. 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p><p>C. 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p><p>D. 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知识与道德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A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B项不选;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并不是在于道德修养,C项错误;材料表明在注重知识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这说明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p><p>A.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p><p>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p><p>C.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 </p><p>D.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传统美德</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答案B正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A说法错误;C说法错误;D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p><p>①必须坚守中华文化传统,摈弃日益没落的网络文化</p><p>②就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p><p>③就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吸收世界先进民族一切文化成果</p><p>④就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中华传统文化及网络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①项中“坚守中华文化传统,摒弃日益没落的网络文化”的表述是错误的,不能入选;③项中“吸取世界先进民族一切文化成果”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②④两项表述正确且符合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曼陀罗后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p><p>A. 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p><p>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p><p>D. 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李时珍为了些《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药物的入药麻醉作用。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p><p>A. 文化自身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p><p>B.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p><p>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p><p>D.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易误选B项或D项。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题意要求审查不清。本题的要求很明确,考查的是文化创新、文化发展和文化继承三者之间关系,B、D两项也分别正确地反映了继承与发展、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但是它们只涉及到两个因素的关系,与A项相比较,它们不是最佳选项。C说法正确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关注,由网友发起的“光盘行动”引发了公众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加入这一行动,争做节约达人,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由此可见</p><p>①媒体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自觉抵制反映社会消极面的文化产品</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p><p>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④文化产品能够给人们以正义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p><p>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关注,由网友发起的‘光盘行动’引发了公众的热烈响应”,说明了作为媒体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自觉抵制反映社会消极面的文化产品,①符合题意。“大家纷纷加入这一行动,争做节约达人”,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②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重要途径,③表述错误。文化产品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优秀的文化产品才能给人们以正义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上述观点</p><p>A. 承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p><p>B. 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p><p>C. 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p><p>D. 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题中观点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创造、共享的强大功能。</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大众传媒并没有创造文化的功能。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强大功能。</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火爆荧屏,火到海外,国外网友追剧坐等更新。这说明大众传媒具有传递、选择、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说明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强调了文化对人的重要性,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判断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创造时代未来。</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优秀文化能彰显时代的精神,但不能创造时代的未来,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同民族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趋同。</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融合而不是趋同,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文化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面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少文化企业所创作的文化产品却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风靡全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p></div></div>
<div><p>【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p><p>【解析】</p><p>本题以企业打造文化精品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属于宏观考查,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即可。“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说明了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面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说明了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说明了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说明了要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某班为庆祝祖国69周岁生日,将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请完成以下问题:</p><p>(1)请为本次班会确定一个主题。</p><p>(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p><p>(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p>(4)除了主题班会,请你为学校的宣传教育活动设计另外两种形式。</p></div></div>
<div><p>【答案】(1)主题如“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等。</p><p>(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p><p>(3)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p><p>(4)可以采用演讲比赛、讲传统美德故事、制作专题网站、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p><p>【解析】</p><p>本题以中华民族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等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本题要求为本次班会确定一个主题。解答本题,需要准确把握班会主题,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确定一个主题即可。</p><p>(2)本题要求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从教材来看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p><p>(3)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即民族精神的知识。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从教材来看从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等四个方面回答。</p><p>(4)本题要求为学校的宣传教育活动设计另外两种形式。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好题干要求,一是不能写班会,二是必须是学校的活动,三是围绕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演讲、制作网站、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进行回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分别列举五项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果(朝代、作品、作者一个都不能少)。</p></div></div>
<div><p>【答案】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清朝曹雪芹《红楼梦》;明代吴承恩《西游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p><p>【解析】</p><p>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舞台上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题要求列举五项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果,难度较小,结合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果,写出五个即可。</p><p>本题要求分别列举五项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果(朝代、作品、作者一个都不能少)。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开放性试题,要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按题干要求写出即可。解答本题注意的问题是:一是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果,二是朝代、作品、作者一个都不能少,三是写出五项成果。</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