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27:45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就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p><p>A. 甲: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p><p>B. 乙:一般人的世界观与哲学没有关系</p><p>C. 丙: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p><p>D. 丁:一般人的世界观对实践不起作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B观点错误,哲学是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C观点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一般人的世界观对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A观点正确,应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不可能开辟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就不可能产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就不可能产生中国辛亥革命的大势。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表明</p><p>A.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p>B.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p>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D.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从哲学上看,材料观点主要表明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的作用,A项与题意不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哲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黔东南的岜沙苗寨自古以来把树当作崇拜的对象和生命的象征,相信人的生命由树庇佑。当地有在人出生或去世时种树表示纪念的习俗。在“人本是树”的朴素观念引导下,村民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p><p>①“人本是树”的观念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p><p>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源于哲学的智慧 </p><p>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p>④“人本是树”的观念引导村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的知识。哲学智慧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重要影响,但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来源,②夸大了哲学智慧的作用;题干未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③与题意不符;①④分析正确,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正是基于这样的校训,哈佛大学除了培养了无数杰出的哲学家外,在哲学点亮的这盏精神火炬的引导下,这所盛产影响美国乃至是世界发展的重要人物的园地,还培养出了大量的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由此可见( )</p><p>①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 ②与哲学为友是科学探索的智慧明灯 </p><p>③科学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 ④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从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及该校盛产影响美国乃至是世界发展的重要人物,还培养出了大量的杰出的科学家和作家。可以看出哲学对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与哲学为友是科学探索的智慧明灯,②④项符合题意;①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作用,不体现具体科学对于哲学的作用,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德谟克利特“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恩培多克勒“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上述观点</p><p>①都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②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p><p>③都承认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p><p>④都认识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p><p>A. ②③&#xa0;B. ①②&#xa0;C. ①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材料侧重强调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没有强调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①不符合题意;三位哲学家都没有认识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反映,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他们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的特点,②符合题意;题中的诸多观点都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则,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③符合题意;题中观点侧重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没有认识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世界上有棕色熊猫吗?有人说,没有,因为其至今只看到过黑白熊猫,从未见过棕色熊猫。下列说法与这种判断方式一致的是(  )</p><p>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②事物是理念的影子③世界是不可认识的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至今只看到过黑白熊猫,从未见过棕色熊猫”就判断没有棕色熊猫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题肢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题肢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题肢③属于不可之论;题肢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九十多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九十多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如下图),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请你填出图中对应的理论体系名称,依次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7/06/08/5160641b/SYS201907060805347517437096_ST/SYS201907060805347517437096_ST.001.png" width="283" height="12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科学发展观</p><p>B. ①毛泽东思想 ②科学发展观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p>C.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p><p>D.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毛泽东思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相关知识。邓小平理论着重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着重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图表一一对应,①对应邓小平理论,②对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对应科学发展观,组合起来,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下列四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p><p>①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p><p>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p><p>③世界上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原子结合和分离的变化所造成的</p><p>④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p><p>A. ①把物质归结为物质具体形态,因而该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p><p>B. ②认为经验是人类知识的本原,因而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p><p>C. ③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p><p>D. ④把哲学物质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物质形态的简单机械相加</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古代唯物主义在本质是正确的,A说法错误,应排除;把经验作为世界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说法错误;④观点认为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抽象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D选项没有正确理解该观点,应排除。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p><p>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以雪莱的诗句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凋谢、飞逸、短促过程中,是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A项错误,属唯心主义观点;B项承认了绝对运动,但是否认相对静止,与题干相符,正确;C项认为承认运动,但认为是概念中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D项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属辩证法观点,舍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p><p>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p><p>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p><p>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p><p>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①④选项入选。②③选项没有体现。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联网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生活图景: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与物体的“对话”,物体和物体的“交流”,使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说明(  )</p><p>①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p><p>②人们通过科技可以使物体具备意识功能 ③科技</p><p>的发展使人与物的界限日益模糊 </p><p>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固有的属性改造世界</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与物体的对话”体现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固有的属性改造世界,选D;②不选, 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表述明显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养老保障市场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中国保监会印发《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统一要求开展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两年以上的企业年金业务或保险业务经营经验。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p><p>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p><p>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p><p>③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来促进养老保障市场的发展 </p><p>④意识直接作用于养老体系建设,促进其发展</p><p>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规律。④选项错误,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养老体系建设。必须要通过实践的环节。题目中材料的表述表明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故①②选项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意识是人体感官(眼、耳、鼻、舌、皮肤)接收客观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通过神经系统输送到人的大脑,然后由大脑对其进行接收、加工、处理、储存、记忆、创造(思维过程)所形成的产物(主观信息)。这一过程体现了</p><p>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②有了客观事物就有了意识</p><p>③没有人脑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p><p>④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p><p>A. ③④&#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不仅仅是自然界,题肢①表述不全面,况且“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说意识的起源,题干是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题肢①表述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了客观事物不一定有意识,离开客观事物或离开人脑,都不能产生意识,题肢②表述错误,排除;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题肢③和题肢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p><p>A.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p><p>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意识的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但不是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A说法错误;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而不是意识,因此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答案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p><p>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p><p>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p><p>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B错误;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因为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p><p>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p><p>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p><p>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p><p>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p><p>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C.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符合题意,选A。③选项中“永无定论”观点错误。④选项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观点本身也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把“经”理解为经典理论、权威观点,“道”理解为物之固理、势所必然,那么,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可以(  )</p><p>①离经叛道</p><p>②离经不叛道</p><p>③叛道不离经</p><p>④既不离经,也不叛道</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根据本题材料“把‘经’理解为经典理论、权威观点,‘道’理解为物之固理、势所必然”,我们可知,②项中“离经不叛道”强调的是既要遵循规律,又不受经典理论以及权威观点的束缚,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④项中“既不离经,也不叛道”强调的是既要尊重权威,发挥经典理论的指导作用,也要尊重规律,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①③两项中“叛道”的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线来无线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p><p>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p><p>②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p><p>③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p><p>④人类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p><p>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无线电波传输的弊端推动了人们继续实践,寻找更好的传输设备,在实践中发现了新型的网络信号传输方式,说明人的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存在,①②适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p><p>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p><p>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p><p>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p><p>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材料中,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这说明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因为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认识都是不同的,从第一个阶段到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个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材料中提及到某地在实践中的认识有三个阶段,这说明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转基因之争,更是现在的重中之重!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这说明(   )</p><p>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p><p>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p><p>③对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p><p>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既说明了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也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③④符合题意;①中“永无定论”的表述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应排除;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故②中“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p><p>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的表述,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材料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览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面对我们赖以生存却因破坏而千疮百孔的大自然,有识之士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p><p>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 (1)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p><p> (2)有人认为: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无能为力。请谈谈你的看法。</p><p>&#xa0;</p></div></div>
<div><p>【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人类难逃遭遇自然界报复的命运。</p><p> (2)此观点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不科学的。虽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p><p>【解析】本题以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本题考查的是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相关知识。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角度说明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否则,就会违背规律,遭到自然界的报复。</p><p>(2)本题要求考生针对观点: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无能为力。谈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该观点是片面的。考生可以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虽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材料一 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而言,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中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比如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p><p>材料二 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p><p>(1)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走低碳化道路应如何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p><p>(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道理。</p></div></div>
<div><p>【答案】(1)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走低碳道路,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3分)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发展低碳经济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自主创靳能力等,都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分)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走低碳化道路,一方面要尊重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分)</p><p>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走低碳化道路,要反对照搬别国棋式的唯意志志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和做法(3分)</p><p>(2)①人的意识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只有正确的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体现了人类的某些错误思想。(4分)</p><p>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人们没有尊重规律的结果。(4分)</p><p>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起来,人们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为人类造福。(3分)</p><p>【解析】</p><p>(1)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我国走低碳化道路,属于措施类试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有四点:一是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其次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四是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考生在分析时本题时,要牢牢扣住教材关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几点要求,然后对应材料进行分析。</p><p>(2)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知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这是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地利用自然造成的后果,这体现了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时这也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按规律办事,否则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最后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的认识也体现了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提升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观念、新举措,凸显法治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导地位。</p><p>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法治思想演变所蕴含的哲理。</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并推动依法治国理论发展;</p><p>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法治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p><p>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法治理论不断深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④追求真理是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法治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每点2分)</p><p>【解析】</p><p>试题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求索真理的历程就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首先明确知识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认识的过程(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然后运用上述理论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进程,实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该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法治理论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深化,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p><p>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p>从哲学基本派别角度看,材料中分别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简要分析其基本主张。</p></div></div>
<div><p>【答案】①遇事求神灵保佑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p><p>②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p><p>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p>【解析】</p><p>遇事求神灵保佑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基本观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