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27:09

广西贵港市港南中学-年度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文综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周易注》中记载:“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材料中文化现象解读正确的是</p><p>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p><p>③文化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p><p>A. ①②&#xa0;B. ②④&#xa0;C. ①③&#xa0;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题中“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说明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适合题意;题中“一个个美丽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明了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②适合题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③错误;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告诉我们(   )</p><p>①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人们接受文化影响都是被动的</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材料中“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选D;①与材料无关;④不选,因为人们接受文化影响是主动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持续开展20年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先后吸引了6.6亿多人次青少年踊跃参加。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  )</p><p>①能够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 ②体现了文化能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 </p><p>③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    ④证明了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力量</p><p>A. ③④&#xa0;B. ①③&#xa0;C. ①④&#xa0;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持续开展20年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先后吸引了6.6亿多人次青少年踊跃参加。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能够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③适合题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④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口号是“点燃你的激情”, 体现了“桑巴之都”的特色。主题口号是历届奥运独特举办理念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过去奥运会都会精心设计打动人心的口号以时期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举办奥运会(     )</p><p>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繁荣</p><p>③是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标示着各国文化的趋同  ④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p><p>A. ①③&#xa0;B. ②③&#xa0;C. ①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举办奥运会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一种途径,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②④适合题意;举办奥运会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手段,①错误;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也在增强。近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主动举办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中国日”、摄影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有利于(    )</p><p>①不同民族文化充分交流,渐趋统一     ②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p><p>③缩小甚至消除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p><p>A. ①②&#xa0;B. ②④&#xa0;C. ③④&#xa0;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通过“中国日”、摄影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讲中国故事,展中国风采,有利于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②④适合题意;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①错误;③中的“消除……差异”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大批“微电影”正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清新朴实的演绎风格,走入公众视野。“微电影”有着大潜能,这意味着(  )</p><p>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p><p>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④网络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题中微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说明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新兴媒体属于大众传媒的一种形式,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是错误的;网络文化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卫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就问了,人口那么多,下一步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了,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怎么前进呢?孔子一句话,“教之”。孔子的教诲蕴涵的道理是(     )</p><p>①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科学文化素养     ②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p><p>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     ④教育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方向</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①③适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经济,②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文化发展方向,④错误;故选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74年来,“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文化有着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p><p>③文化是人认识世界的物质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①正确;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③不选;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29日,第34届开封菊花文化节发布会在开封市举行。开封菊花文化节在布展过程中,将菊花造型和古都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将历史搬进现实,将盆景、雕塑、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与宋文化巧妙融合。通过菊花的精心布展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繁华。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需要</p><p>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p><p>B.原封不动,继承传统</p><p>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D.面向市场,迎合观众</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将菊花造型和古都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将历史搬进现实”,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A符合题意,排除C。B是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排除。D中“迎合观众”的说法不正确,排除。</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希腊总理萨马拉斯。</p><p>习近平表示,中国和希腊都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两国文化都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各自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希两国应该以古老文明为依托,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做相互理解、彼此信赖的全面战略伙伴,共同谱写中希关系新篇章,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携手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p><p>萨马拉斯表示,希中都是文明古国,都为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把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方希望加强两国在经贸、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愿为推动欧中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p><p>(1)中希两国文化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特色。请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p><p>(2)习近平主席和萨马拉斯总理在谈话中,都表达了要加强中希文化交流的愿望。请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原因。</p></div></div>
<div><p>【答案】(1)①中希两国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故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希两国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中希两国文化有相通之处;中希两国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两国文化各有特色、存在差异。</p><p>②中希两国文化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特色,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③中希两国文化有各自的特色,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p><p>(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客观上要求不同文化之间加强交流。</p><p>②加强中希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推动希腊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传入希腊,促进希腊文化的发展和进步。</p><p>③加强中希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各自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利于推动中希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p><p>【解析】</p><p>本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希腊总理萨马拉斯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传播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希两国文化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特色,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本题属于理解类问答题,因而既要回答中希两国文化为什么会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特色;还要回答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文化多样性的情况,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p><p>(2)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习近平主席和萨马拉斯总理在谈话中,都表达了要加强中希文化交流的愿望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从加强中希文化交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以及加强中希文化交流有何重要意义两方面作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的理念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p><p>材料二随着互联网越来越走进人们生活,节假日有了新玩法。“互联网”的味道更浓了,而且正在弥漫流行。假日期间晚辈看见长辈在一起,要迅速建群,在群里发红包。饭做好了,一家人也上桌了,但是晚辈不能先动筷子,因为现在长辈也流行晒朋友圈了,得等到他们拍完照片后,才能动筷子;然后还要时时注意朋友圈,看到长辈晒了图片,要及时点赞。</p><p>在网络时代,不少大家庭都建起了微信朋友圈,这样即使家庭成员分布在各地,也能在网络空间实现家庭大团圆。通过微信语音、视频问好,帮助人们实时分享快乐,让浓厚的情感更加轻松地表达。通过互联网,传承了中华民族节庆文化中尊老敬老、家人团圆的传统,同时又有了新玩法,使节庆文化得到了发展。</p><p>材料三</p><p>2016年10月10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中宣部在北京召开繁荣文艺创作经验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举措,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注重“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p><p>(2)中华民族的节日既要保留传统,也应适时变化。结合材料二,请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p><p>(3)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走向“高峰”,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加快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p><p>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p><p>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p><p>④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p><p>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节日既保留传统,又适时而变,增加互联网的时代内涵,才能使中华民族节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p><p>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民族节庆保留传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积累,保持节庆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华民族节庆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p><p>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节日增加互联网的时代内涵,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每点4分)</p><p>(3)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生活。</p><p>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要密切联系群众,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p><p>③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要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要结合实际,体现时代精神。</p><p>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要汲取世界各国的文化营养,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p><p>⑤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克服“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p><p>【解析】</p><p>本题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的理念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国家注重“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2)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涉问指向中华民族的节日既要保留传统,也应适时变化,对此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传统文化的特征、继承与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华民族的节日既要保留传统,也应适时变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p>(3)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如何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走向“高峰”,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属于措施类试题,实际是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要从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角度分析思考。</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贵港市港南中学-年度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文综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