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20:52

山东省微山县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段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p><p>A.先进文化与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p><p>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p><p>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p><p>D.扩大对外开放与逆全球化发展之间的矛盾</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先进文化与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不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不合题意。</p><p>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不合题意。</p><p>C: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C符合题意。</p><p>D:扩大对外开放与逆全球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p><p>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p><p>②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p><p>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p><p>④公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③: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①③正确。</p><p> ②: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国有资产,②错误。</p><p>④: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④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我国将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包括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也就是“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而且首先选择子女教育和大病医疗等老百姓最关切的费用进行附加扣除。这一改革</p><p>①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②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p><p>③必然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p><p>A.②③&#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④: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包括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也就是“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而且首先选择子女教育和大病医疗等老百姓最关切的费用进行附加扣除。这一改革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②④符合题意。</p><p>①:上述改革措施与提高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无关,不选。</p><p>③:必然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说法太绝对,③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我国将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水利在建投资规模达到1万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说明财政具有(  )作用</p><p>A.促进社会公平、改进人民生活&#xa0;B.促进资源合理配置</p><p>C.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xa0;D.促进社会和谐发展</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材料中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符合题意。</p><p>AC:选项AC不符合题意,不选。</p><p>D:财政不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不选。</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五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材料说明(    )</p><p>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   ②国家全力负责贫困人口生活需要</p><p>③我国贯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新成就            ④我国人民都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③④&#xa0;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②③:近五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这说明我国贯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新成就,国家全力负责贫困人口生活需要,精准扶贫效果显著,②③符合题意。</p><p>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说法绝对,①错误。</p><p>④:我国人民都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说法过于绝对,④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涉及公众利益的工作,决不能跟老百姓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与其直接出台,做一锤子买卖,不如先征求意见,让大家讨论,找到全社会意见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先征求意见”是()</p><p>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内在要求②保障公民求助和投诉权利的要求</p><p>③建设负责任政府、权威政府的要求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③④&#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政府原则、民主决策、建设权威政府、依法治国。①:“先征求意见”是指征求群众的意见,这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内在要求,①正确。</p><p>②:“先征求意见”并不是要保障公民求助和投诉权利,是为了方便群众参与民主决策,②排除。</p><p>③:“先征求意见”是为了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这是建设负责任政府、权威政府的要求,③正确。</p><p>④:“先征求意见”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没有直接关联,④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的权力是</p><p>A.立法权&#xa0;B.决定权&#xa0;C.任命权&#xa0;D.监督权</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的权力是立法权,A符合题意。</p><p>BD:选项BD不符合题意,不选。</p><p>C:人大具有任免权,没有任命权,C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因为</p><p>①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   </p><p>②是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p><p>③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p><p>④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是人民历史的选择</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因为是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②③符合题意,</p><p> ①: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①错误。</p><p>④:选项④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不选。</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上合组织青岛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各国要“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材料体现了外交政策的</p><p>①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p><p>③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    ④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各国要“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材料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④符合题意。</p><p>②:选项②不符合题意,不选。</p><p>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并多次立功,1955年退役转业并主动选择到贫困山区奉献一生。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才被发现。习近平高度评价张富清60多年的深藏功名,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是因为它</p><p>①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p><p>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之一</p><p>③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p><p>④能够为奋斗新时代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习近平高度评价张富清深藏功名,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是因为它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能够为奋斗新时代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③④适合题意;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而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国家宝藏》能够体现</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环境和文化活动  </p><p>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p><p>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①④&#xa0;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环境和文化活动,①符合题意。</p><p>②:让国宝文物活起来,树立文化自信等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正确。</p><p>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错误。</p><p>④:题干体现不出科技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文化创新来说意义在于</p><p>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p><p>C.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p><p>D.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于文化创新来说意义在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B符合题意。</p><p>A:选项A不符合题意,不选。</p><p>C: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错误。</p><p>D: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 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p><p>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p><p>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人文明时代</p><p>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p><p>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 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D符合题意。</p><p>A:文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A错误。</p><p>B: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人文明时代,B错误。</p><p>C:选项C不符合题意,不选。</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p><p>A.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p><p>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p><p>C.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p>D.做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符合题意。</p><p>AB:选项AB不符合题意,不选。</p><p>D:做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D不选。</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上,实际上就是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培育新结构、形成新格局,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体现了(    )</p><p>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p>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A.①③&#xa0;B.②④&#xa0;C.②③&#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③: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培育新结构、形成新格局,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体现了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①③符合题意。</p><p>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意识的特征,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②。</p><p>④: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排除④。</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中国,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道路;而眼前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等无视法治的现象,又让人感叹法治的艰难。这反映的道理是</p><p>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p><p>②切实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必然引起质变</p><p>③踏踏实实做好小事,为质的发展创造条件 </p><p>④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状态影响部分</p><p>A.②④&#xa0;B.①③&#xa0;C.①④&#xa0;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③符合题意,“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道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眼前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等无视法治的现象,又让人感叹法治的艰难”体现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也启示我们踏踏实实做好小事,为质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法治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p><p>②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p><p>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就是说我们要</p><p>A.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p><p>B.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p><p>C. 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p><p>D. 抓住时机,促进质变</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要我们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故B选项入选。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故排除A,C选项中强调的是次要矛盾与题意无关,D选项强的是量变与质变的问题,故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历来是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毛泽东坚持了</p><p>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p><p>B.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观点</p><p>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p><p>D.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这表明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毛泽东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D符合题意。</p><p>ABC: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不选。</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因我而美丽”、“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道出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 )</p><p>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p><p>②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p><p>③人的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p><p>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p>A.①③&#xa0;B.②④&#xa0;C.②③&#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世界因我而美丽”、“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多为社会做出贡献,人的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②③正确;①④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有的地方在兴建水利设施时,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p><p>材料二 未来10年我国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除了中央投入外,也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运用“一事一议”奖补引导农民投入,多建多补、早建早补。</p><p>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应该如何引导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p></div></div>
<div><p>【答案】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p><p>②加大财政支农投入,通过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 </p><p>③制定鼓励政策,增加农业的投资收益,增强农民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p><p>④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杠杆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p><p>⑤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惩非法挪用资金的行为,保证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到位。</p><p>【解析】</p><p>本题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素材,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应该如何引导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p><p>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考查的主体是国家,主要考查宏观调控的手段。结合材料,可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角度作答,回答出具体的措施。</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p><p>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好党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推进乡村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农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好党的作用?</p><p>材料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可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从党的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说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好党的作用。</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为了实现绿色中国梦,库布齐人打破“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齐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库布其人还将书写新的绿色传奇,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p><p>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弘扬“库布齐精神”的时代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库布齐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弘扬这一精神有利于弘扬伟大的团结、奋斗,创造、梦想的民族精神。</p><p>②弘扬“库布齐精神”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正能量。</p><p>③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p><p>【解析】</p><p>本题以弘扬“库布齐精神”为话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弘扬“库布齐精神”的时代意义。</p><p>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题目限定民族精神的知识。解答本题,考生可从“库布齐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弘扬这一精神有利于弘扬伟大的团结、奋斗,创造、梦想的民族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的角度作答。</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1967年,在“523办公室”领导下,中国启动了抗疟项目。屠呦呦担任疟疾研究小组组长。她带领团队研究了超过21 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又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最后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素。然而,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在1971年10月,他们获得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这个结果标志着青蒿素发现上的突破。之后,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承担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氲青蒿素。这一成果,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获奖之后,屠呦呦表示,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p><p>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道理的。</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青蒿素的人工合成技术是反复实践得来的。</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青蒿素的认识。</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对青蒿素的认识是为了临床运用解决医学难题。</p><p>【解析】</p><p>本题以青蒿素研发过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学道理的,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p><p>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考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主要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阐述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微山县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段质量检测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