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15:28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对“什么是幸福”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p><p>①生活处处有哲学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③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维的争辩④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思维方法不同</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对“什么是幸福”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说明哲学源于人们的生产与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存在哲学,故①②正确。</p><p>③:③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④:④说法错误,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看法不同。</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p><p>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p><p>③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④项说法正确;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并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不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离开了具体科学,就不存在哲学,②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它</p><p>①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p><p>②是“科学之科学”</p><p>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p><p>④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它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③④项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是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一般本质和规律问题思考的一门学科。下列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p><p>①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p><p>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③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p><p>③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①正确;真正的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不选;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③正确;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p><p>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p><p>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p><p>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p><p>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③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②: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形存则神存”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p><p>④:“沧海变桑田”属于辩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④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符合题意。</p><p>①:“气者理之依也”和“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不符合题意。</p><p>③:“擒贼先擒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属于辩证法,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p><p>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xa0;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p><p>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xa0;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C: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说法错误,C正确且符合题意。</p><p>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二者不能相互转化,B说法错误;</p><p>D :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认识,不正确的是</p><p>A.哲学具有时代性</p><p>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p><p>C.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p>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AB:“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突出了哲学的时代性,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p><p>C:“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强调的是正确的哲学正确地反映时代精神,“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p><p>D:“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强调了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p><p>A.实践的观点&#xa0;B.革命的观点&#xa0;C.阶级的观点&#xa0;D.历史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故A观点符合题意。 </p><p>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p><p>①心外无物②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p><p>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p><p>A.①→③→④&#xa0;B.②→③→④</p><p>C.③→④→②&#xa0;D.②→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①不选。</p><p>②: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是具体的某种形态,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②排第一。</p><p>③: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故③排第二位。</p><p>④:唯物主义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④排第三位。</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p><p>A. 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p><p>B. 强者否认意识的作用,后者夸大意识的作用</p><p>C.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p><p>D. 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孔子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二者均夸大意识的作用,C适合题意,其它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变革,表现在它</p><p>①第一次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在了一起</p><p>②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p><p>③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统一</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③符合题意。</p><p>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①错误。</p><p>④: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④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哲学讨论课上,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p><p>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p><p>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指的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因此物质与事物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故①②正确。</p><p>③:无论是物质还是事物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与主体相对应,客观与主观相对应,故③不选。</p><p>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世界上世界万事万物的共性,而生活中所说的事物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因此物质和事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p><p>A. 客观存在性</p><p>B. 可知性</p><p>C. 客观实在性</p><p>D. 斗争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我防卫性归因是指通过强调自己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这表明</p><p>A.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p><p>B.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p><p>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p><p>D.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A说法错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p><p>B:B说法错误,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人体的行为都起到作用。</p><p>C:C说法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可能是正确的反应也可能是错误的反应。</p><p>D:自我防卫性归因是指通过强调自己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体现的是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D正确。</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p><p>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xa0;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p><p>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xa0;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B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ABD错误。</p><p>C:材料中王夫之的话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正确。</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蔬菜,根据海拔高度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p><p>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p><p>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p><p>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唯心主义观点,A错误。</p><p>B: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不能改变,违背规律的客观性,B错误。</p><p>C:材料中农艺师根据海拔高度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其遵循的哲学依据是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C正确。</p><p>D: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D表述错误。</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p><p>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p><p>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p><p>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p><p>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正确,“地心说”“日心说”都是在观测和研究的基础提出的,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r />B错误,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r />CD错误,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p><p>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p><p>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机能</p><p>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p><p>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p><p>A. ①③&#xa0;B. ②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医学临床实践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人脑对于意识产生的重要性,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器官,离开人脑将不能产生意识,③④项符合题意;意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来自物质世界,意识活动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①项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项混淆了人脑与大脑的概念,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个人在学习、工作中要制订计划,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为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这些都说明人的活动具有(  )</p><p>A.前瞻性和功利性&#xa0;B.可行性和操作性</p><p>C.超前性和盲目性&#xa0;D.目的性和计划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BC:个人在学习、工作中要制订计划,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说明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ABC不符合题意。</p><p>D:材料强调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p><p>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材料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此①符合题意;题中“随着”“人类进入”“而今,借助”等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指的是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答案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从唯物论角度看,为此各地应</p><p>①坚持统筹规划,善抓重点,解决环境整治难点问题</p><p>②坚持一村一案,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坚持实事求是,把上级政策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p><p>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规律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从唯物论的角度,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坚持实事求是,把上级政策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③④正确切题。①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不符合题意;我们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但是,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这启示我们</p><p>A.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同一</p><p>B.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中被推翻</p><p>C. 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体现了真理的反复性</p><p>D. 真理使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平面、凹曲面、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不同,这启示我们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项正确;真理是不能被推翻的,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真理的反复性,C项不选;真理并不只是适用于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D项说法绝对,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p><p>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xa0;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p><p>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xa0;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材料没体现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排除A。</p><p>B:真理与谬误是矛盾存在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只能说相比较而存在,B正确。</p><p>C: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C错误。</p><p>D:实践是真理的基础,真理不是以谬误的为基础,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p><p>①气者,理之依也              </p><p>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p><p>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p><p>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p><p>A.①②&#xa0;B.②④&#xa0;C.①④&#xa0;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r />①不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r />②符合题意,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r />③不合题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原理;<br />④符合题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一谚语强调了</p><p>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p>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p><p>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一谚语强调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在运动中存在,①④项符合题意;该谚语不体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②项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p><p>A. 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 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p><p>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适合题意,A、B均是错误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   )</p><p>①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p><p>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p><p>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p><p>④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不同的作用</p><p>A.①②&#xa0;B.③④&#xa0;C.①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③符合题意,“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br />②错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br />④错误,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规律起作用的形式也不同。<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8年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这是基于</p><p>①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p><p>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能够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p><p>③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p>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p><p>A.①④&#xa0;B.①②&#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④: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说明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故①④正确。</p><p>②:②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不能够改造规律。</p><p>③:材料未体现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故③不选。</p><p>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明朝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德国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p><p>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p><p>(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p><p>(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p></div></div>
<div><p>【答案】(1)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承认意识决定物质。</p><p>(2)材料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哲学的基本派别(1)主要是考查对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区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2)主要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及其发展的局限性。</p><p>(1)王守仁认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认为花开开闭与人看它与否有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p><p>德国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绝对精神”,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p><p>两者的共同点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都属于唯心主义。</p><p>(2)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是具体的某种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材料一  历史地看,凡是强盛的民族.国家都以某种哲学观念作为社会的思想推动,或者是把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为某些基本观念。比如,古希腊人擅长从经验生活中概括具有普遍的观念,从最简单的物质形态中推出世界的本源。</p><p>材料二  一个民族的哲学自觉是这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当前,哲学自觉表现为对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自觉运用,用历史的.辩证的方式观察事物.解释现象.提出观念.形成理论,这样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只有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在经验中面对的各种现象,才能在事物的各种变化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脉络。</p><p>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说明哲学和时代的关系。</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p>②真正的哲学又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能够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历史地看,凡是强盛的民族.国家都以某种哲学观念作为社会的思想推动,或者是把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为某些基本观念。一个民族的哲学自觉是这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都突出了哲学的作用。)</p><p>【解析】本题以哲学对民族发展的重大作用为背景,考查哲学和时代的关系。设问范围明确,属小切口深分析类型设问。首先回扣教材,对哲学和时代关系的回答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时代对哲学的重要性,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二是哲学对时代的重要性,真正的哲学又是时代变革的先导。材料一中两个方面都有体现,材料二主要是讲第二个方面。然后回答时结合材料细化分析。</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 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从全国范围来看,贫困区域密集、贫困人口众多、脱贫时间紧迫等问题依然存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及时跟上, 贫困者自身文化贫乏、个性懒惰、缺乏进取心有很大关系。因此,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神扶贫要注重扶“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神 扶贫还要注重扶“志”,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以“精神扶贫”来推进“精准扶贫”,这势必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让人们都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从而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点,分析应该如何精准扶贫。</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精准扶贫,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物质和精神两手抓,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p><p>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意识,促进物质的发展。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找准事物发展的规律,共创扶贫美好的未来; </p><p>③规律是客观性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扶贫过程中,要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客观规律出发,找准突破口,实现精准扶贫。</p><p>【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点,分析应该如何精准扶贫。设问要求调用的知识是“唯物论”,回答扶贫的措施,侧重运用方法论知识。然后分析材料中心意思,精准扶贫需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制定正确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要尊重贫困的规律,改变贫困发生的条件,造福贫困群众。按照先原理方法论,然后对接材料的思路即可整理成完整答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