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国高三必修4 第96练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是对社会变迁的把握,但归根到底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p><p>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②与时俱进,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执政</p><p>③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p><p>④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切实满足公民各种需求</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变迁的把握,但归根到底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做到了与时俱进,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执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③符合题意。①不是唯物史观角度,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排除;④切实满足公民各种需求,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动动手指,就能在荒漠种上防沙绿植;念段文字,就能为失明人群贡献有声读物;迈开脚步,就能为需要帮助者送去所需物资、募集善款……近年来,公益搭上“互联网+”快车,为众多网友参与公益慈善提供了便车。互联网公益,从唯物史观角度看:</p><p>①要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奉献社会    </p><p>②要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引,关怀社会</p><p>③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造福社会    </p><p>④要利用互联网建立联系,服务社会</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互联网公益,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要坚持正确价值观指引,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关怀社会,奉献社会,①②项符合题意;③④项不属于唯物史观角度看问题;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公交司机在等红灯的空隙,拿出盒饭扒了几口,待绿灯亮起,他放下盒饭启动车辆。对这一行为,“理想派”能体谅司机职业的辛苦,“质疑派”则担心抢时间吃饭会带来安全隐患。这表明( )</p><p>A. 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的 B. 价值判断受人们观察问题角度的影响</p><p>C. 人们的价值观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同 D. 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指导人生的道路</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表明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表明价值判断受人们观察问题角度的影响,会呈现出主体差异性,B项符合题意;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A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价值观的变化,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p>【点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p><p>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p><p>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p>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场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近年来,一些人把否定历史当时髦,以“解构”崇高为能事,将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污名化”,这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歪风邪气挑战正义良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和强烈反对。从唯物史观看,历史虚无主义:</p><p>①把否定历史当时髦,否定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②将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污名化”,扭曲了价值判断</p><p>③以“解构”崇高为能事,未能反映历史存在</p><p>④迎合了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p><p>历史虚无主义把否定历史当时髦,挑战正义良知,将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污名化”,扭曲了价值判断,违背历史事实,否定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②两项符合题意;以“解构”崇高为能事,是歪曲的反映历史存在,③项观点错误;④项观点是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的思考,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调显示,当今社会一些青年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理想,而是因为惰性成习,没有想干就干的魄力;自大、浮躁、自卑、不愿付出是一些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如果对这些年轻人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选用的正确观点有( )</p><p>①不断超越社会现实,克服自身的心理落差和心理焦虑</p><p>②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在价值的创造中赢得社会认可</p><p>③正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p><p>④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切忌用精神的力量缓解生活压力</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有效信息“因为惰性成习,没有想干就干的魄力;自大、浮躁、自卑、不愿付出是一些年轻人最大的缺点。”这启示年轻人正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③适合题意;超越社会现实说法错误,排除①;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哲学角度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p><p>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p><p>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发展</p><p>③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p><p>④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是体现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试金石</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注意题干限定的知识角度为哲学角度。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是体现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试金石,故①④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表述错误,排除;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③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几年不少惠民工程成了“毁民工程”甚至“伤民工程”,究其原因,都存在决策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是制度与程序出了问题。为此,媒体呼吁:惠民工程也要“守规矩”。这启示我们( )</p><p>A.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p><p>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人们立场的影响</p><p>C.要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统</p><p>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不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D说法错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有可能相同;<br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受人们立场的影响;<br />C符合题意,惠民工程要“守规矩”,启示我们要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统一;<br />A说法错误,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具体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br />故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近期,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蓝瘦”“香菇”一时成为网络新词。深圳某家企业及时捕捉商机、迅速抢注了“蓝瘦香菇”。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这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地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p><p>(1)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p><p>(2)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p></div></div>
<div><p>【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处的社会实践的不同,决定了对网络新词是否应该使用的态度不同。</p><p>②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网络新词使用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p><p>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面对网络新词的使用问题,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看法的产生。</p><p>(2)①建议:在传承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处理好汉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依据: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②建议:尊重汉字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依据: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p><p>【解析】</p><p>本题以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规律的客观性、联系观和发展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生价值观等;然后把握材料指向观点不同,可以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角度思考分析。</p><p>(2)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