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政治试卷(理科)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中的这句名言从一个侧面表明</p><p>A.主观可以决定一切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正确。</p><p>A: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可以决定一切的说法夸大意识的作用,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A错误。</p><p>CD:与题意中“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主旨不符,C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诗(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这首诗体现的是</p><p>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p><p>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p><p>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p><p>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是朴素唯物主义,A符合题意。</p><p>BCD:三项均错误,BCD排除。</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的做法是</p><p>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de998c6c/SYS201801021944515027606134_ST/SYS201801021944515027606134_ST.001.png" width="157" height="13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 </p><p>A.充分调动了个人积极性,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p><p>B.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的处理了矛盾</p><p>C.忽视了部分间相互联接,破坏了事物间的有机联系</p><p>D.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利益 </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漫画中《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忽视了整体的重要性。部分间是相互联接,破坏了事物间的有机联系。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p><p>A. 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p><p>C.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D.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中“不见高山,不显平川”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符合题意。B主要体现了因果联系,与题意不符。C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与题意不符。D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楚瑜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再长的隧道也有出口,再长的黑夜也有天明的时候。两岸血脉相连,只要我们有信心和诚意,两岸关系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体现的主要哲学观点是 </p><p>①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的发展 </p><p>③实践决定认识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再长的隧道也有出口,再长的黑夜也有天明的时候”,这说明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故①正确。</p><p>②:“只要我们有信心和诚意,两岸关系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这说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的发展,故②正确。</p><p>③:题干强调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不涉及实践决定认识,故③错误。</p><p>④:题干强调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不涉及矛盾特殊性,故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权法》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哲学依据是( )</p><p>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p><p>B.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p><p>C.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p><p>D.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考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是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我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主次矛盾的问题,排除;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p><p>B.要善于抓住机遇,促成质变的发生</p><p>C.社会意识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p><p>D.要相信人民群众,反对个人英雄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题干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反映的是原本项羽有优势可以灭掉刘邦,但是却选择了分地而治,分天下而管,导致后来刘邦的发展,并最后将项羽逼到乌江自刎,含恨而死。这强调的是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抓住时机,不失时机的促成质变,而不能半途而废,故B正确。</p><p>A:题干强调的是重视质变,而选项强调的是量变,二者不一致,故A不符合题意。</p><p>C: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选项忽视了社会意识的两重性,故C说法错误。</p><p>D: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而不是群众观点,故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是世界观的是(     )</p><p>A. 闻鸡起舞 B. 张三早上5点起床</p><p>C.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 太阳东升西落</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AB项属于方法论;C项属于世界观;D项属于现象;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以上材料说明</p><p>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 支流 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但求持续渐进”、“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强调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①符合题意。</p><p>②:“分轻重缓急”强调人们办事情要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符合题意。</p><p>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次矛盾,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时材料与分清主流与支流无关。③说法错误。</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认识。④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许多成功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了( )</p><p>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p><p>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脑子决定步子”、“思路决定出路突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C符合题意。</p><p>AB: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AB。</p><p>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故D项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古语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p><p>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p><p>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表现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题干中因“钉子缺”使“蹄铁卸”,会使“战马蹶”,致使“骑士绝”,导致“战事折”,最终“国家灭”,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故B符合题意。</p><p>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A说法错误。</p><p>C: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p><p>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体现,D项说法错误。</p><p>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p><p>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p><p>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p><p>D.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体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体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的。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项适合题意;A、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权威人士指出,中国作为美国“债主”,拥有巨额美元储备,在面对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问题时,会陷入了“两难”:如果抛售美元资产,美元就会急剧贬值,中国外汇储备就会大量缩水;如果不抛美元资产,美元会缓慢贬值,中国会缓慢赔钱。权威人士的观点说明</p><p>A.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B.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p><p>C.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D.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矛盾的相关知识。在面对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问题时,如果抛售美元资产,美元就会急剧贬值,中国外汇储备就会大量缩水;如果不抛美元资产,美元会缓慢贬值,中国会缓慢赔钱。这表明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D项正确;A、C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表明:</p><p>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p><p>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读史--明智,读诗--聪慧,数学--精密,哲学--深刻,伦理学---修养,逻辑学--善辩”,表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就是这种不同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D符合题意。</p><p>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是指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在题干中体现的是不同学科对人影响的不同,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p><p>B:题干中说到数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强调的是其各有特点即不同之处,而非共同之处。故B项不符合题意。</p><p>C:题干中说到数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强调不同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并没有体现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故C项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p><p>A. 要重视量的积累</p><p>B. 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p><p>C.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p><p>D. 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根据题目,“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说明了在哪层土壤中种植什么作物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D选项表述正确。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符合辩证否定原理的是:</p><p>A.把写好的字又涂掉 B.将虫子踩死</p><p>C.改革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D.将小麦磨碎</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汲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故C项正确。</p><p>ABD:把写好的字又涂掉、将虫子踩死和将小麦磨碎都是彻底的否定。故ABD项错误。</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移动用户编辑短信到,联通用户编辑短信到,小灵通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及今生命运”这种广告</p><p>A. 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p><p>B. 是唯心主义的表现</p><p>C. 坚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p>D. 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广告的观点是在说人的前世与今生命运是注定的,是由神明、天意决定的,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p><p>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p><p>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p><p>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错误,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r />②正确,“直挂云帆济沧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r />③与题意不符,③体现的是发展观;<br />④正确,“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道山晴雨》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长相很丑的人叫画家给他画像,嫌画得不好,让画家改了几次,最后还是说他画丑了。从哲学上看,故事中的丑人一再让画家把自己画漂亮一点,这种想法</p><p>A.是正确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p><p>B.是错误的,因为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p><p>C.是正确的,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p>D.是错误的,因为主观对客观不会产生任何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是从哲学上看的,并且从哲学上看故事中丑人的想法是错误的,故不选A。</p><p>B.故事中的丑人一再让画家把自己画漂亮一点,这种想法从主观愿望出发,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是错误的,因为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故B符合题意。</p><p>C.故事中的丑人的想法从哲学上看是错误的,并且丑人的想法体现的是对物质的反映,不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故不选C。</p><p>D.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主观对客观具有反作用,故D错误。</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图画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p><p>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C.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p><p>D.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C符合题意,应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A不符题意,不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不符题意,不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明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结果不同。D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p><p>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p><p>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p><p>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p><p>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丕也无须去“煎”他,说明如果没有统一,就不会有联系,不会有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斗争。故B项符合题意。</p><p>A: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与发展。材料强调的是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影响,而不是斗争性对同一性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p><p>C:材料强调的是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影响,而不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C项不符合题意。</p><p>D:材料强调的是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影响,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D项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日前,“改革开放30年十大流行语”在上海揭晓,“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这表明</p><p>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同步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p><p>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不同步性。A错误。</p><p>B:流行的词语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B不选。</p><p>C:流行的词语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正确。</p><p>D:流行的词语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不选。</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走亲串门坐公交,外出旅行减装备,年夜饭摆“全素宴”,低碳家电、植物年礼走俏,节能灯取代花灯,网上拜年风行,“低碳过春节”倡议得到数百万网友响应……不论是在过节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里,“低碳过年”、“低碳春节”成了虎年春节的时尚。材料表明</p><p>①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②人的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p><p>③认识是标志着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 ④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p><p>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实践决定认识,故②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真理是标志着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①④两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主旨,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引文表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p><p>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p><p>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时间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因为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题中恩格斯指出,越毫无顾忌的科学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p><p>BCD:选项内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也与题意无关,排除BCD。</p><p>故本题选A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p><p>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p><p>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p><p>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体现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困难,D适合题意;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和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说法太绝对,A、B项错误;本题未涉及尊重客观规律问题,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超市中出现一种水果:长得像菠萝蜜,看上去像蜜柚,披着“红苹果”外套,本质上却属于“梨”家族的啤酒梨。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说明了一个哲学道理</p><p>A.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B.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p><p>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由题意知,长得像菠萝蜜,看上去像蜜柚,披着“红苹果”外套,本质上却属于“梨”家族的啤酒梨。这体现了事物之间既存在个性,又有其共性,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B项符合题意。</p><p>A: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体现的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并未涉及矛盾双方相互贯通,A项不符合题意。</p><p>C:矛盾双方的对立即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材料并未体现矛盾的斗争性,C项不符合题意。</p><p>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是指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而题干强调的是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D项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 3级强烈地震。4月l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进入21世纪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人类只注重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密切相关。这说明 </p><p>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p>②人们应该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p><p>③不同时期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观 </p><p>④片面的生态价值观致使人类遭到惩罚</p><p>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②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材料说明片面的生态价值观最终使人类受到惩罚,启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①②④符合题意。</p><p>③:材料强调价值观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0年1月20日,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1天之际,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歌曲《世界》正式发布,发布会上志愿者郑重承诺“只要世博会有需要,我都会全力以赴”。近年来参与各项活动的千百万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爱心奉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说明人生价值包括()</p><p>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p><p>②个人的生命历程</p><p>③个人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满足</p><p>④个人受到社会的尊重</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p><p>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爱心奉献”,实现了人的社会价值,说明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故①正确。</p><p>②:材料说明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不包括个人的生命历程,故②错误。</p><p>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爱心奉献”,实现了人的社会价值,说明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满足,故③正确。</p><p>④:“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说明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故④正确。</p><p>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曾作出这样的比喻:“高中阶段就像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今后干什么都不行。”高中阶段在人生中如此关键,我们必须珍惜时光,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为今后成才打好基础。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这就是说要:</p><p>A.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p><p>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符合题意,题干中“高中阶段在人生中如此关键,我们必须珍惜时光,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为今后成材打好基础”,说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p><p>A、C、D均不符合题意。</p><p>故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变轨后,飞船顺利进入轨道。“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p><p>请回答:</p><p>(1)有人认为变轨的成功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p><p>(2)对待规律应坚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p></div></div>
<div><p>【答案】(1)不同意。因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不能改变规律。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神舟七号”的变轨成功不是改变规律,而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p><p>(2)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p><p>【解析】</p><p>本题审读设问和材料可知实质是考查规律的有关知识。</p><p>第(1)问运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不能改变规律。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分析“神舟七号”的变轨成功不是改变规律,而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第(2)问正确态度应是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苏省某市多年来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治市方略,以生态建设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市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但难以赶上发达地区,而且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认为本地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因此,他们因地制宜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在建设生态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和治理,该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搬迁有色金属企业,治理老企业污染,从而为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铺平道路”。目前,该市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7.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p><p>(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该市是怎样实施“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市方略的?</p><p>(2)从辩证的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人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市不沿袭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也不盲目照搬其他地区做法,而是因地制宜走富有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②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要求人们在工作中把一般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该市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中,抓好示范,面上推广点面结合,相互促进。③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该市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既讲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p><p>(2)①要承认规律(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p>【解析】本题以江苏省某市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治市方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设问指向该市是怎样实施“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市方略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调动运用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p>(2)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角度,设问指向该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要依据材料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解答本题首先明确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胆精彩的猜想、精确控制的实验、正确有效的定律。然而,科学探索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如,诺贝尔为发明安全炸药,多次身受重伤;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发生爆炸和解体,多名宇航员殉难;中学数学教师欧姆发现的电阻定律长期得不到德国权威们的承认;修道院教士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一些权威抵制达34年之久……。正是人类的孜孜以求,终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p><p>材料二: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刷新了世界图景,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类置身于舒适、便利之中;另一方面又部分地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甚至由于人们非道德地使用科技,导致危害人类自身安全的事情频发。如,炸药被广泛使用于战争。</p><p>(1)结合材料一分析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p><p>(2)结合材料二,谈谈人类在广泛使用科技成果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p></div></div>
<div><p>【答案】(1)①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和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就是科学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科学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科学蒙难是科学发展曲折性的表现。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但由于人类的孜孜以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就体现了这一点。</p><p>(2)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科技成果的作用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盲弊。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科技运用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③要创造条件,使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科技成果运用得当,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造福人类;运用不当,则给人类带来灾难。④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在运用科技成果时,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p><p>【解析】</p><p>本题以人类的科学探索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为结合材料一分析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设问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知识范围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属于中观考查。</p><p>考生可先回忆发展观的有关内容,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及发展的状态。接着结合材料,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分析。</p><p>依据材料中人类不断探索科学,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可见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和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p><p>依据材料中“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胆精彩的猜想、精确控制的实验、正确有效的定律。然而,科学探索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可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依据材料中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但由于“人类的孜孜以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可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p><p>(2)本题设问指向为结合材料二,谈谈人类在广泛使用科技成果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设问属于启示类主观题,知识考查无明确范围。</p><p>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材料主要在分析科技成果的利弊,它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又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甚至导致危害人类自身安全的事情频发。可见事事有矛盾,我们可用矛盾分析法对此问题进行回答,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并要创造条件,使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同时,如果要使科学利用得当,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