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06:11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定居,由此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这就导致中国人更强调“仁爱礼仪”;西方古代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典型特征是迁徙,并由此形成了“生人社会”,这就导致西方人更注重“契约精神”。这说明(    )</p><p>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取长补短,不断融合</p><p>③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的反映  ④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②:材料未提及政治方面,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也没有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①②不符合题意。<br />③④: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的特点和经济发展形式不同,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生存文化不同,这表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也说明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的反映,③④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9年的9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白露在它出现在“二十四节气”中之前就已经以诗的形式出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最早在渭水之滨唱出了这首诗,也正是因为这首诗,白露成了“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节气,这表明(    )</p><p>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文化源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p><p>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国古代的诗歌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③:“二十四节气”中白露节气的产生与和白露有关的诗歌的传唱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水平之高与流传时间之久充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③符合题意。<br />①:材料没有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受实践水平的限制,①与题意无关。<br />④: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诗歌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④不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p><p>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p><p>③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分</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③:“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表明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也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①③符合题意。<br />②: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②不符合题意。<br />④:“无法区分”说法错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排除。<br />故本题选A。<br />&#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终高悬着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并化为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由此可见(    )</p><p>①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p><p>③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②:材料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未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①②不符合题意。<br />③④: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终高悬着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并化为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也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④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住建部要求各地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得拆真遗存、建假古董,要在保持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等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这一要求(    )</p><p>①旨在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文化特色②旨在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魅力</p><p>③有利于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质形象④旨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维护城市历史格局</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留住城市文化特色,①符合题意。<br />②:保护历史建筑并不能丰富传统建筑内涵,②错误。<br />③:历史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历史建筑有利于彰显城市文化底蕴,③符合题意。<br />④:维护城市历史格局并不是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④错误。<br />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华大学设计师陈某设计出甲骨文表情包、动画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陈某的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p><p>①文化创新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p><p>②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p>③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其影响力</p><p>④要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甲骨文表情包、动画等创意产品,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启示我们推动文化创新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人新的时代元素,①符合题意。<br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②错误。<br />③:汉字艺术设计作品走出国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启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其影响力,③符合题意。<br />④: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商业价值问题,④不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究其实质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和梦想精神的产物和结晶。可以说,中国人民是人化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神是精神化的中国人民。这告诉我们(    )</p><p>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p><p>②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p><p>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亘古不变  </p><p>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究其实质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和梦想精神的产物和结晶,中国人民是人化的中华民族精神,表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①符合题意。<br />②:中国人民是人化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精神化的中国人民,表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②符合题意。<br />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③错误。<br />④:材料没有体现爱国主义,④不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出现的智慧中药房,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医院门诊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时接收医院开出的处方,由专业药师完成调剂、煎煮、分包等工作,并提供快递送货上门等服务,为患者省去了排队、缴费、拿药和熬药的麻烦。这体现了(    )</p><p>①中医和西医在交流互鉴中相互促进、不断融合  ②现代医学取代传统中医是大势所趋</p><p>③科技进步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创新是中医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材料未体现中医和西医在交流互鉴中相互促进、不断融合,①不符合题意。<br />②:“现代医学取代传统中医”说法错误,现代医学要继承传统中医的精华部分而不是被完全取代,②排除。<br />③④:“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医院门诊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时接收医院开出的处方……的麻烦”,体现了科技进步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说明创新是中医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③④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作为一种特殊的纸张,用于创作中国传统书画,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材料表明(    )</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p><p>③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br />②:宣纸作为一种特殊的纸张,用于创作中国传统书画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符合题意。<br />③: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可见,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不符合题意。<br />④:材料未涉及文化多样性,④不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曾两次访向中国的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这说明(    )</p><p>①中希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③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希文化照鉴未来,日趋融为一体</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③:“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时也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③符合题意。<br />①:“中希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夸大了中希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①排除。<br />④:“日趋融为一体”不符合事实,也违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排除。<br />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p><p>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p><p>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红色文化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①说法错误。</p><p>②③:大批中国游客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中国红色旅游项目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说明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②③符合题意。</p><p>④: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不是红色文化规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通过举办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活动,凝聚亚洲发展共识。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有助于(    )</p><p>A.各民族尊重并认同其他民族文化</p><p>B.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p><p>C.维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p><p>D.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特色</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应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A说法错误。</p><p>B:举办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活动,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这有助于各文明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B符合题意。</p><p>C: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交流互鉴与文化的多样性,不涉及文化的民族性,C不合题意。</p><p>D: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有助于交流、借鉴和融合,不是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特色,D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坚持“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的办会理念,以园艺为载体,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同时汇聚世界各地的园艺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力促进国际园艺合作。这说明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    )</p><p>①加强对话交流,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②维护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本民族文化</p><p>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④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说法错误,①排除。<br />②:材料未涉及传承本民族文化,②不符合题意。<br />③:“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魅力,③符合题意。<br />④:“汇聚世界各地的园艺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力促进国际园艺合作”,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④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之际强调,中国国际电视台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该要求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    )</p><p>①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突出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色</p><p>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④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我国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鲜明的中国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突出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色,②符合题意。<br />③:我国要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说明我国应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③符合题意。<br />①④:材料强调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没有涉及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也不涉及民族文化创新发展,①④不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真能于思想上自称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p><p>①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p><p>②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p><p>③是提升文化竞争力、跻身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的需要  </p><p>④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③④:“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说明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④符合题意。<br />①:设问强调“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与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无关,①排除。<br />②:价值观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②错误。<br />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六朝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在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但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    )</p><p>①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p><p>③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④保持开放心态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符合题意。<br />②:材料未涉及文化的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br />③:自六朝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在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但仍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说明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③符合题意。<br />④:文化发展不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还要坚持“洋为中用”,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④说法不准确。<br />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9年10月23日,昆曲艺术传承研讨会在江苏南京举行。有专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于青年群体中,才能获得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传下去;应运用大数据、社交平台等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统戏曲传播模式,吸引更多人喜爱和参与昆曲表演。由此可见(    )</p><p>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现代科技能提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p><p>③传统昆曲的艺术价值因广泛传播而得以提升  ④市场化可以使传统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扎根于青年群体中,才能获得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传下去,说明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①符合题意。<br />②:应运用大数据、社交平台等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统戏曲传播模式,吸引更多人喜爱和参与昆曲表演,体现了现代科技能提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符合题意。<br />③:传统昆曲的艺术价值不会因其广泛传播而提升,③错误。<br />④:“文化创新而不是市场化可以使传统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夸大了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作用,④排除。<br />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表明,传统并非僵化和固定的套子,而是时刻和社会处于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传统塑造国情,当代接续历史。这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p><p>①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p><p>②立足时代,反映时代风貌</p><p>③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先进文化  </p><p>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材料强调,传统并非僵化和固定的套子,而是时刻和社会处于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传统塑造国情,当代接续历史。这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反映时代风貌,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①②符合题意。</p><p>③: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相适应,这没有体现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先进文化,排除③。</p><p>④: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泱泱五千多年的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政情和民俗。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史资政、以古鉴今,广泛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思路中,不仅探寻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制度愈加成熟。这表明(    )</p><p>①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p><p>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p><p>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p><p>④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党中央坚持以史资政、以古鉴今,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作用,但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①排除。</p><p>②:党中央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思路中,不仅探寻到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制度愈加成熟,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②④符合题意。</p><p>③:该选项观点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③。</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p><p>①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②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p><p>③要进一步增强抵御腐朽文化的能力  ④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材料强调的是我们要努力改造农村落后文化,没有体现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①不符合题意。<br />②③: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是落后文化而不是腐朽文化,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br />④:要改变农村中的不良习俗需要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④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p><p>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p>(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p>(2)结合材料,运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该地是如何做到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秋”的。</p></div></div>
<div><p>【答案】(1)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该地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地城特色的乡村风貌,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该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农民精神家园,让农民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p><p>(2)①该地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农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②该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村级文化阵地,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p><p>【解析】</p><p>本题以乡愁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为材料,从《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解题时要紧扣材料有效信息,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的作用、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等角度作答即可。</p><p>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该地是如何做到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秋”的。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要紧扣题目限定知识,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等角度回答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故事。该电影于2019年7月2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支持。</p><p>《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陆澳大利亚后,观众被充满神奇色彩的东方神话题材所吸引,哪吒对爱的渴望和对认可的向往引发他们的共鸣,上映首日引爆当地票房,创澳大利亚近10年华语电影开画最高票房纪录。</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分析我国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电影在国外受到欢迎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国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电影依托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吸引了大量国外观众。</p><p>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我国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电影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在国外受到热烈欢迎。</p><p>③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国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电影既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其蕴含的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观又能引发国外观众的共鸣,因而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p><p>【解析】</p><p>本题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与文化》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民族性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p><p>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分析我国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电影在国外受到欢迎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哪吒对爱的渴望和对认可的向往引发他们的共鸣,上映首日引爆当地票房,创澳大利亚近10年华语电影开画最高票房纪录”,紧扣题目限定知识,从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说明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同时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个“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于时代,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做到勤业精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文化文艺工作为什么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p><p>(2)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文化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做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p><p>②文化教育人民,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p><p>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每点3分,共12分)</p><p>(2)①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于时代,回答时代问题。文化作品要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p><p>②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精品奉献人民。</p><p>③文化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p>④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p><p>【解析】</p><p>本题以文化文艺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与文化》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功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p><p>(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文化文艺工作为什么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直接调动题目限定知识,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分析文化文艺工作对培根铸魂的重要性。</p><p>(2)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文化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做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要紧扣材料中“立足于时代,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效信息,对接文化发展基本路径的相关知识,从立足于时代,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组织答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