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05:19

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长和鼻指数。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  )</p><p>①人可以创造规律推动事物发展</p><p>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p><p>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p><p>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我们可以根据人的容貌特点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故②入选。题目中,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说明了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故④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人类不能创造规律。③选项错误,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衰老是一个不断被剥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被赋予的过程。可以剥夺最美年华和如花容颜,但也能赋予收获历练成熟后的饱满心境。美貌只在皮肉上存活,美丽却可以在骨子里生长繁衍,生生不息。这表明(    )</p><p>①应全面看待衰老过程               </p><p>②生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过程</p><p>③美丽与美貌通过衰老实现贯通和渗透 </p><p>④美丽与美貌的辩证统一形成衰老过程</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对于衰老,应该坚持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故题肢①正确。衰老是一个绝对运动的过程,美貌是相对于衰老过程一个确定时段的生理外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属于静止范畴,故题肢②正确;题肢③④把美丽与美貌对立,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共有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不同点有</p><p>①前者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后者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 </p><p>②前者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后者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总结 </p><p>③前者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后者揭示的是社会领域的具体规律 </p><p>④前者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规律,后者揭示的是思维领域的具体规律</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 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 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材料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均属于具体科学,选C;①④不选,因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不是揭示思维领域的具体规律。</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48.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65.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 学</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具体科学</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别</p></td><td style="width:28.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研究对象</p></td><td style="width:165.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整个世界</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某一特定领域</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8.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任务</p></td><td style="width:165.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28.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作用</p></td><td style="width:165.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48.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60.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②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其中最根本的是前者,具有从属意义的是后者。这是因为</p><p>A. 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方法论</p><p>B.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p><p>C. 前者的斗争比后者的对立更为激烈</p><p>D. 唯物主义总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唯心主义总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其中最根本的是前者,具有从属意义的是后者。这是因为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B正确且符合题意;前者和后者既属于世界观,又属于方法论,A错误;C不能说二者哪一个的斗争更为激烈,C错误;唯物主义也可同形而上学相结合,唯心主义也可与辩证法相结合,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苏格兰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知觉,而知觉之外有无存在,存在什么,一概不知。”这一观点属于(    )</p><p>①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         ③不可知论        ④可知论</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一切观念都来自知觉,而知觉之外有无存在,存在什么,一概不知”,这种观点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同时认为人的思维不能正确的反映存在,故陷入不可知论,②③适合题意;①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哲学家用诗词标榜自己所从属的哲学阵营,当代歌手的歌词中也蕴含着哲学思想。以下歌词中与孟子的“心之官(官:官能,作用)则思”的观点具有不同的哲学倾向的是( )</p><p>①真心祈祷,天佑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啊(《天佑中华》)</p><p>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p><p>③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p><p>④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p><p>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是唯物主义观点;①“天佑中华”认为天是世界的本原,决定一切,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佛”是世界的本原,决定一切,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孟子观点不属于同一哲学派别;②③是唯物主义观点,与题干观点一致,不符合要求,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分强调文化产业而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不少人看来是一种“分裂式的改革”。下列选项与“分裂式改革”的错误相同的是(    )          </p><p>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p><p>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p><p>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p><p>④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过分强调文化产业而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表现。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都是形而上学的关系,②④符合题意。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坚持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观点,①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p><p>A. “上帝造人”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p><p>B. “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C. “天地合而万物生”与“人的理性为万物立法”</p><p>D.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与“我思故我在”</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是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上帝造人”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的是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A排除;选项B体现的是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的分歧,排除;选项C体现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析,适合题意;选项D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是因为它(    )</p><p>①是指导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科学      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p><p>③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④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是因为它是指导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科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①③适合题意;②④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但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该诗形象地说明了(    )</p><p>A. 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p><p>B. 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p><p>C.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p><p>D. 整体与部分是统一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引文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适合题意;A、B、D没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相对时空观”认为:当物质运动达到一定的速度时,时间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变慢。根据相对论理论推算,当飞船以99.9%光速运动时,飞船内的人过了五天,而地球上则过了一年,如果人类能造出这样的飞船,人类就能够穿越未来。这表明</p><p>A.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p><p>B. 规律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p><p>C. 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p><p>D.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根据相对论理论推算,当飞船以99.9%光速运动时,飞船内的人过了五天,而地球上则过了一年,如果人类能造出这样的飞船,人类就能够穿越未来。这表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A项正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项错误,排除;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突破的,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材料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p><p>A.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p><p>B.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p><p>C.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p><p>D.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p></div></div>
<div><p>【答案】AC</p><p>【解析】</p><p>A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知识,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AC说法正确。</p><p>B:哲学必须通过实践作用于社会制度,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B说法错误。</p><p>D:哲学不能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D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A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阁,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p><p>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p><p>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p><p>③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p><p>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p><p>A.①③&#xa0;B.②④&#xa0;C.①②&#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②符合题意,“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中都包含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p><p>③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但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p><p>④不合题意,材料不仅仅是体现绝对静止。</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家语》有载:鲁国在年终举行盛大的腊祭,庆祝一年的劳动成果。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去观赏,他笑着对子贡说:“你看见他们心里的快乐吗?”子贡不屑地说:“这个国家的人都疯了,我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孔子教训他道:“唉!你懂得什么啊,百日之劳,换来的不过是一天的快乐,这是上天赐予的恩泽,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啊!”孔子与子贡对腊祭的不同看法表明</p><p>①形成正确认识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p>②意识会因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而不同</p><p>③意识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具有自觉选择性</p><p>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相同</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孔子与子贡对腊祭的不同看法表明意识会因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启示我们形成正确认识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源于客观存在,③错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相同,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p><p>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p><p>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机能</p><p>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p><p>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p><p>A. ①③&#xa0;B. ②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医学临床实践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人脑对于意识产生的重要性,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器官,离开人脑将不能产生意识,③④项符合题意;意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来自物质世界,意识活动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①项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项混淆了人脑与大脑的概念,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市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考试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考生可多次参加,满分由150分减为100分。对此,多数老师表示赞成,亦有部分老师表示反对。这说明( )</p><p>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xa0;②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p><p>③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④人们的立场和实践不同,产生的认识一定不同</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题肢①错误;多数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表示赞成,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表示反对说明们的立场和实践不同,产生的应该是不一定相同,题肢④错误;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说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题肢②③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p><p>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p><p>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p><p>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p><p>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p><p>A.①②&#xa0;B.③④&#xa0;C.②③&#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从哲学角度看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①②说法正确。</p><p>③:物质决定意识,但人在红尘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做到“不染其心”,③错误。</p><p>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信息时代,人们用“大数据”来描述和定义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理念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这表明</p><p>①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p><p>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④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①②&#xa0;B.②③&#xa0;C.①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材料未涉及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①不合题意。<br />②:题中材料“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符合题意。<br />③:题中材料“‘大数据’理念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③符合题意。<br />④:客观决定主观,主观符合客观,④说法错误。<br />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3月4日,宗庆后在接受“两会”特别访谈栏目《企业家说》时说:从1987年创办娃哈哈集团始,自己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企业在发展中也走了不少弯路错路。但自己则坚信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熬过一次次难关后,如今这些错路和弯路都和成功的经验一起,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中宝贵的历史教材。这启示我们</p><p>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p><p>B. 在一定的条件下,过去的失误、错误能对后世有积极作用</p><p>C. 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p><p>D. 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曾经的谬误到后世就会转化为新的真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阻碍作用,C错误;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D错误。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以下诗句最充分反映这一哲理的是</p><p>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p><p>②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p><p>③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胡曾)    </p><p>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发展的普遍性。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说明水流的湍急,体现了事物是不断运动,①排除。</p><p>②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均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③符合题意。</p><p>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④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9 000起交通事故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如今部分国家已经通过了禁止药后驾驶的法律。这表明(  )</p><p>A. 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p><p>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C. 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p>D.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科学研究得出药物引发事故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选B。A表述错误,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C表述错误,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表述错误,实践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线来无线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飞利浦近日宣布,在房地产公司正式应用LiFi网络技术。这表明</p><p>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p><p>②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p><p>③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p><p>④人类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针对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②适合题意;③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④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发布。意见要求,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规范从业机构的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提出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条件下,如何发展普惠金融、金融创新,在完善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发布体现了</p><p>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p><p>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决策出发</p><p>③实践具有能动性,要坚持正确认识的指导       </p><p>④实践决定认识,要通过实践去发展认识</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意识的作用和实践的特征的知识。落实指导意见,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故①符合题意;“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条件下,如何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措施”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故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坚持从实际决策出发,排除;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研究人员在模拟古代的海水水样实验中发现,黏土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水凝胶,在几十亿年的过程中,水凝胶对各种化学物质发生复杂反应后形成的蛋白质、DNA,最终促使活细胞正常运行的过程起到了制约和保护的作用,直至包围活细胞的细胞膜发育完全为止。黏土是可以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复杂生化物质的起源地,这一研究成了中西方神话故事所说的神用“泥土造人”的科学佐证。材料表明了:</p><p>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p><p>②意识的作用在于能动地认识世界和直接改造客观世界</p><p>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深化</p><p>④科学研究实验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新标准</p><p>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材料表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深化,①③项符合题意;意识的作用在于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只能通过指导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世界,②项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研究实验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本来就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并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新标准,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八届五中全会全会提出在新常态形势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6.5%。这个增长速度较之前呈现出下滑态势。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p><p>①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互相包含的</p><p>②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p>③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p><p>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p><p>A.①②&#xa0;B.②③&#xa0;C.③④&#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p><p>②③符合题意,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说明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p><p>④说法错误,真理是客观的,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说“真理因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是对真理的错误认识。 </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去针对需求不足矛盾,政府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政府很多政策重点在供给侧发力。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需求的过度依赖,采用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来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p><p>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p><p>&#xa0;</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客 观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同情况,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采 用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 法。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p><p>【解析】本题以“供给侧改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顽强拼搏,时隔12年之后第三次 取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奏响中国时代最强音。女排精神是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 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是女排精神 的基本内涵。</p><p>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状态。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历史性的五连冠,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因此,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体育竞技范围,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p><p>2019年9月29日,女排世界杯第11轮较量在日本大阪展开。中国女排在收官战3-0轻取阿根廷,豪取11连胜成功卫冕,夺下队史上的世界杯第5冠,三局比分为25-17、25-14和25-12。这是中国队第4次在世界杯以全胜战绩登顶,此前3届分别是1981年、1985年和2003年。</p><p>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挑战。我们要走大力弘扬女排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p><p>结合材料,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女排精神”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体现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现象,还能把握女排精神的实质和基本内涵。</p><p>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弘扬女排精神,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体现了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p><p>④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过去女排精神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当前,使女排精神转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体现了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p><p>⑤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当前,我们要大力弘扬女排精神,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p><p>【解析】</p><p>本题以中国“女排精神”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要求考生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女排精神”的认识,属于认识为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来组织答案: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说明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r />“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是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改造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女排精神,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审题要求:</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p><p>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并且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p><p>(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古诗词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功底,也要求学生对基本哲学原理有深刻的理解,体现了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试题考查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p>“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说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指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云不动”是指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云与我俱动”是指事物是绝对运动的,这包含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观点。考生结合以上分析具体作答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就业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是毕业生人数多,去年是659万,今年是710万。二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共同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如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p><p>结合材料,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性。</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等情况,国家制订了有关的就业政策。</p><p>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国家完善各项政策和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实现就业的重要措施。</p><p>【解析】</p><p>本题以大学生就业为话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本题知识范围限定“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设问要求回答“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p><p>材料中,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毕业生人数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可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角度进行分析。</p><p>材料中,有关部门制订的“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可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