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一中、攸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p><p>①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 </p><p>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p><p>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p><p>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材料中“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体现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选D;②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自己去体验。它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p><p>①观念创新创造了禅文化的新价值</p><p>②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p><p>③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p><p>④文化交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特点、中华文化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传承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排除法。材料未涉及观念创新,故①错误;文化交融有利于禅文化的发展,非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故④错误;“ 我国禅文化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等观点,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而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材料说明禅文化由古至今传承而来,渗透人民的三观和修养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禅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融进多种观点,具有巨大包容性,故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研究表明,秦汉以前,长江中下游以南至台湾、海南及东南亚,都广泛分布着古越人。闽西地处山区,是古越人居住的重要地带,闽西出土的这些文物,证明了古代闽西越人与台湾古越人属同种、同源和同文。这与台湾古越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表明( )</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p><p>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台湾文化融于中华文化之中</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p><p>④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p><p>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表明台湾古越人与大陆在许多方面有联系,体现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也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故题肢①④符合题意;题肢②观点错误,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故排除;题肢③观点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强制的,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泉州,古称刺桐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的同时,也将其文化带到异国他乡。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这说明了( )</p><p>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p><p>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p><p>③要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 </p><p>④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泉州文化传播到异国他乡,没有强调各民族文化,①不选;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仍认为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强大凝聚力,②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③不选;泉州先民离乡出国谋生,把泉州文化带到异国他乡,这说明商业贸易、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想和你唱》是湖南卫视的一档大型互动音乐综艺节目,该节目每期会邀请三位歌手与爱好者合唱,爱好者们可通过芒果TV、唱吧等软件参加合唱,并有机会参与现场录制,和歌手同台演唱。这一节目播出之后收到了几乎零差评的良好效果。其成功在于</p><p>①顺应“互联网+”大发展的潮流,拥抱新媒体</p><p>②以创新为基础,摒弃传统,革故鼎新</p><p>③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p><p>④立足市场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故排除题肢②;材料未体现经济效益,故排除题肢④;节目通过人们软件等媒介吸引普通百姓展示自我,体现了其顺应“互联网+”大发展的潮流,以及面向广大人民,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故题肢①③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p><p>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p><p>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p><p>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p><p>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增强文化竞争力,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题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互联网上一些编造谣言抹黑英雄、诋毁先烈,或用娱乐化形式贬损英雄的现象备受舆论关注,而这样的行为也触碰了法律底线。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立法保护英雄烈士</p><p>①旨在惩恶扬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②为应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提供了“主心骨”</p><p>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p>④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体现</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立法保护英雄烈士,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体现,旨在惩恶扬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信义理论体系为应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提供了“主心骨”,②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七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如今早已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随着2015年“七夕情人节”的到来,各商家纷纷抢抓节日商机推出各种特色商品、活动招揽顾客,由此催生的“浪漫经济”异常红火。这表明</p><p>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②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p><p>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文化是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基础</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通过传统的七夕节,各商家纷纷抢抓节日商机推出各种特色商品,催生“浪漫经济”,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愈加突出,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选C。①错误, 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④错误,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 )</p><p>A. 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p><p>B. 读书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C. 读书过程影响人们的实践和文艺创作</p><p>D. 人们读书必须要有特定环境才能深入</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反映了读书,接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应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在不同的心境下有所选择,这样才会对自己有积极健康的影响,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B正确且符合题意; ACD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又是一年清明时,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曾经被遗忘、冷落的清明习俗又重被拾起。清明的习俗很多,有的被时代湮没,比如蹴鞠、荡秋千、插柳等;有的被很好地保留着,除了扫墓祭祖,还有放风筝、踏青、植树、吃青团等;有的则慢慢变成现代人过清明的习俗,那就是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对清明习俗认识正确的是( )</p><p>A. 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p><p>B. 对待传统习俗我们理应全部继承</p><p>C. 传统习俗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p><p>D. 对传统习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A错误,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C错误,传统习俗有精华也有糟粕,落后腐朽的传统习俗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我们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故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形态各异的建筑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由此可见( )</p><p>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建筑的多样性</p><p>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p>③各民族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形态各异的建筑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这表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各民族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没有流量小花、小鲜肉带来话题度,没有动辄上亿元的特效“加持”,在单集首播的情况下,《人民的名义》创下省级卫视第一的收视率。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赢得人心对文化建设的启示是</p><p>①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p><p>②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p><p>③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喜闻乐见</p><p>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p><p>A. ①⑦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弘扬了主旋律,创下了高收视率,启示文化建设要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②项符合题意;该剧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启示文化建设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喜闻乐见,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反腐大剧的启示,没有体现文化产品的多风格,多类型,①项不合题意;采捞主旨没有体现该剧采用新的科技手段,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下列选项体现文化自信的是</p><p>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穿着特色鲜明的中式服装,出席荷兰国王举行的盛大国宴</p><p>②教育部探索高考改革方案,拟对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增加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p><p>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p><p>④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社会正在形成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根据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各自含义可知,①描述的是对本国服装的充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体现,①符合题意;②描述的是对语文的自信,体现了文化自信,②符合题意;③描述了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自觉发展文化的表现,体现了文化自觉,③不符合题意;④描述了重视文化遗产,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④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民阅读”活动,是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着力提供优质阅读内容,激发群众的阅读热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由此可见,推动全民阅读有利于</p><p>①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p>②引领社会思潮,促进文化的多样性</p><p>③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p><p>④使优秀文化成为引领民族发展的精神火炬</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着力提供优质阅读内容,激发群众的阅读热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说明推动全民阅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①③适合题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②不适合题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引领民族发展的精神火炬,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扶助乡里、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等特点。某市大力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截止到2017年底,由乡贤出资设立公益基金180多个,启动扶贫发展项目1000多个。该市建设新乡贤文化的意义在于</p><p>①使乡贤文化建设成为农村凝魂聚气的基础性工程</p><p>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p><p>③推进乡村治理,涵育文明乡风</p><p>④引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p><p>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的基础性工程,①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④说法错误;乡贤文化 “具有扶助乡里、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等特点”、“由乡贤出资设立公益基金180多个,启动扶贫发展项目1000多个”,说明该市建设新乡贤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乡村治理,涵育文明乡风,②③符合题意。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台湾作家龙应台对孩子讲到:“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的能力,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尊严,你就有成就感。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段话是强调</p><p>A. 良好的文化修养优化人的生活态度</p><p>B. 学校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p><p>C. 用功读书就能提高人的成就感和尊严感</p><p>D. 用功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龙应台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工作的能力,拥有尊严,拥有成就感”而要求孩子用功读书。龙应台的话强调良好的文化修养能优化人的生活态度,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的功能,也没有体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夸大了读书的作用,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不断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创建成果的良好氛围,组织活动引导群众共同参与,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唱主角。如此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有利于</p><p>①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的文化权益 </p><p>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p><p>③消除思想差异,凝聚社会共识 </p><p>④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不断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创建成果的良好氛围,组织活动引导群众共同参与,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唱主角。如此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的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②④适合题意;本题未涉及文化产业,排除①;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列女传》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家原住在一处坟墓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嬉戏于坟墓之间,孟母感到此地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便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此时,孟子又常常模仿商人玩经商游戏,于是,孟母毅然再次搬家,迁居一所书院旁边。从此,孟子整日模仿儒生的学习和礼仪动作,孟母感到此处是最为理想的居住地,因而定居此处。</p><p>后来,孟子在书院、孟母的影响下,加之自己苦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尊称为“亚圣”。“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p><p>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为盂母的做法点赞。(12分)</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孟母的做法为孟子的成材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p><p>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居住环境中,孟子的认识和实践都受到了影响。</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孟母三迁”不仅影响了孟子的成长,而且广为流传,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p><p>④孟母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防止错误思想活动对我们的影响,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p><p>【解析】本题以《列女传》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设问指向为盂母的做法点赞,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该题的原理指向性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相关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等几个方面,结合材料孟母的做法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F列要求。</p><p>2017年7月23日,壮剧《第一书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节目用艺术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和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喜人成绩,引起了现场观众共鸣。主创人员在创作时,跋山涉水深入贫困山村进行生活体验,收集素材。他们一路看,一路听,一路学,一路思,选择了那些平凡而真实、感人而真切的平凡事进行加工提炼。</p><p>在表演形式上,《第一书记》将德保南壮的采花调、哭调及北壮的正调、过场调等民族元素融入其中,使全剧洋溢着浓厚的壮乡地域风格,充分凸显了壮剧流畅、柔美、诗情画意的艺术气质。该剧不仅保留了壮剧曲牌风格,还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使全剧呈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感,给人以强有力的艺术渲染力,它兼顾了城乡新老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是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成功范例。</p><p>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壮剧《第一书记》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p></div></div>
<div><p>【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了丰富营养。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使作品兼顾了城乡新老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保留本民族文化元素、地域风格和艺术气质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使作品呈现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壮剧《第一书记》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分析壮剧《第一书记》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等角度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习近平近期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p><p>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 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p><p>“塞罕坝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基本内涵?并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弘扬“罕塞坝精神”的重要意义。</p></div></div>
<div><p>【答案】体现:“塞罕坝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基本内涵。</p><p>意义: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②“塞罕坝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p><p>【解析】本题以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塞罕坝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基本内涵。</p><p>(2)弘扬“罕塞坝精神”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从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5%以上,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p><p>2016年12月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从养老钱袋子、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等方面,展现了北京养老事业的新蓝图,对于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在谈到尊老、敬老问题时,社会呈现出复杂的情形,一边是越来越延长的人均寿命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一边是社会创造、话语方式都以年轻人和青年文化为主要驱动力和表现。在社会的多元化观念冲击之下,刷新和改造敬老尊老观已变得越来越现实:一是道德化的孝敬老人导向为责任和义务上养老。在子女的角度,则要从传统的孝道,提升为法律赡养责任。在社会的角度,则不再指个体层面的孝敬义务,更表现在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上。二是将尊老敬老转化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等关怀。尊老敬老不再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权威、迁就经验,老年权威、家长制作风在今天已越来越受到质疑并被摒弃。</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p></div></div>
<div><p>【答案】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可以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p><p>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尊老、敬老活动。 </p><p>③立足于我国实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创新养老机制。</p><p>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尊老、敬老、爱老”新风。</p><p>⑤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p><p>【解析】</p><p>本题以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解答时首先明确做法:一是道德化的孝敬老人导向为责任和义务上养老;二是将尊老敬老转化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等关怀。然后调动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