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著名企业家马云说:“企业运营到一定程度,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学的都是哲学。用与不用,怀疑与不怀疑,都要把握好哲学中所说的度”。材料告诉我们</p><p>①哲学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p><p>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p><p>③哲学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p><p>④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指导</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企业运营到一定程度,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学的都是哲学。用与不用,怀疑与不怀疑,都要把握好哲学中所说的度”。这告诉我们哲学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指导,③④适合题意;①中的具体的方法说法错误;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穷人想富的是口袋,富人想富的是脑袋。于是,富人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阔视野,广通财路。但穷人手里一旦有了钱,就想着先买房子和改善生活,却想不到利用已有的资金去多赚些钱。穷人与富人的不同表明</p><p>A.世界观的形成需要自觉学习 </p><p>B.富人有世界观而穷人却没有</p><p>C.人们的活动受世界观的支配       </p><p>D.世界观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p><p> </p></div></div>
<div><p>【答案】 C </p><p>【解析】世界观人人都有,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AB观点错误。材料中穷人与富人的不同做法是受他们的世界观支配的结果,C符合题意。D材料没有反映,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木、火、水、金、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p><p>①把世界本原这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p><p>②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具有合理性</p><p>③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否定了形而上学</p><p>④与唯心主义比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p><p>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木、火、水、金、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②适合题意;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否定了形而上学,③适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①是错误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也有局限,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p><p>A.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 B. 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p><p>C. 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D.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伏尔泰和卢梭都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D项符合题意;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A项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B项说法错误;C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6周年。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p><p>A.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B. 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p><p>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D. 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适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A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思想的范畴,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行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近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宣布己成功抓取反氢原子超过16分钟。这表明</p><p>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p><p>B. 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p><p>C.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p><p>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A选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选项错误, 意识的反映有正确也有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D选项表述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主要标准。题意表明了正物质和反物质都是物质的范畴,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说一致的是</p><p>①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p><p>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p>③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p><p>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①③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适合题意;②是承认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④体现了相对静止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繁荣,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p><p>A.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p><p>B.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C.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p><p>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这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正确且符合题意;A C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颜色是物品的一种属性,却被赋予了各种文化含义,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红色很受国人欢迎,代表着吉祥和好运。也有很多人喜欢蓝色,认为这是一个平静又引人幻想的颜色,让人联想到天空、大海、爱情、忧伤。人们对颜色的“情感反应”</p><p>①意味着颜色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具有客观性</p><p>②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p><p>③是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主动创造性</p><p>④包含着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具有差异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人们对颜色的“情感 反应”属于意识的范畴,不具有客观性的特点。故排除①。③选项错误,人们对颜色的“情感 反应”不是哲学上讲述的价值的含义,故表述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积极意义是错误的。题目中,人们对颜色的“情感 反应”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包含着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故②④选项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去年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打败李世石,到百度机器人击败最强大脑选手,不少媒体纷纷渲染“人工智能威胁论”,认为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这种论调</p><p>A. 肯定了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p><p>B. 否定了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p><p>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只是部分模拟人的思维</p><p>D. 否定了人工智能已经具备真正的意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故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或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不能把人脑说成大脑,动物也有大脑,动物的大脑不会产生意识。电脑也不能产生意识,“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电脑不能产生意识,思维、意识只是人脑才有的机能。认为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的论调否定了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B是错误的;其他选项均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以“悟空”为名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目前在离子的电荷测量、能量测量、方向测量、粒子鉴别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找到暗物质。这说明</p><p>①“悟空”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p><p>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认识的</p><p>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暗物质的本质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p><p>④对暗物质的认识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目前在粒子的电荷测量、能量测量、方向测量、粒子鉴别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找到暗物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悟空”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同时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暗物质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①③适合题意;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②是错误的;对暗物质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酶一直被科学家归类为促进癌症的。蛋白激酶C(PKC)是一组能催化的宿主细胞功能的酶,包括催化与癌细胞有关的活动。研究小组的牛顿博士试图抑制或阻断PKC信号从而阻止肿瘤的的发展,找到新的癌症治疗办法。但这一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化疗目标。究其原因,可能是与传统观点相反的答案:PKC不会促进癌症的发展;相反,它们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这表明</p><p>①真理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认识的反复性</p><p>③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p><p>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永无止境的</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是错误的,排除;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是错误的,排除;人类对酶的认识和探索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认识的反复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从20l1年开始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3年多的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推测,亩产能达到3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育”说明</p><p>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p><p>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创造世界本没有的具体物质</p><p>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p><p>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辣椒树“无中生育”说明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①④适合题意;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是错误的;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说法错误,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大气层中的氙气起源一直是个谜。据《新科学家》官网2017年6月报道,科学家通过分析欧洲空间局“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轨道探测数据,确定了其中22%的氙气来自彗星。这一结果为解释天体与地球演化之间具有联系的假设提供了新证据。这表明</p><p>A.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新的认识</p><p>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p><p>C. 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p><p>D. 假设的真理性往往能被实践所证明</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科学家通过分析欧洲空间局“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轨道探测数据,确定了其中22%的氙气来自彗星。这一结果为解释天体与地球演化之间具有联系的假设提供了新证据。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新的认识,A适合题意;B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质说”破产。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这一过程表明</p><p>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p><p>②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类终究不能认识的</p><p>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历程</p><p>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质的展现需要一个过程</p><p>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 </p><p>【解析】材料表明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因为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①④符合题意。②是不可知论的表现,③说法绝对化。</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据湖北省民政厅统计,截至2017年8月1日18时,持续干旱共造成317.1万人受灾,6.7万人急需生活救助,其中4.3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436.7千公倾,绝牧面积28.9千公倾,直接经济损失达13.55亿元。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旱灾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强烈关注。而对旱灾,干旱地区有些人认为只能听天由命,服从天意,有些人则烧香、拜神求雨。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在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来抗旱,如果有合适的天气条件,气象部门会组织一些科学的人工增雨作业,用科技手段来增加降雨,此外,还采取兴修水利,节水等措施来一起抗旱。</p><p>请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抗旱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相信天意,采取烧香、拜神方式求雨,则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辩。面对旱灾,人们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旱情能力,属于可知论;相反,听天由命,服从天意,则是不可知论在生活中的表现。</p><p>【解析】</p><p>本题以人们对旱灾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强烈关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上述材料蕴含的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辩。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以项目扶贫为主要形式,以工程实施为重要载体。这些做法对我国取得的减贫成效功劳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就是精准度不够导致减贫效率不高。扶贫开发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如何转型?方向已明,那就是精准扶贫。</p><p>(l)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党和政府的正确思想指导,精准扶贫的目标就能实现。”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对这个观点予以评析。</p><p>(2)就如何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该观点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着意识能动性发挥。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如果违背规律和客观条件,其目标终将难以实现。从这一角度看,该观点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片面性。③精准扶贫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无所作为思想。</p><p>(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结合起来;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p><p>【解析】</p><p>本题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党和政府的正确思想指导,精准扶贫的目标就能实现。”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解答时首先明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着意识能动性发挥;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无所作为思想。然后运用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观点的结合。</p><p>(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就如何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结合起来;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等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类综合节目带领着观众共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为娱乐昧过重的电视节目注入一股“清流”。有网友认为,经过了这幺些年快餐文化的‘狂轰滥炸’,人们在呼唤主流的、温暖人心东西的回归,对那种咀嚼式、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更有兴趣,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也有网友对于文化类综艺能否从“清流”变成电视荧屏主流,并不乐观。他们认为现在的几档文化类节目.形式基本停留在诵读、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更多的是在拼情怀和新鲜,这样的形式能有多长久的电视生命力,并不是很看好。</p><p>请从认识的主体角度分析材料中的网发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由于受到自身实践水平的制约,对文化类节目的认识会出现不同的观点。②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网友对文化类节目的认识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p><p>【解析】</p><p>本题以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类综合节目带领着观众共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人们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反复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从认识的主体角度分析材料中的网发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分析。</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p><p>材料一: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曲折。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启示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p><p>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随着慈善事业体量的增大,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p><p>(2)结合材料二,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法治探索的每一次重大成果都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国法治建设的探索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p><p>(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慈善法》是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慈善法》的制定有利于为慈善事业保驾护航。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慈善法》的制定是遵循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表现,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p><p>【解析】</p><p>本题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认识论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属于分这说明类试题。“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包含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发展等相关知识点。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认识的不断发展都是要依据我国的实践特点的变化进行变化的,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p><p>(2)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存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制定《慈善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统一。</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