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p><p>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p>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p><p>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④正确切题。</p><p>②③:材料未体现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②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气、焦虑、悲伤、嫉妒……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是心态不好。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于心态不好是</p><p>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立场</p><p>C.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 客观唯心主义倾向</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生气、焦虑、悲伤、嫉妒……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都是心态不好。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于心态不好是主观唯心主义。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哲学命题中与“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相一致的是</p><p>①万物皆是一理</p><p>②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p><p>③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p><p>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③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4年9月,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暗物质的6个特征已有5个得到确认。这一研究结果从哲学上表明( )</p><p>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p>③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p><p>④物质与暗物质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上述材料“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暗物质的6个特征已有5个得到确认”说明了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世界是物质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说法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2016年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p><p>①来自于实践,体现了人类特殊的能动性</p><p>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③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p><p>④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说明“二十四节气”来自于实践,体现了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故选项①符合题意,应选;“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项②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③中的“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不能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就说它真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图漫画中蕴含的哲理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2/10/73df88bf/SYS201904121008200722501749_ST/SYS201904121008200722501749_ST.001.png" width="158"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量变必然带来质变</p><p>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p>C. 矛盾双方相互斗争</p><p>D.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A错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漫画“一天不能吃出个胖子,胖子却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275台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p><p>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p><p>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p><p>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p><p>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故①符合题意;“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体现了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故②符合题意;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故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故④和题意不符。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表示,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要去粗取精。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p><p>①以综合思维分析问题,要“面面俱到”,不要“顾此失彼” </p><p>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去伪存真”,不要“莫衷一是” </p><p>③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 </p><p>④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 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要去粗取精,除去杂质,留取精华,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②④正确;①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8/08/ca48cbcc/SYS201905080841018837341345_ST/SYS201905080841018837341345_ST.001.png" width="104" height="9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p><p>B.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p><p>C.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p><p>D.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图 3 漫画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D适合题意;A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适合题意;B是运动的重要性,不合题意;C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p><p>材料一: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曲折。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启示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p><p>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随着慈善事业体量的增大,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p><p>(2)结合材料二,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法治探索的每一次重大成果都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国法治建设的探索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p><p>(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慈善法》是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慈善法》的制定有利于为慈善事业保驾护航。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慈善法》的制定是遵循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表现,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p><p>【解析】</p><p>本题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认识论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属于分这说明类试题。“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包含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发展等相关知识点。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认识的不断发展都是要依据我国的实践特点的变化进行变化的,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p><p>(2)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辩证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存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制定《慈善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统一。</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报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引发了网友最深切的期待和热议。众多网友对建设美丽中国纷纷发帖,老师结合网友的认识提出了问题,请你结合所学《生活与哲学》的只是回答下列问题。</p><p>网友“夜至纯:一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毁损,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怎样勾画“美丽中国”?一句话,就是绿色发展,因为守住“绿水青山”,才能赢得长远的文明富裕。</p><p>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为什么守住青山绿水才能赢得长远的文明富裕。</p><p> </p></div></div>
<div><p>【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搞好产业支撑和服务配套,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p><p>(2)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城镇化目标,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p><p>(3)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p><p>【解析】本题以十八大报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话题,部分网友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建议为载体,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为什么守住青山绿水才能赢得长远的文明富裕,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腰椎有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联系的观点。然后考生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和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关系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p><p>一份免费午餐,让万千贫困学子不再饿着肚子上课。一场微博打拐,唤醒了公民对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忱。一次冰桶挑战,让大家意识到公益原来不全是悲情。</p><p>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日行一善,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比如给老弱病残让座,甚至,哪怕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每个人都有体温,每个人哪怕仅仅用体温都可以温暖同胞,温暖世界。这就叫微公益,也正是全民公益之精髓所在。它的要义倒还不是通常所称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个人都用爱心,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p><p>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全民公益,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它的意义不限于公益层面,更提供了变革社会的新方法、新范式。无须沉湎宏大叙事,无须空谈根本解决,无须凌空蹈虚,中国不是别的什么,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称: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微公益,或者说微革命,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的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照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p><p>(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为“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提几点建议。</p><p>(2)结合材料,就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p></div></div>
<div><p>【答案】(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新事物——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要支持、鼓励和推动其发展。</p><p>②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要对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但也要对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p><p>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微公益活动开展应坚持做好量的积累,走循序渐进的道路;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p><p>(2)答案示例:微公益,大梦想;从心出发,让爱传递;无微不至,爱心满天;以微薄之力,让世界更美;微言微语微公益,大义大爱大志愿。</p><p>【解析】</p><p>此题以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作为话题,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考查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状态、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等相关知识。</p><p>(1)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本题要求学生用发展观的知识,为“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提几点建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对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内容明确,然后结合微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具体分析如下:</p><p>①发展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含发展的实质)——要支持、鼓励和推动微公益的发展。</p><p>②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既对微公益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也要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p><p>③事物的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微公益活动开展应坚持做好量的积累;也要果断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注意的是提建议时观点和材料一定要做到有机结合。</p><p>(2)本题是一道开放类的简答题,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