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43:45

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xa0;&#xa0; )</p><p>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p><p>B. 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p><p>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认识属于具体科学,人类宇宙观、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看法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材料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目主旨。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p><p>A. 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p>B.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p><p>C.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D. 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哲学的相关知识。A说法错误,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B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C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是讲哲学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要强调哲学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D说法正确,“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是因为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对科学家的具体科学研究可以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p><p>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p><p>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p><p>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本题材料体现的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①③,②的说法错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④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椒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p><p>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p><p>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p>C.先知后行重在知</p><p>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是指大凡不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拿, 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什么事不做,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p><p>A:联系是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A是错误的。</p><p>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p><p>D:材料没有体现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排除。</p><p>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 2 漫画“好大的手笔!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2/08/1e7f3f23/SYS202002120804034690285934_ST/SYS202002120804034690285934_ST.001.jpeg" width="211" height="16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p><p>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p><p>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漫画中最左边的人说:这字太臭了;中间的人说:这墨太臭了;写字的人说:字好不怕墨臭;大字是经济,水管上的字是污水,漫话主要体现发展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真理的条件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①不符合题意,不当选;漫画中三人的不同反应,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故②④符合题意,③题意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由民对纯粹知识、对“无用之用”学问的追求,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进一步追求建立严整自洽的逻辑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训练。基督教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更是直接酝酿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而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这说明</p><p>①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p><p>④有了哲学就有了科学的世界观</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说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而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①③项符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但哲学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②项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同样也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字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元素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中医学把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注重阴阳平衡、五行和谐。材料表明</p><p>①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p><p>②中医学包含封建迷信思想,没有科学根据</p><p>③中医学包含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p><p>④中医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有机统一</p><p>A.①②&#xa0;B.②④&#xa0;C.③④&#xa0;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我国中医学把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这表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①正确。</p><p>②:材料并没有表明中医学包含封建迷信思想,②不符合题意。</p><p>③:阴阳五行学说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中医学把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这表明中医学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正确。</p><p>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有机统一,况且材料并不能表明中医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④错误且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由于轻信算命先生的话,甲某草率地进行了投资,最后血本无归,后悔不已。对于封建迷信,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这是因为</p><p>①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p><p>②错误的世界观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p><p>③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缺乏世界观</p><p>④迷信思想不是哲学</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意识的反作用。①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本题材料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这些迷信思想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①②符合题意。</p><p>③:世界观人人都有,③错误。</p><p>④:迷信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属于哲学,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正的哲学是“双脚扎根大地”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是“对尘世的批判”的哲学。这说明真正的哲学</p><p>①可以帮助人们解放思想 ②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p><p>③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能引导人们树立世界观</p><p>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真正的哲学是“双脚扎根大地”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是“对尘世的批判”的哲学。这说明真正的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①②项符合题意;③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世界观人人都有,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 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p><p>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xa0;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p><p>C.盲人摸象、唇亡齿寒&#xa0;D.拔苗助长、刻舟求剑</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不合题意,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思考和完整的计划,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一叶障目意思是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这是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两者哲学观点不相似;<br />B符合题意,掩耳盗铃的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认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画饼充饥意思是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这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r />C不合题意,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两者哲学观点不相似;<br />D不合题意,拔苗助长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刻舟求剑没有看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两者哲学观点不相似。<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p><p>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p>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p><p>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p><p>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根据题意,题中朱熹的观念“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朱陆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主义,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与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唯物主义观点,不存在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中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再次证明 ( )</p><p>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B. 存在就是被感知</p><p>C.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p><p>D.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项符合题意;B项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C项表述正确,但涉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表述错误,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因此,本题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p><p>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p><p>A. ③→④→②&#xa0;B. ②→③→④&#xa0;C. ③→②→④&#xa0;D. ②→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排除,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是机器,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p><p>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xa0;B.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p><p>C.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xa0;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等相关知识。A:上帝创造星辰闪耀,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把上帝当做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都是由上帝决定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这一改动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A正确。</p><p>B:歌词的改动不涉及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B不符合题意。</p><p>C:“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体现了科学精神,“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强调了上帝造物,但不是所有的宗教都信奉上帝,C排除。</p><p>D:歌词的改动没有体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美国热播大片《盗梦空间》中的主人公认为思维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只要依靠思维的力量就可以建造城市,就可以穿越时空。这种观点( )</p><p>A. 是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B. 是错误的,它认为存在决定于思维</p><p>C. 是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决定存在</p><p>D. 是错误的,它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存在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BC:思维建造城市,观点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而不是思维决定存在,故排除AC,而B入选。</p><p>D:选项观点是片面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把主观能动性夸大为可以决定存在,故D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从哲学上看,两者争论的焦点是</p><p>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xa0;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p><p>C.是否承认哲学的作用&#xa0;D.是否承认哲学的基本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A:“没有景物,何来情感”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没有情感,何来景物”强调思维是世界的本原,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A正确。</p><p>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并不是关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争论,B不符合题意。</p><p>C:“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并不是关于是否承认哲学的作用的争论,C不符合题意。</p><p>D:“没有景物,何来情感”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没有情感,何来景物”强调思维是世界的本原,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而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只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D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p><p>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xa0;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p><p>C.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xa0;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A:材料仅仅反映了思维能认识存在,没有反映存在决定思维,A不符合题意。</p><p>B:材料仅仅反映了思维能认识存在,没有反映存在决定思维,即没有反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B不符合题意。</p><p>C:材料未涉及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排除。</p><p>D: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说明科学家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即反映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截至2018年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对此,有人认为:台风是天灾,天命不可违!下列观点与这一观点代表的哲学派别根本对立的是:</p><p>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p><p>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p><p>③理在气先</p><p>④天地之变,阴阳之花</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相关知识。“台风是天灾,天命不可违”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之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应是唯物主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属于唯物主义,①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在气先”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属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地之变,阴阳之花”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下列观点体现的哲理与之相近的是</p><p>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p><p>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p><p>③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p><p>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气是生命的源头,气是世界的本原,反映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符合题意。</p><p>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p><p>③:“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符合题意。</p><p>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一种诡辩论,最终会陷入唯心主义,④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下列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p><p>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p><p>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p><p>③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p><p>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局限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中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局限性,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②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属同一哲学派别的是</p><p>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②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p><p>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字宙</p><p>④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②符合题意。</p><p>③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字宙。”、“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④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蕴含的哲理</p><p>A.前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p><p>B.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p><p>C.前者揭示了可知论,后者揭示了不可知论</p><p>D.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规律客观性。A:题干中“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体现了气是世界的本意,符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体现了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符合题意。</p><p>B:前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B不符合题意。</p><p>C:前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题干两种观点不是反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C不符合题意。</p><p>D:材料中未涉及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习近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完成下面小题。</p><p>【1】我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关系,是上天的警告。这种观点属于</p><p>A.唯物主义&#xa0;B.客观唯心主义</p><p>C.主观唯心主义&#xa0;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2】“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髙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这首歌谣蕴含的哲学道理属于</p><p>A.主观唯心主义,它夸大了人的思维作用</p><p>B.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p><p>C.唯物主义,它坚持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p><p>D.机械唯物主义,它割裂人和自然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C</p><p>【解析】</p><p>本题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B: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关系,是上天的警告,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符合题意。</p><p>AD: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AD不符合题意。</p><p>C: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是主观唯心主义,C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p>【2】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A: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属于唯心主义,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没有夸大人的思维作用,A不符合题意。</p><p>B: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属于唯心主义,既不是客观唯心主义,也没有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B不符合题意。</p><p>C: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动物对地震的反映,契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C符合题意。</p><p>D:题干中歌谣不属于机械唯物主义,它坚持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D错误。</p><p>故本题选C。</p><p>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p><p>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p>(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p><p>(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不彻底性)</p><p>(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p><p>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p><p>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p><p>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观念、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主观精神;</p><p>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华严经》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下列与材料观点相同的是()</p><p>①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 </p><p>②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p><p>③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p><p>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唯心主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心”产生的,人的心决定一切,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外无物”和“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均认为心是一切的主宰,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观点一致,故③④符合题意;①认为理是世界的主宰,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观点不一致,故排除①;②认为气是世界的主宰,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题干观点不一致,故排除②。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与“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菜根谭》)这一世界观倾向相同的是</p><p>①万物皆是一理,有理皆有气</p><p>②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p><p>③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p><p>④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意思是当一个人心里特别乱的时候,即使身边非常安静,内心也十分混乱;当一个人心里特别平静的时候,即使外面非常混乱,内心也十分平和。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万物皆是一理,有理皆有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①不符合题意。</p><p>②:“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符合题意。</p><p>③:“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不符合题意。</p><p>④:“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体现了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材料一  人类最早关注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具体科学问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哲学家往往首先是自然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赞为“最博学的人物”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还有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他们孜孜以求地探寻着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创建了一门门具体科学。</p><p>材料二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的对象由起初简单的个别事物逐渐扩大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后又涉及整个世界。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的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而对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便形成了哲学。</p><p>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①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区别,二者研究的领域、回答的问题及功能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个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具有反思的功能。</p><p>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人类哲学史上,一些自然科学家是在关注和思考某一领域的基础上才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同时成为哲学家的。另一方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所学的知识可知,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二者的研究的领域不同,主要任务也不同;其次要说明二者的联系,其联系可以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其次可以从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一天,贝克和友人约輸逊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到了一块石头。约输逊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至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仍有两种观点:一是先有石头后有对石头的感觉;二是先有对石头的感觉后有石头。</p><p>上述两种观点的分岐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p></div></div>
<div><p>【答案】围绕的问题:两种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p><p>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p><p>【解析】</p><p>本题以生活中哲学家的辩论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两种观点围绕的问题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我国,带来的强风、大浪、暴雨导致作物倒伏受淹、水产养殖业受损。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p><p>甲说:“这是天意呀,老天爷要对咱们惩罚,有啥法子呢?”</p><p>乙说:“天意倒不是天意,倒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p><p>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p><p>(1)结合材料,请指出上述三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p><p>(2)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p></div></div>
<div><p>【答案】(1)甲的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认为神灵主宰一切;</p><p>乙的说法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形而上学地对待灾害,自认倒霉;</p><p>丙的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p><p>(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p><p>【解析】</p><p>此题以台风“山竹”给我国带来的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p><p>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请指出上述三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属于简答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哲学”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材料中甲乙丙三人的具体观点可判断出甲的观点属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乙的观点属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丙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p><p>第(2)要求“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设置有三个问题,即“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均属于简答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立足于第(1)问中涉及的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观点,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回答。进而得出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再具体回答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具体内容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