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41:57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文)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群小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其中一个孩子被蒙上了眼睛,其他孩子则或站或躲在不远处,等着被蒙了眼睛的孩子来捉。被捉住的孩子就成为下一个被蒙上眼睛的人。这些小孩的行为能够反映出 ( )</p><p>①思维决定存在,一旦被蒙上眼睛就看不到其他的小孩</p><p>②存在决定思维,其他小孩不会因为被蒙了眼睛的人看不到而消失</p><p>③思维不能认识存在,被蒙上眼睛就无法对其他的小孩产生思维</p><p>④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即便是蒙上了眼睛同样可以去捕捉其他的小孩</p><p>A. ①③&#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正确回答就是说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所以这道题应该选②④。①是唯心主义观点,③是不可知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位学者说,艺术如果还要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它就必须走向哲学,但不是变成哲学;就像哲学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就要走向艺术,但不是变成艺术。这说明</p><p>①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p><p>②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p><p>③哲学需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p><p>④哲学和具体科学最终走向完全一致</p><p>A.①②③&#xa0;B.②③④&#xa0;C.①②④&#xa0;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②③: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①②②正确。</p><p>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不能最终走向完全一致,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阶段很多人开始逐步接受“绿色生活”理念,并加入到“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住宅”等行列。这反映了</p><p>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p><p>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p><p>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艺术升华</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很多人通过接受“绿色生活”理念,然后加入到“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住宅”等行列。这反映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C项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A项说法错误;哲学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B项说法错误;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但不是对具体生活的艺术升华,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5 年高考前夕,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祈祷着今年 高考自己的儿女能考个好成绩。这种世界观属于</p><p>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材料中的“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祈祷着今年高考自己的儿女能考个好成绩”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故选项C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华严经》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同的是</p><p>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静则国土净</p><p>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p><p>④事物的本源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题目中,观点“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认为“心”是世界主宰,是世界的本源,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④选项的观点也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相符。②选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③选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排除。选A。</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td></tr><tr style="height:228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代表人</p><p>物及其</p><p>观点</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p><p>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p><p>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p><p>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p><p>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p><p>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p><p>②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p><p>③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p><p>④上帝创造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p><p>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开始出现(&#xa0;&#xa0; &#xa0;)</p><p>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p>B.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p><p>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p><p>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开始出现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故D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的上的伟大变革,他第一次实现了</p><p>①科学基础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p><p>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p><p>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p><p>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④适合题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③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p><p>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p><p>B.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p><p>C. 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幵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p><p>D. 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说的是事物的绝对运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明事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AC说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倾心畅谈,大杯痛饮。我希望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阳光普照。从哲学角度看()</p><p>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p><p>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p><p>③规律是客观的,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p><p>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p><p>A. ①②</p><p>B. ①④</p><p>C. ②③</p><p>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朋友也在变化发展,因此,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①正确;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大地也在变化运动,因此,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②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红尘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③说法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创作贵州字标时(如下图),他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茅台和黄果树瀑布,所以特意把贵字做成酒杯,融入苗族银饰和牛角,色彩则运用渐变表现贵州的多彩和神秘。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20/a2d98ab9/SYS201801022021151846936493_ST/SYS201801022021151846936493_ST.001.png" width="173" height="16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意识反映的对象</p><p>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p><p>③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p><p>④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表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们能够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特征,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动地反映事物,不仅能够反映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机能,物质器官,不是源泉。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代韩愈认为,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样,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变成简单的几张图表,书也就读“薄”了。这表明读书要( )</p><p>A.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xa0;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p><p>C.做到解放思想&#xa0;D.坚持实事求是</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符合题意,“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把书读‘薄’”,这表明读书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br />B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理论联系实际;<br />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未涉及解放思想;<br />D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实事求是的内容。<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资料显示,由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上述材料反映了</p><p>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p><p>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p><p>C. 一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p><p>D.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变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有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体现了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事物联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故D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强化大气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环保部多管齐下联动治理京津冀地区雾霾。这表明()</p><p>A. 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p>B. 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p><p>C.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p><p>D. 整体功能必然大于部分功能之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为强化大气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环保部多管齐下联动治理京津冀地区雾霾。这表明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B适合题意;A、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顺序排列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燃料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p><p>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p><p>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p>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p><p>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p><p>A.①②&#xa0;B.②③&#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从材料所给出的“深入研究”、“材质特性”、“板材”、“经济效益”、“商机”等关键词,可以看出,该公司能够根据“秸秆”和“效益”的固有联系,通过“另辟蹊径”突破了事物的现象联系,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①②正确,<br />③中“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br />④说法本身错误。创新观念属于意识范畴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04/08/83494186/SYS202002040805004678658648_ST/SYS202002040805004678658648_ST.001.jpeg" width="202" height="26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p><p>B.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p><p>C. 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p><p>D.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解答漫画题目,首先应明确漫画的表面意思---此漫画表意是面对同一个模特,胖瘦不同的两个画家按自己的体型分别画出了不同的形象,胖的画德胖,瘦的画得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漫画的主旨和核心,漫画说明面对同一个对象,由于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身体状况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反映和认识。题肢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C表述明显错误,不选;D项表述有错,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故不选;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上永远存在未知之物,但是不存在永远不可知之物。这种观点属于</p><p>A. 彻底的不可知论    B. 不可知论</p><p>C. 不彻底的可知论    D. 可知论</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世界上永远存在未知之物,但是不存在永远不可知之物。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p><p>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以雪莱的诗句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材料认为: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凋谢、飞逸、短促过程中,是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A项错误,属唯心主义观点;B项承认了绝对运动,但是否认相对静止,与题干相符,正确;C项认为承认运动,但认为是概念中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D项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属辩证法观点,舍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p><p>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p><p>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p><p>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p><p>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A错误。</p><p>B:任何哲学的产生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所以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B正确。</p><p>C:哲学不起决定作用,C错误。</p><p>D:真正的哲学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p><p>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p><p>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p><p>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p><p>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愿而改变</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稳定的联系存在,①错误。</p><p>②:联系是客观的,包括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错误。</p><p>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成为优质木材,桉树被引进美国后,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环境,成为“废材”说明联系多种多样,一切以条件为转移,③符合题意。</p><p>④:桉树被引进到美国,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变成了“废材”,这说明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p><p>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谈谈怎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p></div></div>
<div><p>【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p><p>(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p><p>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同时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p><p>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p><p>【解析】</p><p>试题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措施。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它既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对材料的解读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以寻找答题的突破点。本题材料中“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及“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等启示学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角度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以及“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启示学生可从意识活动的特征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角度去分析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p><p>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p><p>题中材料“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中材料“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表现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要通过分析材料中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来阐明实践决定认识。题中材料“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中材料“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