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41:48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有学者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旨在强调</p><p>A. 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p><p>B. 马克思主义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才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p><p>C. 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变迁中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p><p>D. 马克思主义是放眼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具有很强的时代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A说法正确但不是题目强调的内容,A不合题意。</p><p>B:材料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才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不合题意。</p><p>C: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变迁中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C符合题意。</p><p>D: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不是放眼四海而皆准的真理,D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p><p>A. 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p><p>B. 正确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p><p>C.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p><p>D. 是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正确但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能体现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是</p><p>①纸上谈兵     ②士别三日        ③庄周梦蝶       ④刻舟求剑</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士别三日”属于辩证法的发展观,而“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观,二者能体现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纸上谈兵”违背了实践决定认识,“庄周梦蝶”属于不可知论,都不能体现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排除①③。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哲学需要一种独特的主观状态,这就是惊异(或疑惑、好奇)。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泰阿泰德对于“什么是知识”感到“疑惑”,苏格拉底回答道:“这种疑惑感是哲学家的一个标志。哲学确实没有别的起源。”可见</p><p>A.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的主观情绪中</p><p>B.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p><p>C. 哲学的任务就是满足人的好奇心</p><p>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从哲学开始</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哲学需要一种独特的主观状态,这就是惊异,即对实践活动的一种惊异,故B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选项错误,哲学的任务是知道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观点中体现两大派别对立的是</p><p>A.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与“世界的本原是火”</p><p>B.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p><p>C.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存在就是被感知”</p><p>D.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我在故我思”</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与“世界的本原是火”二者均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不合题意;“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分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B适合题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存在就是被感知”均是主观唯心主义,C不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我在故我思”均是唯物主义,D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p><p>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p><p>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p><p>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p>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真理不仅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而且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故排除。B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真理既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模的正确反映,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下列观点与王夫之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p><p>A.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xa0;B. 理生万物,理在事先</p><p>C. 存在就是被感知&#xa0;D.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正确且符合题意;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D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它选项都与王夫之的观点不一致,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p><p>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17世纪法国哲学</p><p>C. 18世纪英国哲学    D. 德国古典哲学</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生活中,酒后饮茶的习惯十分常见。很多人都认为酒后饮茶可以解酒,有利身体健康。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酒中的乙醇对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茶同样具有使心脏兴奋的作用,两者合二为一,更会增强对心脏的刺激,所以危害很大。这表明</p><p>①既有的认识不具有正确性</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p><p>③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p><p>④实践能够检验和发展真理</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既有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①观点错误。</p><p>②④:“很多人认为酒后饮茶可以解酒,有利身体健康,但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酒和茶两者合二为一,更会增强对心脏的刺激,所以危害很大”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实践能够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④符合题意。</p><p>③: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材料没有体现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③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p><p>①与运动相互依存       ②就是绝对的不运动</p><p>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④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对联描述了舟与洲、鸽与阁的动静关系,这体现了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存的,相比较而存在,①符合题意;洲不行、阁不飞描述的是事物的空间位置不改变,体现了静止的状态,④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错误;静止是相对静止,②错误。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遇到不舒服的事,可以去看看电影,让电影治愈你。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可看《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如果自卑失落,可看《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果厌倦生活,可欣赏《在世界的转角遇到爱》《搏击俱乐部》。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上述说法的哲学依据是</p><p>A.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C.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p>D. 联系具有普遍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强调,看电影可以舒缓心情,激发学习动力,使生活焕发生机,振奋精神,可见,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A符合题意;B选项属于认识论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归改造世界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D选项属于辩证法范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传统观念认为,多吃辣椒对健康不利。但最新跟踪调查结果和科学研究显示,吃辛辣菜肴可以减少癌症、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早亡风险。这一最新发现表明</p><p>①认识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p><p>②真理性认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③传统观念没有经过实践证明都是不可靠的</p><p>④在实践中获得的新认识都是正确的</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传统观念与最新的跟踪调查结果和科学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说明认识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真理性认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②符合题意;传统观念的正确与否具有客观性,不能认为“没有经过实践证明都是不可靠的”,③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不能认为“在实践中获得的新认识都是正确的”,④说法错误。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会更大,财政收人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述分析体现了</p><p>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p><p>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p><p>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A. ①②&#xa0;B. ③④&#xa0;C. ①③&#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③:经济发展慢了不行,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③符合题意。</p><p>②:材料没有体现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不合题意。</p><p>④:材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没有体现道路的曲折性,④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p><p>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②意识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③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并不需要现实的依据</p><p>④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典文学中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是因为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①④符合题意;题中材料并未体现意识的产生,排除②;观念中的形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不开现实的依据,③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产业共生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程度减少生产废物。产业共生得益于</p><p>①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打造新业态</p><p>②尊重联系的条件性,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p><p>③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生产</p><p>④调整事物的原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的表述错误,排除①。</p><p>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故表述“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错误的,②排除。</p><p>③④:产业共生是指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程度减少生产废物。产业共生得益于联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通过调整事物的原有联系,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④选项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麦当劳和微信合作推出了一个气泡狗二次元卡通形象.并推出一组很萌的表情包,让吃货们觉得很有意思。消费者可以在门店自己DIY创作个性化的气泡狗汉堡,还可以获得萌萌的公仔和表情贴纸,麦当劳的跨界营销,给品牌带来了新鲜感,真正实现了1+1&gt;2。此跨界营销可以</p><p>①改变现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实现企业的改革创新意图</p><p>②充分运用企业的客观条件,对资源进行联合创新利用</p><p>③依据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建立企业间新的具体联系</p><p>④超越企业现有的客观实际,提升企业的效益和知名度</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③:麦当劳的跨界营销,给品牌带来了新鲜感,真正实现了1+1&gt;2。此跨界营销体现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建立企业间新的具体联系,充分运用企业的客观条件,对资源进行联合创新利用,②③符合题意。</p><p>①:现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客观的,不能改变,企业的意图是营利,①错误。</p><p>④:超越企业现有的客观实际做法错误,④排除。</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封闭住宅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则需要我们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推广街区制.逐步开放封闭住宅小区,实现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疏通城市道路毛细血管。这一举措增加了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由此可见</p><p>①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需要改变事物原有属性</p><p>②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p><p>③调整事物的原有联系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p><p>④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③④:推广街区制,逐步开放封闭住宅小区,实现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疏通城市道路毛细血管。这一举措体现了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③④符合题意。</p><p>①: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是改变事物原有属性,①错误。</p><p>②: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受客观规律的制约,②错误。</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 )</p><p>①唯物主义的态度 ②唯心主义的态度 ③客观地看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唯物主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不筑,必将有盗。”此看法尊重事实,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观点,客观看待事物,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和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表明</p><p>A.哲学与人类同时产生的</p><p>B.哲学是在人们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p><p>C.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与对世界的思考</p><p>D.哲学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说法错误,哲学是人类自觉研究的结果,不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p><p>B说法错误,哲学不是自发形成,需要人们去自觉研究;</p><p>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p><p>D说法正确,“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强调了哲学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D入选。</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缘由可看出</p><p>A. 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p><p>B. 哲学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p><p>C. 真正的哲学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D. 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考查了哲学的教材知识。真正的哲学才是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哲学不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哲学不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世界观的理解,甲、乙两同学发生了分歧。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观点,请把正确的观点找出来( )</p><p>①甲同学认为,世界观是人类特有的</p><p>②乙同学认为,世界观不是人类的专利</p><p>③甲同学认为,正确的世界观才是哲学</p><p>④乙同学认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p><p>A.①④&#xa0;B.②③&#xa0;C.③④&#xa0;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类特有的;<br />②说法错误,世界观是人类特有的;<br />③说法错误,哲学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世界观不一定都是哲学;<br />④符合题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p><p>A. 哲学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p><p>B.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p><p>C.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p><p>D. 哲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故B正确,入选;选项ACD均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绘大自然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世界是什么?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人又是什么?”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渐渐形成了对世界总的看法。“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p><p>A. 哲学的产生发展源于大自然</p><p>B.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p>C.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p><p>D. 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哲学智慧的产生。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A、D两项表述错误,亦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p><p>A. 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p><p>B. 水是万物之源</p><p>C.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p><p>D. 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质的满足</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水是万物之源,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人的生活不仅追求物质满足,还追求精神满足,D选项观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p><p>A. 万事万物的特性</p><p>B. 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p><p>C.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p><p>D. 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总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溜走,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这说明时间运动是</p><p>A. 绝对的&#xa0;B. 相对的&#xa0;C. 有条件的&#xa0;D. 暂时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溜走,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这说明时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A符合题意。</p><p>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错误。</p><p>C: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C错误。</p><p>D: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D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p><p>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p><p>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p><p>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p><p>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正确,“地心说”“日心说”都是在观测和研究的基础提出的,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r />B错误,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r />CD错误,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p><p>A.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xa0;B.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p><p>C.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xa0;D.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A符合题意,应选;B、C、D不符合题意,不选,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的观点一致的是()</p><p>①“吾心即是宇宙”                  </p><p>②“存在就是被感知”</p><p>③“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p><p>④“气者,理之依也”</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②符合题意;“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气者,理之依也”分別属于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④排除。故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p>A. 世界观和方法论&#xa0;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p>C. 思维和存在&#xa0;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故本题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p><p>A.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p>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p><p>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哲学史上有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二者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问题而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选D。A错误,二者都是唯物主义;B错误,二者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明显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球化的数字经济重塑着产业变革的布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跨界发展,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体现了网络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广文化+涌现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A. 立足现实,抓住重点,不断适应变化&#xa0;B. 注重整体,系统优化,追求综合效益</p><p>C. 批判创新,打破规矩,变革思维方式&#xa0;D.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赢得竞争优势</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材料并未涉及立足现实,抓住重点,不断适应变化,A不合题意。</p><p>B: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跨界发展,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体现了网络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涌现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这启示我们注重整体,系统优化,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追求综合效益,B符合题意。</p><p>C: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打破规矩错误,排除C。</p><p>D:材料没有体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赢得竞争优势,排除D。</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p><p>A.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xa0;B. 必须重视意识的反作用</p><p>C.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xa0;D.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本题强调部分的重要性,不是整体的重要性,A不合题意。</p><p>B:重视意识的反作用属于唯物论,本题考查辩证法,B与题意不符。</p><p>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论,本题考查辩证法,C与题意无关。</p><p>D: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改变不了污水的性质,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改变了酒的性质,使酒变成了污水,这启示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D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至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p><p>A. 人们对一事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p><p>B. 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坏运动</p><p>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坏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p><p>D.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p></div></div>
<div><p>【答案】ACD</p><p>【解析】</p><p>ACD: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ABD是正确的。</p><p>B: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B错误。</p><p>故本题选AC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p><p>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④&#xa0;B. ①③&#xa0;C. ①②&#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④:激湍直泻的瀑布,代表着绝对运动,睡觉的小鸟是相对静止,瀑布的动配上小鸟的静,才是真正的安静,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p><p>②:②论述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p><p>③:③论述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p><p>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xa0;B.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xa0;C.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xa0;D.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ABC</p><p>【解析】</p><p>ABC: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BC符合题意。</p><p>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错误。</p><p>故本题选AB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哲学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p><p>A.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p><p>B. 心外无理</p><p>C. 命中注定</p><p>D.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p></div></div>
<div><p>【答案】ACD</p><p>【解析】</p><p>ACD: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命中注定;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些观点均是客观唯心主义,ACD符合题意。</p><p>B:心外无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AC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是因为</p><p>A. 它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xa0;B. 它是分析现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p><p>C. 它能解决一切具体问题&#xa0;D. 它使哲学发展到顶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也要与时俱进,A错误。</p><p>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哲学是因为它是分析现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B符合题意。</p><p>C: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但不解决一切具体问题,C错误。</p><p>D: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含义是</p><p>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xa0;B. 物质是可以认识的</p><p>C. 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xa0;D. 物质是主观的产物</p></div></div>
<div><p>【答案】AB</p><p>【解析】</p><p>A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AB正确。</p><p>C: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C错误。</p><p>D:物质是主观的产物陷入主观唯心主义,D错误。</p><p>故本题选A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p><p>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xa0;B. 实践决定认识</p><p>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xa0;D. 认识和实践互相决定</p></div></div>
<div><p>【答案】ABC</p><p>【解析】</p><p>ABC: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ABC是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p><p>D:认识和实践互相决定错误,排除D。</p><p>故本题选AB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系统的主要特征是</p><p>A. 整体性&#xa0;B. 合理性&#xa0;C. 有序性&#xa0;D. 最优性</p></div></div>
<div><p>【答案】ACD</p><p>【解析】</p><p>AC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ACD符合题意。</p><p>B:合理性不是系统的主要特征,排除B。</p><p>故本题选ACD。</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