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39:53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夫山泉新品高端矿泉水取自长白山莫涯泉,是举世罕见的“低钠淡矿泉”,属于世界上最珍稀的一类矿泉水。此款农夫山泉玻璃瓶高端矿泉水(750ml)定价约为40元。该矿泉水</p><p>①是普通矿泉水的替代品,消费者的喜好决定其价格</p><p>②价值决定于市场需求的火爆程度,受产品质量的影响</p><p>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价值可由货币来衡量</p><p>④价格受到生产者供应量和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p><p>A. ①②&#xa0;B. ②③&#xa0;C. ③④&#xa0;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③④:农夫山泉新品高端矿泉水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其价值可由货币来衡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该矿泉水的价格受到生产者供应量和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p><p>①:价值决定价格,消费者的喜好不能决定其价格,①错误;</p><p>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需求的火爆程度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②错误。</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2月13日,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此前的手机支付都与“收钱码”密不可分。而“蜻蜓”的使命,就是充当刷脸支付的“收钱码”。在未来的刷脸支付时代,人们出门可能不需要带手机,“刷脸”就可以完成消费和支付。由此可见,“蜻蜓”这款刷脸支付产品</p><p>①告别现金、密码支付,更加安全便捷</p><p>②创新支付方式,方便购物消费</p><p>③体验高新科技,拓展货币职能</p><p>④更新服务模式,促进消费升级</p><p>A. ②③&#xa0;B. ①③&#xa0;C. ①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②④:“蜻蜓”的使命,就是充当“刷脸支付”的“收钱码”,在未来的“刷脸支付”时代,人们出门可能不需要带手机,“刷脸”就可以完成消费和支付,这表明“蜻蜓”这款“刷脸支付”产品创新支付方式,更新服务模式,有利于方便购物消费,促进消费升级,②④符合题意。</p><p>①: “刷脸支付”丰富了货币的支付方式,但它不是对别现金支付和密码支付的完全替代,①错误;</p><p>③:“刷脸支付”不能拓展货币职能,③错误。</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汽油和汽车是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行车需求的商品。汽油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变动,还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能够反映油价上涨对汽车需求量影响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8/23/08/d1bc4847/SYS201908230805072010809352_ST/SYS201908230805072010809352_ST.001.jpeg" width="554" height="12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存在互补关系的商品,它们之间呈同向关系,即汽油价格上涨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的减少,从而使与之成互补关系的汽车需求量也随之减少,汽油价格上前与与上涨后相比汽车需求量减少。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京与武汉之间的高速动车组投入运营后,原来几十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3小时;加之高速动车二等票的价格仅为180元,而乘飞机的最低费用一般也要400以上,致使以往乘坐的人大多改成动车 于是,2011年夏秋季航班计划取消了武汉---南京的所有航班。这种现象说明</p><p>①生产决定消费水平</p><p>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p><p>③消费促进产生结构升级</p><p>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向导作用</p><p>A. ①②&#xa0;B. ②④&#xa0;C. ①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的题意为“高铁的开通费用低于飞机,有许多人改乘动车,2011年夏秋季航班被迫取消”,这说明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多了,②符合题意;航班取消说明消费对生产产生了影响,④符合题意,当选;本题未涉及消费的好坏,①舍去;本题未涉及三大产业的关系,③舍去。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企业(不含中央金融、文化企业),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形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该方案的实施旨在</p><p>①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p><p>②有效的提高中央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p><p>③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渠道,发挥其引领作用</p><p>④进一步激发国有经济活力,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③选项错误,在所有制经济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题目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文件要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企业(不含中央金融、文化企业),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形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该方案的实施旨在有效的提高中央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激发国有经济活力,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故②④选项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09浙江卷27)小张在2007年将30万资金全部用于投资股票,年底赚了10万。而2008年同样的投资却亏损了16万。小王在这两年内将30资金中的5万投资股票,6万投资国债,18万存入银行,1万购买保险,共获利2万。上述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p><p>1盈亏取决于投资结构    2分散投资有利于规避风险</p><p>3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    4投资项目越多收益越大</p><p>A. ①②&#xa0;B. ③④&#xa0;C. ①④&#xa0;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投资理财。①:盈亏取决于投资结构是否合理,而不是盈亏取决于投资结构,①错误。</p><p>②:投资就有风险性,因此分散投资有利于规避风险,②正确。</p><p>③:投资就有风险性,也有收益性,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③正确。</p><p>④:各种投资都有风险,不是投资项目越多收益越大,④错误。</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p><p>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p><p>③属于按劳分配                   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p><p>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程秀把集体土地的承包权流转,以入股的方式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入股分红,这是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①正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③与题意不符;股东入股获得的收益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②正确;材料中股民的收入受公司经营状况影响,没有涉及股票价格的波动,④说法错误。该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近年来,某省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降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降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2014年达到75.6%。这些支出(   )</p><p>①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②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p><p>③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材料中“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降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降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说明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实行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③④适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正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下列对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产生的影响推导正确的是</p><p>①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效益</p><p>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p><p>③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p><p>④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并非向企业征收,①选项推导错误,排除。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近期会减少国家税收收入,而不是增加国家税收收入,故③错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能够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故②正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能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而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从而有助于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进而能拉动经济增长,故④正确。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民营企业家要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守法经营,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长远发展之道。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需要民营企业家</p><p>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整顿市场秩序</p><p>②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p><p>③把握市场趋势,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p><p>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责任意识</p><p>A. ①②&#xa0;B. ②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③:守法经营,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长远发展之道,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需要民营企业家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把握市场趋势,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②③符合题意。</p><p>①:整顿市场秩序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排除①;</p><p>④:④是从文化生活角度,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排除。</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受益水平明显提高。上述举措有利于</p><p>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p><p>②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社会公平和保障人民生活</p><p>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p><p>④完善再分配机制,保护劳动所得和增加居民收入</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受益水平明显提高,上述举措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社会公平和保障人民生活;①②符合题意。</p><p>③:上述举措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无关,排除③;</p><p>④: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受益水平明显提高与保护劳动所得和增加居民收入无关,排除④。</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经贸产生的影响,2018年8月17日,国家贸促总会、广东省贸促会在佛山召开了中美贸易摩擦调研座谈会。假如你是企业代表,你可以提出的合理建议有</p><p>①企业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商品价格</p><p>②企业应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p><p>③企业应公布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p><p>④企业应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④:为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经贸产生的影响,国家召开了中美贸易摩擦调研座谈会。对此企业应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应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②④符合题意。</p><p>①:不断降低商品价格,会加剧贸易摩擦,不能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经贸产生的影响,排除①;</p><p>③:公布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排除③。</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3月8日,外商投资法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草案规定,国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在投资准入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负面清单,是指国家规定在特定领域对外商投资实施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草案的这一规定</p><p>①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开放、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p><p>②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p><p>③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外资在市场中的地位</p><p>④旨在助推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草案规定,国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在投资准入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负面清单,是指国家规定在特定领域对外商投资实施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草案的这一规定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开放、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①②符合题意。</p><p>③:这一规定是公平对待内外资企业,并不能提高外资在市场中的地位,③错误;</p><p>④:这一规定旨在助推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商投资,而外商投资属于“引进来”,而不是“走出去”,④错误。</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切实形成以珠江至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大格局,提供关键的基建保障,创造难以估量的经济社会价值,为中国经济发展创建重大战略增长极。港珠澳大桥通车的意义在于</p><p>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p><p>②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深化三地合作提供制度支撑</p><p>③使经济要素流动更加便捷,推动三地经济超高速增长</p><p>④有效弥补三地交通短板,为融入世界经济提供坚实基础</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③④&#xa0;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港珠澳大桥通车,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有效弥补三地交通短板,为融入世界经济提供坚实基础,①④符合题意。</p><p>②:②错误,错在“制度支撑”;</p><p>③:③中的“超高速增长”的说法错误。</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p><p>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p><p>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p><p>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本题材料体现的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①③,②的说法错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④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椒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见</p><p>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p><p>②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p><p>③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完全脱节的</p><p>④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的,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p><p>A. ①②&#xa0;B. ③④&#xa0;C. ②④&#xa0;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因此,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带有自发唯物主义倾向,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①②符合题意。</p><p>③: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③错误;</p><p>④: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有其存在的意义,④错误。</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人民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作出这一论断是基于</p><p>①科学理论能够引领并直接推动时代的发展</p><p>②马克思主义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马克思主义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p><p>④一切科学理论源于人们对时代的解读和总结</p><p>A. ①③&#xa0;B. ②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从材料可以看出,作出这一论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②③项符合题意;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不能够直接推动时代的发展,①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朵庞大在稀薄的反物质云。它围绕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并发出伽马射线。反物质云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p><p>①自然界事意识的派生物    </p><p>②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p><p>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p><p>④物质具有客观性实在性,与人的意识无关</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朵庞大在稀薄的反物质云。它围绕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并发出伽马射线。反物质云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也说明了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④选项与题意无关。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课上,老师问:“木材是物质,可加工成家具;家具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甲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乙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有其变化过程。”丙同学说:“物质是可以被改变的。”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p><p>①甲同学从客观实在性来看物质,指的是具体的事物</p><p>②乙同学讲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指的是抽象的物质</p><p>③甲、乙两同学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p><p>④丙同学把物质和物质形态混为一谈,其观点是错误的</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甲同学的回答指的是抽象的物质,①错误;乙同学的回答指的是具体的事物,②错误;甲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乙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有其变化过程”,这表明甲、乙两同学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③符合题意;丙同学说:“物质是可以被改变的,”丙同学把物质和物质形态混为一谈,其观点是错误的,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p><p>①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p><p>②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p><p>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p><p>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符合题意,“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指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同时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br />②③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p><p>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p><p>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p><p>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p><p>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沦衡》)</p><p>A.①②&#xa0;B.③④&#xa0;C.②④&#xa0;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材料未涉及人与自然的有效信息点,排除;②材料涉及的是人应当与万物共生、共存,正确;③该项指出世间万物应当并育,而不能并害,正确;④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排除;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几经修订,不断完善。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是第四代“升级版”,政治性更强,内容更科学,逻辑更严谨,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条例》的不断完善,做到了</p><p>①正确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从实际出发</p><p>②坚持以正确意识为出发点,重视意识作用</p><p>③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p><p>④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变梦想为现实</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③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③:《条例》的不断完善,做到了正确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①③符合题意。</p><p>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中“坚持以正确意识为出发点”的说法错误。</p><p>④:《条例》的不断完善,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④错误。 </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p><p>A. 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xa0;B. 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p><p>C. 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xa0;D. 体现了人脑不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A符合题意。</p><p>B: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机器人不具有主观能动性,B错误。</p><p>C: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 。</p><p>D: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D错误。</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p><p>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p><p>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p><p>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p><p>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叙述的是人对河流的认识过程。①说法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③说法正确,表明了实践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④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漫画揭示的哲理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3/25/06/7404b217/SYS202003250606266622352393_ST/SYS202003250606266622352393_ST.001.jpeg" width="295" height="13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xa0;B. 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p><p>C.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xa0;D. 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根据漫画中的文字“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和“那儿很美啊”、“我看不见”,可知人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故选项A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选项C说法错误,真理是正确的认识。选项D说法错误,错在了“决定”。</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为我们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了第一手线索,也会丰富之后计划发射的“嫦娥五号”数据样本库。“嫦娥四号”成功探测月球说明</p><p>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p><p>②通过实践人们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p><p>③成功的科学实验使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p><p>④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更好地认识事物</p><p>A. ①②&#xa0;B. ③④&#xa0;C. ①④&#xa0;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④:“嫦娥四号”成功探测月球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更好地认识事物,①④符合题意。</p><p>②:通过实践人们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说法太绝对,②说法错误;</p><p>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p><p>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p><p>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正确;<br />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和进步,真理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②正确;<br />真理属于正确的认识,由实践决定,受实践水平的制约,③错误;<br />认识具有无限性,但还要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人类不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④错误。<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p><p>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p><p>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以科普材料为背景考查哲学观点。①说法错误,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循环的过程;④说法错误,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②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选聘了70多个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4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并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其哲学依据有</p><p>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p>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p><p>③认识过程是一种循环运动</p><p>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A. ①②&#xa0;B. ②③&#xa0;C. ②④&#xa0;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④:在规划编制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选聘了70多个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4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并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从哲学角度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④符合题意。</p><p>②: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②错误;</p><p>③:认识过程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错误。</p><p>故选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p><p>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此,要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一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五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六是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p><p>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应如何作为。</p></div></div>
<div><p>【答案】①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p><p>②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p><p>③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p><p>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p><p>【解析】</p><p>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为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应如何作为。</p><p>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谈谈国家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应如何作为,属于措施类主观题。</p><p>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并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具体可从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市场规则、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p><p>《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p><p>节目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等12集短片,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节目一播出,反响巨大,好评如潮。</p><p>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成功之处加以分析。</p></div></div>
<div><p>【答案】①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为了阐释与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制成短片。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该短片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教育意义,指引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短片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p><p>【解析】</p><p>此题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背景材料,考查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p><p>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成功之处加以分析。”属于分析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我国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把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p><p>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①真理都是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p><p>【解析】</p><p>本题以文化体制改革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等相关知识。</p><p>本题要求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考生在做哲学的主观题时应坚持一个原则:答案=原理+方法论+材料。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分割,体现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准确表述原理,配套相对应的方法论,结合材料论述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我国地域范围广,各地发展差异大,乡村形态格局正在快速演变分化,《规划》对当前乡村发展态势做出了正确研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p><p>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规划》给我们的启示。</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划》充分考虑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当前乡村发展态势做出了正确研判。</p><p>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规划》,对于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p><p>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规划》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提出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提升农业品牌等政策措施,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p><p>【解析】</p><p>本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是“谈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规划》给我们的启示”。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始于1978年,当年计划生育政策被正式写入宪法,“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1980年9月,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16年1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实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自此终止。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初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删除了关于计划生育部分的内容。</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加以说明。</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变化发展要与时代的变化发展相适应。</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加以说明。</p><p>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加以说明,属于原因类主观题。</p><p>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具体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来分析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变化发展要与时代的变化发展相适应。</p><p>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角度分析说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