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36:10

河南省安阳市洹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p><p>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p>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就是哲学  </p><p>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p><p>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哲学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①不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②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正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蔡元培认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这说明(    ) </p><p>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②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p><p>③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不是“科学之科学”,④错误;“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说明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观点中体现“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是(   )</p><p>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飞矢不动  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xa0;&#xa0;&#xa0;&#xa0;&#xa0;&#xa0;④物是观念的集合</p><p>A.①②&#xa0;B.③④&#xa0;C.①③&#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①符合题意。</p><p>②:飞矢不动的观点是绝对静止论,没有正确认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p><p>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与题意不符。</p><p>④:物是观念的集合说明先有观念,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阶段很多人开始逐步接受“绿色生活”理念,并加入到“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住宅”等行列。这反映了(  )</p><p>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xa0;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p><p>C.方法论决定世界观&#xa0;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艺术升华</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很多人接受“绿色生活”理念,并加入到“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绿色住宅”等行列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符合题意。</p><p>B: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观点错误。</p><p>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C与题意不符。</p><p>D:材料没有体现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艺术升华,D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5 年高考前夕,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祈祷着今年 高考自己的儿女能考个好成绩。这种世界观属于</p><p>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材料中的“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祈祷着今年高考自己的儿女能考个好成绩”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故选项C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p><p>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xa0;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p><p>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xa0;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对唯心主义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注意先明确题干体现的哲理,再判断选择题肢体现的哲理,最后将干肢结合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材料中的“我思故我在”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是主观唯心主义,“先有这理、绝对精神”都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AD不符合题意;“宇宙即吾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符合题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能够恰当反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排序是()</p><p>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理生万物,理在事先</p><p>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p><p>A. ①→②→④    B. ①→③→④</p><p>C. ②→③→④    D. ③→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主要通过诗词名句考查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①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是客观唯心主义,排除。③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④是辩证唯物主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③→④,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p><p>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p>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p><p>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p><p>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根据题意,题中朱熹的观念“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朱陆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主义,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与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唯物主义观点,不存在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  )</p><p>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p><p>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p><p>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A与题意不符。</p><p>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符合题意。</p><p>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C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C与题意不符。</p><p>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D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p><p>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统一    </p><p>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p><p>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p>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A.①②&#xa0;B.②④&#xa0;C.③④&#xa0;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p><p>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与唯心主义相对立,①说法错误。  </p><p>③: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③说法错误。           </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三十多年前中国开展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那它就没有生命力;它使人们坚持实事求是,催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场讨论表明哲学在社会变革中可以</p><p>①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p><p>②决定社会的前进方向</p><p>③革除社会弊端,解决具体矛盾   </p><p>④提供精神动力,推动社会发展</p><p>A. ①②&#xa0;B. ③④&#xa0;C. ②③&#xa0;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④:题中,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表明哲学在社会变革中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提供精神动力,推动社会发展,①④正确。</p><p>②:真正的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而不是决定社会的前进方向,②错误。</p><p>③:哲学指导社会变革,提供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是解决具体矛盾,③错误。</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鲜明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①把握了时代脉搏,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②能够直接推动全面小康的进程和中国梦的实现</p><p>③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p><p>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有利于推动时代前进步伐</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它把握了时代脉搏,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并不能直接推动全面小康的进程和中国梦的实现,②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③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有利于推动时代前进步伐,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  ) </p><p>①就是绝对的不运动 </p><p>②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p><p>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p><p>④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④:这幅对联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静止并不是不运动,②④符合题意。</p><p>①: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运动,①说法错误。</p><p>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③说法错误。 </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溜走,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这说明时间运动是</p><p>A. 绝对的&#xa0;B. 相对的&#xa0;C. 有条件的&#xa0;D. 暂时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溜走,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这说明时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A符合题意。</p><p>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错误。</p><p>C: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C错误。</p><p>D: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D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协调和谐。其哲学依据是(&#xa0;&#xa0;)&#xa0;</p><p>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xa0;          </p><p>②实践决定认识,要坚持理论第一&#xa0;</p><p>③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xa0;</p><p>④认识和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错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④选项错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协调和谐,从哲学上来看,这说明了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故①③选项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 )</p><p>A. 从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xa0;B. 从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p><p>C. 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xa0;D. 万事万物的总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客观实在性。AB仅仅指世界的某一个领域,未能涵盖世界万事万物,不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正确;“客观实在”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而是对世界上所有具体物质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们常用“万物复苏”来描绘万物生长的春季,由春季还衍生出许多好词,如春暖花香、春意盎然等。这体现了( )</p><p>A.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复制</p><p>B.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p><p>C.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p><p>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人脑加工制作的产物,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A错误,D正确;意识不能够直接改造世界,是通过指导人们的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故B错误;实践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C说法不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p><p>A.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p><p>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p><p>C. 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p><p>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由物质派生而来,而不是意识派生物质,故A排除。</p><p>B:病人由悲观心理到看到生命的希望战胜病魔奇迹般活下来,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的发挥,B符合题意。</p><p>C: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是割断不利联系,故C排除。</p><p>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根据题意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显然是改造世界,而不是认识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本题病人由悲观心理到看到生命的希望战胜病魔奇迹般活下来,显然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的发挥,故排除D。</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解决许多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p><p>①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调整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p><p>②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p><p>③在遵循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p><p>④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城市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够被消灭、被创造,也不能够被人类随意改变,可见①错误;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决定主观能动性发挥能否产生经济效果,故④错误;针对城市内涝问题,通过人类的不断努力探索,最终形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可见②③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中,女生往往对花草、服装、小动物特别留意,而男生则对建筑物、体育运动等更感兴趣。这主要说明</p><p>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p><p>B.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p><p>C.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D.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女生、男生感兴趣的事物不同,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B符合题意;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p><p>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p><p>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p><p>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p><p>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叙述的是人对河流的认识过程。①说法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③说法正确,表明了实践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④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2014年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旱情,为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面对旱情,大多数群众开始积极抗旱救灾。但也有一些人思想“另类”,议论纷纷:第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第二种人说,旱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第三种人说,旱情不可避免, 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 </p><p>上述三种人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p></div></div>
<div><p>【答案】(1)第一种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p>(2)第二种人认识到“旱灾已成定局”,但消极等待,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而且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p>(3)第三种人认识到旱情不可避免, 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旱情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学生回答:上述二种人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一种人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第二种人认为“旱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 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而且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三种人认识到旱情不可避免, 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省安阳市洹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