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鲁迅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p><p>A.民间的“实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p><p>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纲目》的思想</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不合题意,民间的“实惠”思想没有系统化理论化,所以不是哲学;<br />B符合题意,《老子》的思想属于哲学思想;<br />C不合题意,《几何原本》的思想属于自然科学知识;<br />D不合题意,《本草纲目》的思想属于医学领域的知识;<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一个科学家只是一个干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只是一个给人娱乐的艺人。这句话强调的是</p><p>①哲学与科学艺术是相互影响的 ②哲学对科学和艺术具有指导作用</p><p>③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有哲学思想 ④有了哲学思想就能成为科学家或艺术家</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强调的是哲学的重要性,②③适合题意;①中的相互制约是错误的;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是认识世界的伟大工具,而且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p><p>①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p><p>②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p><p>③是一种哲学理论体系,又有一整套理论观点</p><p>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哲学</p><p>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和特征。①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是认识世界的伟大工具,而且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这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和地位,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①②符合题意。</p><p>③:材料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和地位,不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一种哲学理论体系,是否有一整套理论观点,③不符合题意。</p><p>④:“世界哲学”说法错误,④排除。</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这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p><p>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这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符合题意。</p><p>ABC:材料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BC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p><p>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主义</p><p>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题中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说明这种哲学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故A入选。</p><p>B:主观主义是生活中的唯心主义,材料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故排除B。</p><p>C:题中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朴素唯物主义,而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故排除C。</p><p>D:题中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故排除D。</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西藏日喀则地区依托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p><p>A. 意识离开物质独立存在</p><p>B. 物质决定意识</p><p>C.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p><p>D. 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西藏日喀则地区依托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故B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C选项错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D选项错误,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 ( )</p><p>A.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p><p>C.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诚信教育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推动就业率提高体现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故A正确。价值观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C错误。B、D与题目内容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p><p>A. 世界的本质并不是物质 B.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p><p>C.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人类对反物质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A项错误;反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认识自然界的活动,未涉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p><p>A.否定了事物的规律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p><p>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诡辩论。A:题中观点不是在阐释事物是否具有规律性,A排除。</p><p>B:题中观点不是在阐释是否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B排除。</p><p>C:“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是诡辩论,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存在,C符合题意。</p><p>D:题中观点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没有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p><p>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A:题中观点强调了运动对物质的作用,不是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A不符合题意。</p><p>BD: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错误,D正确。</p><p>C:题中观点未涉及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C排除。</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p><p>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p><p>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p><p>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故该字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使本诗动静结合,展现深远意境,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排除②④。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瓜果蔬菜。由此可见</p><p>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B.规律既能被改变,也能被创造</p><p>C.科技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材料未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瓜果蔬菜”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选。</p><p>B: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也不能被创造。</p><p>C:错误,实践是科技发展的动力。</p><p>D:入选,“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是科技落后条件下农业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生产反季节瓜果蔬菜是科技进步条件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结果。</p><p>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庄子强调顺应天命,无为而治。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p><p>A.庄子主张规律是不可抗拒,荀子主张可以控制规律</p><p>B.庄子主张实践决定理论,荀子主张理论指导实践</p><p>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p><p>D.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A:庄子主张规律是不可抗拒,荀子主张并不是控制规律,而是要利用规律,A不符合题意。</p><p>B:庄子主张和荀子主张都未涉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p><p>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C符合题意。</p><p>D: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荀子的观点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夸大主观能动性,D排除。</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说明了</p><p>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 B.规律是事物内部的稳定的联系</p><p>C.规律是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说明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D符合题意。</p><p>ABC:材料强调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不强调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内部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可以为人所认识,ABC均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p><p>A. 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p><p>B.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p><p>C. 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p><p>D.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从自己做起,修身养性,之后就可以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可以治理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就可以安抚天下百姓,B项符合题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不等于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因为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项说法错误;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C项表述错误;只有当部分以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否则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代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示我们</p><p>A.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新出现的事物具有更强的适应性</p><p>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题干中,“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强调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A正确;BC与题意不符,排除;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下列成语中,最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p><p>A.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p><p>C.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A体现的是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B体现了量变质变,适合题意;C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体现的时矛盾的观点,因此,A、C、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番茄的生长过程实施全程监控,从而使消费者放心食用。“全程监控”与“放心食用”之间是()</p><p>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p><p>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D.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因为做到了“全程监控”,所以消费者才能“放心食用”,这说明“全程监控”与“放心食用”之间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p><p>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p>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④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p><p>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旧事物的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指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因此,该诗句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应选①。“春天欣欣向荣的树林里,新叶催换了旧叶;江河奔腾的流水里,前面的波浪让给后面的波浪” 意思是春天欣欣向荣的树林里,新叶催换了旧叶;江河奔腾的流水里,前面的波浪让给后面的波浪,用来比喻新陈代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可见,④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符合题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的意思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体现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故②不符合题意;③选项体现了运动变化,与题意无关,故不选。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对西方元素的追逐走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将之与现代元素相嫁接的过程。这表明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p><p>A.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p><p>C.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遵循从意识出发的认识路线</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对西方元素的追逐走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将之与现代元素相嫁接的过程,说明中国文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符合题意,当选;<br />B材料并没有表明我国的文化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且这本身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故排除;<br />C材料也没有表明我国文化的发展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且这本身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故排除;<br />D从意识出发的认识路线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做法,是错误的,故排除。<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p><p>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p><p>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p><p>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p><p>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知识,难度较低。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尤其是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A正确,但与题意无关;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强调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p><p>A.没有把握好量变和质变的原理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p><p>C.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抓住主要矛盾、发展的观点、整体和部分。ABC:材料没有反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没有体现抓住主要矛盾,也没有反映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BC不符合题意。</p><p>D: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这反映了人们只抓经济而忽视其他,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农产品种植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下图是用传统农耕方式和物联网技术种植番茄的不同过程。从下图中看,运用物联网技术种植番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5/25/09/312d2e7a/SYS202005250954141307393248_ST/SYS202005250954141307393248_ST.001.png" width="275" height="11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一种原始创新</p><p>B.对传统种植方式的既克服又保留</p><p>C.具有创新意识的理论活动</p><p>D.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内部联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AB:运用物联网技术种植番茄是在原有种植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原始创新,A错误,B正确。</p><p>C:运用物联网技术种植番茄属于实践活动,C错误。</p><p>D:运用物联网技术种植番茄是根据事物自身固有的内部联系进行的创新,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的是</p><p>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p><p>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反映只见部分,不见整体,A不符合题意。</p><p>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反映普遍联系,B不符合题意。</p><p>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反映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p><p>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反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p><p>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p><p>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p><p>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p><p>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不是同一性的体现,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r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而不是同一性的体现,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r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地推动事物发展,强调的是矛盾的作用,跟题意不符合,排除;<br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是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的体现,符合题意,当选。<br />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主要揭示了</p><p>A.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 外因与内因彼此分离</p><p>C.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 D. 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师傅领进门体现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修行在个人强调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主要揭示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C正确且符合题意;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A说法错误;B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办事、交友提供了便捷,也使一些人养成了手不离机的习惯,把用于正常工作、学习的整块时间碎片化了,不少人由此发出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从内外因辩证关系看,防止整块时间碎片化的根本在于</p><p>A.智能电子产品中增加限时功能 B.严格相关工作学习规章制度</p><p>C.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我约束 D.倡议公共场合不用电子产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从内外因辩证关系看,防止整块时间碎片化的根本在于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我约束,C符合题意。</p><p>ABD:智能电子产品中增加限时功能、严格相关工作学习规章制度、倡议公共场合不用电子产品等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因素,ABD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有人害怕麻烦、回避麻烦,而成功的创业者却真切地感到,创业过程中的大小麻烦正是公司成长的推动力。这说明了</p><p>A.事物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B.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p><p>C.矛盾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A: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事物矛盾是客观存在的,A排除。</p><p>B:材料未涉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没有体现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B不符合题意。</p><p>C: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C错误。</p><p>D:麻烦正是公司成长的推动力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要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和便利性的要求,由政府投资提供有关的服务;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主要以市场为主导,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这种做法体现了</p><p>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善于抓住主要矛盾</p><p>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关系、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C:试题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特点,要区别对待,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正确。</p><p>A: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是矛盾双方,A错误。</p><p>B:题目并没说把什么当做重点来抓,B不符合题意。</p><p>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在同一事物中的两个方面,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个人获得知识的两大途径。以下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是</p><p>A. 去博物馆参观玛雅文化展 B. 上百度网站查询科技资讯</p><p>C. 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 D. 到宝钢进行职业生涯体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知识结构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由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别人或书本那里学习得来的知识。去博物馆参观玛雅文化展获得间接经验,A不合题意。</p><p>B:上百度网站查询科技资讯获得间接经验,B不合题意。</p><p>C: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获得间接经验,C不合题意。</p><p>D:到宝钢进行职业生涯体验可以获得直接经验,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学名篇《醉翁亭记》开头一段写成后,作者欧阳修觉得没能准确反映景象。于是再赴滁州城外,最后把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写作修改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p><p>A.参加实践的过程 B.寻求真知的过程</p><p>C.获得经验的过程 D.抽象思维的过程</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根据题意可知,欧阳修为了准确反映景象,再赴滁州城外,根据自己的实践,把《醉翁亭记》的开头改了,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景象,这一过程是寻求真知的过程,B符合题意;<br />A,C,D,都与题意不符。<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这些话的哲学寓意是</p><p>A.要集中精力抓好主要矛盾 B.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p><p>C.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D.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C:“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强调要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符合题意。</p><p>A: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要抓主要矛盾,A不符合题意。</p><p>BD: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BD排除。</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主要在于</p><p>A.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的</p><p>B.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p><p>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p><p>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哲学依据主要在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正确,AD说法错误,排除;C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而不涉及主次矛盾关系原理;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上海市政府有“上海发布”、北京市有“北京微博发布厅”。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微博是了解群众意见,实现及时互动的重要渠道。这说明</p><p>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B.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到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p><p>C.人们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C: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微博是了解群众意见,实现及时互动的重要渠道,这说明人们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符合题意。</p><p>ABD:材料未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未反映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到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未反映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AB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所示是医疗活动中医用听诊器发明和完善的过程。这表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5/25/09/312d2e7a/SYS202005250954150855747623_ST/SYS202005250954150855747623_ST.001.png" width="570" height="4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矛盾的普遍性是区分事物的依据</p><p>②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p><p>③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p><p>④同类事物中的各类事物都表现矛盾的普遍性</p><p>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①:矛盾的特殊性是区分事物的依据,①错误。</p><p>②③④:根据题意可知,从听诊器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看,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特殊性是,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而出现的,体现了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具有特殊性,同类事物中的各类事物都表现矛盾的普遍性,②③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引自毛泽东《实践论》)对这段话概括最全面的是</p><p>A.“科学的抽象”是达到理性认识,即真知的方法</p><p>B.在今人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古人仍为直接经验</p><p>C.真知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且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p><p>D.获取真知的过程是一个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过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知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说明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间接经验也是从直接经验即实践中得来的,且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即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故C项正确;A项错误,“科学的抽象”也要在获取了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B项错误,忽视了“科学的思维”作用;D项错误,应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中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宇宙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这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一个重要预言。5年前,辽宁一位下岗工人在参加电视节目时提到“引力波”却遭到讥讽。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通过实验发现了引力波信号。霍金认为这些结果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发现将导致天文学革命。这说明:</p><p>A.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认识真理具有差异性</p><p>B.科学家发现的真理比普通人探索的真理更真</p><p>C.个体认识的有限性妨碍了真理的客观性</p><p>D.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可以适用任何条件与范围</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引力波”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一个重要预言到最近被发现,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认识真理具有差异性,A符合题意。</p><p>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说科学家发现的真理比普通人探索的真理更真,B错误。</p><p>C:个体认识的有限性限制了一定时期人们的认识,但不能说这妨碍了真理的客观性,C错误。</p><p>D:真理具有条件性具体性,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是在发展的,D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p><p>A.人民群众掌握着真理 B.人民群众代表先进阶级利益</p><p>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正确。</p><p>A: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民群众可能掌握真理,但不能说人民群众掌握真理,A错误。</p><p>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并不是所有的人民群众都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B错误。</p><p>D:材料阐释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的哲学依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仅仅阐释人民群众的含义,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我国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决策,体现了</p><p>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 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p><p>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科学理论的作用。A:我国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目的是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体现了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A符合题意。</p><p>BD:科学理论、理性认识都不能起决定作用,BD错误。</p><p>C:材料未体现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新学期开始,多所大学的学生社团共同发起了”蚂蚁助学计划“,发动大学生每月捐出2块钱,50个大学生组成一个“蚁窝”,资助一个“蚂蚁宝宝”(贫困地区小学生)。开学至今,他们已经资助了17名“蚂蚁宝宝”。这些大学生的行为启示我们</p><p>A.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B.价值观决定人生观、世界观,直接影响人生选择</p><p>C.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D.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A:材料不是阐释人的成长问题,A排除。</p><p>B:价值观影响人生观、世界观,直接影响人生选择,价值观不能起决定作用,B错误。</p><p>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C错误。</p><p>D:大学生通过“蚂蚁助学计划”资助贫困地区小学生,反映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6年中秋之夜,长征二号FT2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飞向太空。一个多月后,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如约而至,与天宫二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高度完美对接。393公里!中国载人航天登上新高度,中华民族航天梦站上新起点。33天!中国载人航天创造了新的太空驻留时间纪录。释放伴随卫星、在轨接受医学超声检查、首次太空栽培植物……在太空驻留33天间,两位航天员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包括在轨维修在内的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等数十项工作。</p><p>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为下一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实验室和未来空间站长期驻留收集了数据、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p><p>(1)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高度完美对接成功,从实践的基本形式开看,这一活动属于。</p><p>(2)此次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高度完美对接。393公里!中国载人航天登上新高度,中华民族航天梦站上新起点。33天!中国载人航天创造了新的太空驻留时间纪录。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特征。</p><p>(3)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高度完美对接成功,体现了寻求真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p><p>(4)“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高度完美对接成功.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何种辩证关系及方法论?</p></div></div>
<div><p>【答案】(1)科学实验</p><p>(2)社会历史性</p><p>(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p><p>(4)示例一: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p><p>示例二:辩证关系: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p><p>【解析】</p><p>本题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情况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哲学常识》的知识角度设置4个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实践的基本形式,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考生认真研读材料,结合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作答即可:科学实验。</p><p>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实践的特征,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考生认真研读材料,材料反映了中国对载人飞行以及中国航天员在空间实验室和未来空间站长期驻留有了一步步深入的认识,然后结合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作答即可:社会历史性。</p><p>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寻求真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教材有明确的阐释,考生根据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作答即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p><p>第(4)问,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辩证唯物论的何种辩证关系及方法论,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考生可先回顾辩证唯物论的何种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有哪些,然后考生认真研读材料,缩小答题范围,材料反映了中国对载人飞行以及中国航天员在空间实验室和未来空间站长期驻留的认识,反映了航天实验的成功,说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或者: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p><p>“水十条”明确将治理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升到“国家水安全”的高度,同时提出要节约用水和保障水生态系统平衡。因为保护水资源涉及生产生活用水供给、治理污染物排放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三个问题,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前,水环境能够承载的污染排放容量已接近极限,污染物排放已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用水的有效供给和生态系统平衡。治理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p><p>(1)从辩证法角度,概括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运用的方法论。(限答一个)</p><p>(2)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节约用水.二是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从哲学角度分析</p><p>A.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B.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p><p>C.看问题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D.办事情必须关于抓住主要矛盾</p></div></div>
<div><p>【答案】(1)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次要矛盾,要看到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既要坚持两点,又要坚持重点,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p><p>(2)D</p><p>【解析】</p><p>第(1)问,本题考查的角度是辩证法,设问指向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运用的方法论,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的否定观,解答时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治理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调动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等知识。</p><p>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根本出路进行选择。考查运动和静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p><p>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等。D:试题指向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根本出路,意味着要抓重点,抓关键,因此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养老问题,请将网友的建议与对应的哲学依据进行配对连线:</p><p> </p><p>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5/25/09/312d2e7a/SYS202005250954159153358967_ST/SYS202005250954159153358967_ST.001.png" width="562" height="17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养老改革方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有区别地对待养老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不走,有层次地推进养老并轨——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要坚持量的积累。</p><p>【解析】</p><p>本题以养老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网友的建议为材料,从《哲学常识》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将网友的建议与对应的哲学依据进行配对连线,考查的是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考生根据对网友的建议的分析,发现其中体现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然后对应连线即可: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养老改革方案,连线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有区别地对待养老问题,连线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不走,有层次地推进养老并轨,连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要坚持量的积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