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中学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判断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进步推动着具体科学的发展。</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故本题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试题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有从属意义,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故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是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题目观点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题目观点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p><p>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故题目观点正确。</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故题目观点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生产实践活动中来。</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生产实践知识途径之一,故本题观点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p><p>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故题目观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从古至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p><p>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p><p>③科学的科学 ④正确的学说</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①②适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不是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③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不一定是正确的,④错误;本题答案选A。</p><p>考点: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p><p>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p><p>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p><p>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p><p>A. ①②</p><p>B. ②④</p><p>C. ②③</p><p>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②③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①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④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p><p>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p><p>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p><p>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p><p>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②: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形存则神存”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p><p>④:“沧海变桑田”属于辩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④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符合题意。</p><p>①:“气者理之依也”和“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不符合题意。</p><p>③:“擒贼先擒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属于辩证法,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震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人类生活。关于对“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p><p>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p><p>B.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p><p>C. 人们抽象出来的一切现象</p><p>D. 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同特点,故D正确;AC表述错误;B说法不全面。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从哲学角度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p><p>①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p><p>②失败者的借口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p><p>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p><p>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认为命运决定成败,把命运当成失败的借口,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据此可以选出②项,排除①项;本题漫画中的“运”指的是机遇、运气,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外部条件,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p><p>A. 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客观的</p><p>B.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p><p>C.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p><p>D.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B适合题意;A、C、D也说明社会的物质性,但不是集中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俗语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蕴涵的哲学寓意是</p><p>A. 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p><p>B.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C. 物质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p><p>D.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哲学寓意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B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选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都属于</p><p>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p><p>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p><p>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p><p>D. 神创论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管怎么运动,日月星辰总是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转,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上述事实主要说明</p><p>A.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p><p>B. 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p><p>C. 事物有时处于静止状态</p><p>D.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不管怎么运动,日月星辰总是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转,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上述事实主要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适合题意;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东北地区为治理“冬霾”问题,采取了加强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督导考核、宣传引导等措施,治理人为的秸秆焚烧问题。这些措施表明</p><p>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p>B. 向雾霾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p><p>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p><p>D. 治理雾霾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2017年东北地区为治理“冬霾”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治理人为的秸秆焚烧问题,这些措施表明治理雾霾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D正确且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并不仅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A说法错误;向雾霾宣战并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说法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不能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段子手在事后调侃“人机大战”时说,“我叫李世石,我和阿尔法狗(AlphaGo)最大的区别就是我赢了我高兴,它却不会。”这是因为</p><p>①阿尔法狗有智能没智慧 </p><p>②阿尔法狗是人类思维的产物</p><p>③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p><p>④阿尔法狗无法模拟人脑的功能</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阿尔法狗只是人类的一种工具,不会具有人的意识。④选项表述错误,阿尔法狗可以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题目中,段子手在事后调侃“人机大战”时说,“我叫李世石,我和阿尔法狗(AlphaGo)最大的区别就是我赢了我高兴,它却不会。”这是因为阿尔法狗有智能没智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故①③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口技艺人的“妙绝”就在于仅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用这些简单的道具摹拟出惟妙惟肖各种声响。这是口技者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献给社会的一种艺术。这说明艺术</p><p>①来源于人的大脑 </p><p>②在形式上是主观的</p><p>③是纯意识构建的联系 </p><p>④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这是口技者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献给社会的一种艺术,这说明艺术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并不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①说法错误;意识本身并不能构建事物的联系,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2月27日,保定定兴县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结构、雕刻图案及器物残件,初步推断为明代墓葬。由此可见</p><p>A. 意识具有目的性</p><p>B.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p><p>C.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p><p>D.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题干中,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结构、雕刻图案及器物残件,初步推断为明代墓葬,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故B正确;AD与题意无关,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故C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塑料使用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这反映了</p><p>A.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p><p>B. 认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p><p>C.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促使人们去解决</p><p>D.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反复发生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塑料使用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这反映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促使人们去解决,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段话表明</p><p>A.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有价值</p><p>B. 只要经过失败就一定能成功</p><p>C.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p><p>D. 真理是在谬误中产生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段话表明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C适合题意;A是唯物论角度,不合题意;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指出,“有些人认为发展起来的中国必然成为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牛魔王”,“好在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这样那样的说法而改变”。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意在表明( )</p><p>①谬误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p><p>③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④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错误,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选项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有些人认为发展起来的中国必然成为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牛魔王”,“好在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这样那样的说法而改变”。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意在表明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故②③入选。选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科院通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宇宙中存在着质量为14万亿电子伏左右的“新物理粒子”。科学家预测,它可能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寻找的暗物质。这表明</p><p>①人的认识是无限的</p><p>②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p><p>③“新物理粒子”也具有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p><p>④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历史条件推动认识</p><p>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认识的无限性。每个人、每代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①说法不准确,应排除;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④说法错误,错在“超越”;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大量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等变得越来越便捷。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说明</p><p>①突破事物现象的联系,才能抓住本质联系</p><p>②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p><p>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p>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p><p>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大量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等变得越来越便捷。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说明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④适合题意;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排除;联系是有条件的,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浙中生态廊道东起磐安,西至兰溪。廊道集水利、交通、城建等功能于一体,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将极大提髙金华的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生态廊道建设说明</p><p>①认识事物的质联系,能引导亊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p><p>②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p><p>④离开了事物的客观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j</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浙中生态廊道集水利、交通、城建等功能于一体,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将极大提高金华的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 可以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从而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①③项符合题意;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而改变,②项说法错误;离开了事物的客观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正确发挥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教育要循序渐进,静待花开,要“唤醒,,而非“催熟”。这句话体现了</p><p>①规律具有客观性</p><p>②事物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p><p>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p><p>④要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作用</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教育要循序渐进,静待花开,要“唤醒,,而非“催熟”,这句话体现了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表明要坚持适度的原则,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事物的联系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现象的联系,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补短板”频繁现于媒体:推进供给侧改革,“补短板”能力持续提升;专业精英“补短板”,打造金融升级版;民生水利“补短板”,山区治河获点赞……“补短板”强调的是</p><p>①从全局着眼,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p><p>②减少曲折性,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p><p>③注重有序性,促进系统结构优化 </p><p>④抓关键部分,实现整体统筹发展</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补短板”频繁现于媒体:推进供给侧改革,“补短板”能力持续提升;专业精英“补短板”,打造金融升级版;民生水利“补短板”,山区治河获点赞……这均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补短板”强调的是从全局着眼,实现整体最优目标,抓关键部分,实现整体统筹发展,①④适合题意;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②是不科学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p><p>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居安思危</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居安思危是指处于安逸的时候要想到危机,因为安逸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危险转化,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矛盾的同一性的体现,D符合题意入选;A、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符合题意排除;C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二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空间,机会平等。这表明</p><p>①任何真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p><p>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该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题干说的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在改革开放之前和现在理解的不同,说真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观点正确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意识的反作用。故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述材料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p><p>①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 </p><p>②既看到了主要矛盾,又看到了次要矛盾</p><p>③既看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p><p>④既坚持了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又坚持了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p><p>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③:材料中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即主流是好的,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属于又看到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这种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坚持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①③符合题意。</p><p>②:材料内容不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②不合题意。</p><p>④:辩证法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④错误。</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民族复兴的全新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着决定作用</p><p>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p><p>④坚持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因为四个全面强调的是要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①不符合题意。<br />②: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未涉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br />③:“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民族复兴的全新战略布局,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③符合题意。<br />④: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④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开始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实施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这一政策变化反映了</p><p>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正确的意识有推动作用</p><p>C.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D.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开始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实施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体现了体现了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D符合题意。</p><p>ABC:材料强调的是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ABC表述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浙江信息经济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拓展,全省2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有</p><p>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p><p>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p>③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并优于普遍性</p><p>④矛盾的特殊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浙江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①②项符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并不优于普遍性,③项说法错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p><p>A.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p><p>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虽然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但是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体现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材料未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D不符合题意。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认识属于矛盾主次方面,不是主次矛盾,A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浙江省义乌市C村保存着四五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老屋,村前溪水流过,村后缓坡绵延,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人们收入不高。针对义乌市居民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与精品游产品匮乏的现实,该村召开动员大会,村干部逐条向村民分析市场需求、特色项目、预期收益等,承诺保障分红,面向村民筹集资金,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业。该村在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非遗体验馆的基础上,又引来工商资本开发了“花间乐园”和“乡道乡吧”等项目。如今,村民成了乡村产业的“投资人”,实现了在家有工作,年年有分红,推动C村迈向振兴之路。</p><p>分析C村的振兴之路是如何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div></div>
<div><p>【答案】①C村着力把握何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结合义乌市居民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与精品游产品匮乏的现实,提出了发展旅游特色的决策,做到了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p><p>②村干部逐条向村民分析市场需求、项目特色、预期收益等,并承诺保障分红,面向村民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何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p><p>【解析】</p><p>本题以乡村振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本题要求分析C村的振兴之路是如何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本题考查的知识明确,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p><p>材料中“针对义乌市居民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与精品游产品匮乏的现实,该村召开动员大会”,体现了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p><p>材料中“村干部逐条向村民分析市场需求、特色项目、预期收益等,承诺保障分红,面向村民筹集资金,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何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变暖的问题,人类不断探索着气候治理的措施,从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但在2017年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特朗普仍坚持“美国优先”原则,退出《巴黎协定》,此举遭到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这对全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全球安全的努力来说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p><p>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p></div></div>
<div><p>【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患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由于立场观点不同,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原则,退出《巴黎协定》。 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由于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也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黎协定》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p><p>【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上述材料,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和含义来分析说明。</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由于掌握传统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 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经典资源渐渐消失。为了抢救整理这部史诗,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团队遍访说唱艺人,收集资料,对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整理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为编撰《格萨尔文库》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后冲刺,2018年《格萨尔文库》终于付梓。《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p><p>结合材料,谈谈《格萨尔》的抢救工作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div></div>
<div><p>【答案】①《格萨尔》研究团队三代学者的采集、整理、编纂,为出版《格萨尔文库》创造了条件,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p><p>②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冲刺,使活形态的《格萨尔》成为书面形态的《格萨尔文库》,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p>③《格萨尔文库》的成功付梓,使《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体现了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p><p>【解析】</p><p>本题以《格萨尔》的抢救工作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本题要求分析《格萨尔》的抢救工作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学生要明确该原理的主要内容。其次,审读材料,把材料与原理相结合组织答案。</p><p>材料中“《格萨尔》研究团队三代学者的采集、整理、编撰,为出版(格萨尔文库)创造了条件”,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p><p>材料中“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冲刺,使活形态的《格萨尔成为书面形态的(格萨尔文库》”,这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p><p>材料中“《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这体现了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