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高二(11月)统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美国航天局宣布,通过对火星一些陨坑坑壁上季节性出现的暗色冲刷条纹的研究,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一发现说明() </p><p>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     ②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③自然物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④自然物离开人的意识就难以存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此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审清题意,其次把握好设问,最后采用排除法,把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美国航天局研究人员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自然物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哲学智慧,故②不符合题意;自然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④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自然界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不仅为揭示热液型铀成矿作用本质提供了关键性依据,而且对研究铀的来源、地球热的形成和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p><p>①铀的发现依赖于人的意识</p><p>②铀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p><p>③铀的存在离不开人的意识</p><p>④铀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科研人员发挥了意识的作用才发现了铀。②符合题意,铀作为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故选A。③表述错误,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④表述错误,物质是客观的,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说:“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溯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对此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p><p>①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p><p>②这一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p><p>③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p><p>④认为事物的运动具有规律性</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不合题意,上帝是推动者体现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符合题意,认为上帝是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符合题意,“凡事物运动”的观点承认运动,但是认为推动者是上帝,体现了否定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符合题意,材料中认为“凡事物运动”,“这是必然的”等内容体现了运动具有规律性。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材料中“新常态”的表述体现了</p><p>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B.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p><p>C.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p><p>D.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材料中的“新”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常态”体现了相对静止,所以“新常态”的表述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选D;A不选,因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和C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僧肇说,“野马飘鼓而不动”。这两种观点</p><p>①都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p><p>②都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p><p>③都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p><p>④是对运动认识的两种极端的倾向</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只强调运动、否认静止。野马飘鼓而不动的观点只强调静止否认运动。①不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②不合题意,前一个夸大运动,后一个夸大静止。③符合题意,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都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④符合题意,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是对运动认识的两种极端的倾向。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不让农作物遭害虫侵害。重庆璧山区采取 “以虫克虫”的办法,即,饲养农业害虫的天敌昆虫,在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因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到2020年将生产天敌昆虫5千万至1亿只,可辐射10万亩设施农业。“以虫克虫”的办法</p><p>①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p><p>②充分利用了害虫和其天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p><p>③是人类创造害虫和其天敌之间的规律以造福人类</p><p>④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p><p>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害虫和其天敌昆虫之间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虫克虫”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联系为人类造福,①②正确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类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③观点错误。“以虫克虫”的办法是人类利用规律的表现,但其本身并不规律,④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的文明意识就是人类用语言交往打破了动物封闭心理的产物。若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突破动物心理的封闭向人类进化。因此,原始的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是完全相通的。只是到了后来,人类借语言文字创造了历史,这才进入了文明社会。由此可见()</p><p>①人类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p><p>②纯粹动物的心理活动能够自发形成意识</p><p>③意识不仅是自然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p><p>④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是高等动物的心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原始的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是完全相通的”体现了人类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②表述错误,材料中讲的是借助语言交往才能形成意识,是自觉形成的。③符合题意,从动物心理中来表明是自然界的产物,从语言交往中来,体现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故选C。④表述错误,意识产生的前提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征。</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收官之战的比拼中,搭载百度人工智能的小度机器人,成功完成了通过父母照片推测儿女长相的跨代际人脸识别难题,而代表人类脑力前沿的世界记忆大师Alex却在同一任务中挑战失败,这成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最新战果。这说明</p><p>①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p><p>②人工智能在特定条件下有能动的创造性</p><p>③人脑的思维在前,人工智能的功能在后</p><p>④通过父母照片推测儿女长相,体现人工智能的社会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人工智能的卓越表现体现了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②表述错误,只有人的意识才具有创造性。③符合题意,人工智能是人创造的结果,所以人脑的思维在前,人工智能的功能在后。故选B。④表述错误,人工智能是客观物质,没有社会性。</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这种情景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对意境理解正确的是</p><p>①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p><p>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③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体现意识能够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故②④项符合题意;①项“移入”人脑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反映,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故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南非的缺水问题一直很严重。水危机迫使南非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整用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可见</p><p>①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p><p>②意识是物质派生的</p><p>③意识活动是被动性的 </p><p>④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p><p>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南非根据本地缺水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节水措施,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派生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与题意无关。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当前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困难,中央政府出台“营改增”、暂免征收小微企业22项收费等“放水养鱼”的政策。“放水养鱼”政策</p><p>①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p><p>②突破了规律的制约,影响企业健康发展</p><p>③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直接推动企业发展</p><p>④说明意识有创造性,可以把握事物本质</p><p>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放水养鱼”政策是由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正确反映,①④正确符合题意。②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观点错误。意识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物质,③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北京科技大学曾组织416支团队、4412名大学生、213名指导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足迹遍布全国及12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完成各类公益实践活动300余项。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p><p>①参与当地环保实践 ②相互交流实践经验</p><p>③运用科技支持农业 ④撰写暑期实践报告</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实践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环保实践能改造客观世界,是实践活动,①符合题意;交流经验改造的是主观世界,②不符合题意;③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符合题意;撰写暑期实践报告不是实践活动。④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整治校园环境,创建文明城市,合力打造文明整洁厦门,2016年12月,厦门市某中学团委组织学生开展了“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是</p><p>①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p><p>②主观的社会性活动 </p><p>③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p><p>④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③选项表述错误,“拒绝白色污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一切活动。故“拒绝白色污染”的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①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神舟”一号到2016年10月17日发射升空的“神舟”十一号,我国的航天科技实验取得不断进步。这表明</p><p>A.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p><p>B.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p><p>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p><p>D.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p><p> </p></div></div>
<div><p>【答案】B </p><p>【解析】我国的航天科技实验不断进步,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征,没有体现物质的决定作用,也没有体现客观物质性的内容,A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组织上百位专家就城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对城镇化问题的初步认识成果,主要体现了</p><p>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p><p>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D.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对城镇化问题的初步认识成果,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实践对认识的作用,A项错误;C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这说明( )</p><p>A. 认识能反作用于实践</p><p>B. 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p><p>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D.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适合题意;A、B不适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有两条途径,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大代表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该人大代表的观点是基于</p><p>①只有正确的消费观才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p><p>②思想意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p><p>③正确的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换为现实的力量</p><p>④社会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有人大代表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该人大代表的观点看到了正确的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换为现实的力量,社会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故③④入选。①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②选项表述错误,正确的是意识会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故B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这折射出</p><p>①认识来源于实践</p><p>②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产物</p><p>③认识具有无限性</p><p>④生态文明观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生态文明是对发展模式的反思,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②不合题意,材料在提到是对发展的反思的结果。③符合题意,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故选A。④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今天,无论是信息流动速度还是信息传播方式都与以往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人由此认为“谣言重复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对此,你的正确认识是( )</p><p>A.人类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p>B.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C.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在于它的客观性</p><p>D.真理与谣言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并没有涉及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故排除选项A;选项B说法错误,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排除;虽然信息流动速度和信息传播方式都与以往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谣言就是谣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谣言传再多也不会变成真理,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D说法错误,真理与谣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也能包住火”。这说明</p><p>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p><p>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p><p>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p><p>④人的意识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p><p>A.①② B.③④</p><p>C.②④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也能包住火”。这说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①符合题意。</p><p>②:材料说明“纸包不住火”有自己适用的范围,真理是有条件的,②符合题意。</p><p>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变规律,③错误。</p><p>④: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意识不能改变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④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质说”破产。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这一过程表明</p><p>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p><p>②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类终究不能认识的</p><p>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历程</p><p>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质的展现需要一个过程</p><p>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 </p><p>【解析】材料表明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因为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①④符合题意。②是不可知论的表现,③说法绝对化。</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文化媒体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p><p>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展演,经过不断努力,以《梨园春》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和以《程婴救孤》为代表的舞台剧品牌先后涌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p><p>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p><p> </p></div></div>
<div><p>【答案】①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豫剧工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豫剧工作者引入市场机制,融入其他艺术元素(或:尊重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拓展了豫剧的发展空间。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豫剧工作者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努力,打造了一大批豫剧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促进豫剧的良性发展。</p><p>【解析】本题以豫剧的变化发展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生活》中“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相关知识。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知识,说明豫剧发展为何能迎来“又一个春天”。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首先要求考生认真解读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着重考查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点。</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过去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难见成效,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房子的定位,混淆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中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房子尽管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但主要功能是用于居住,不是用于投资。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背离了这个常识,产生了各种问题、矛盾和风险,由此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化、经济泡沫化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p><p>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我们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认识上的变化。</p></div></div>
<div><p>【答案】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长期以来混淆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通过中外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重回常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房子属性和功能的复杂性,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不断发展。</p><p>【解析】</p><p>这道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原理主要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人的认识过程原理。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有不同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最后定位在“房子时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随着“墨子号”发射升空,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按照规划,未来还将发射多颗量子卫星。到2030年左右,建成一个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对于量子时代的科学应用,中国“量子人”团队有着明确的科研路线图;通过量子通信研究,从初步实现局域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通过量子计算研究,为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等。到2030年,或许人人家里都有一个“密钥机”;新的量子材料可以改变电池技术,成百倍地扩大电池容量……面对变幻莫测的量子世界,从“被动观测”迈入“主动调控”,人们期待着量子科技开启更美好的未来。</p><p>(1)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征?</p><p>(2)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说明中国“量子人”团队制定明确的科研路线图蕴含的哲学道理。</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依靠中国“量子人”团队,我国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p><p>②对于量子时代的科学应用,中国“量子人”团队有着明确的科研路线图,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p><p>③从初步实现局域量子通信网络的实现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等,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中国“量子人”团队制定明确的科研路线图旨在实现量子时代的科学应用,开启美好未来。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中国“量子人”团队制定明确的科研路线图,有利于相关科学研究的有序推进。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中国团队制定明确的科研路线图,是在尊重科研规律基础上主动发挥意识活动的选择性、创造性的体现。</p><p>【解析】本题以“墨子号”发射升空为背景考查实践的特征、意识活动的特征、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p>(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如何体现实践特征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征。考生根据材料中分析即可。我国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制定明确的路线图,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初步实现局域量子通信网络的实现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p><p>(2)本题考查“思维的奥妙”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说明中国“量子人”团队制定明确的科研路线图蕴含的哲学道理。中国“量子人”团队制定明确的科研路线图是有一定的目的,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该路线图的制定有利于相关科学研究的有序推进,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该路线图的制定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意识活动的选择性、创造性的体现。</p><p>【归纳总结】 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p><p>(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p><p>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p><p>(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p><p>(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p><p>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p><p>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p><p>(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