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23:46

山东省五莲县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这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p><p>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xa0;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p><p>C.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xa0;D.意识是否具有能动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没有景物,何来感情” 此观念强调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没有感情,何来景物”此观点强调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两者的根本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C符合题意。</p><p>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既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A不符合题意。</p><p>B:材料没涉及到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B观点不符合题意。</p><p>D:意识是否具有能动性,这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不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D观点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放射出灿烂光芒、结出丰硕果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p><p>①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②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p>③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p><p>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③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是科学的,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③④符合题意。</p><p>①: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①不符合题意。</p><p>②: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求是”杂志2019年第1期发展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辩证唯物主义(    )</p><p>①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②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p>③实现了实践基本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④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支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①观点符合题意。</p><p>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武器,②观点符合题意。</p><p>③:所有的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观点没解释出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③观点不符合题意。</p><p>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④观点表述不准确。</p><p>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p><p>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p><p>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p>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p><p>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运动是无条件的,而不是有条件的,A观点错误。</p><p>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观点错误。</p><p>C:少年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少年,总有一天是会长大的,就算是曾经的苍茫大海,到后来也可能会变成桑田的。表明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符合题意。</p><p>D: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观点错误。</p><p>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技术的原理在于,在脉冲强磁场环境中,线圈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能产生极大的洛仑兹力,将坚硬的金属材料“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1至2毫秒的时间内塑造成特定的形状。这种技术可实现金属零部件整体单次成形,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仪表仪器等领域。这佐证了</p><p>①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p><p>②人们可以改变物质的客观属性</p><p>③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p><p>④物质世界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技术可实现金属零部件整体单次成形,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仪表仪器等领域。这佐证了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但不是改变物质的客观属性,①③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物质世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大豆蛋白纤维属于再生植物蛋白纤维类,以食用级大豆蛋白粉为原料,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提取出蛋白粉中的球蛋白,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质纺丝液,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经湿法纺丝而成。大豆蛋白纤维有着羊绒般的柔软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优于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被誉为“新世纪的健康舒适纤维”和“肌肤喜欢的好面料”。材料说明</p><p>①大豆的自然属性是其能够提取纤维的物质性基础</p><p>②大豆的固有属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p><p>③人们对纤维的新需求赋予大豆除食用外的新功能</p><p>④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对大豆实用功能的充分利用</p><p>A.①④&#xa0;B.①③&#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④符合题意,大豆蛋白纤维有着羊绒般的柔软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优于棉的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被誉为“新世纪的健康舒适纤维”和“肌肤喜欢的好面料”。材料说明大豆的自然属性是其能够提取纤维的物质性基础、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对大豆实用功能的充分利用;<br />②错误,大豆的固有属性不会改变;<br />③错误,人们对纤维的新需求促使人民去研究大豆除食用外的新功能。<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是近十几年来随航天发展涌现的创造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新技术。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重力仪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的特殊环境,会使种子和微生物产生遗传变异。科学家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作为诱变因子,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质量。这表明</p><p>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p><p>②意识的能动性突破客观条件,创造有利于人类的联系</p><p>③科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p><p>④科学家可以利用太空特殊条件,改变自然规律造福人类。</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选项“突破客观条件”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不能改变规律。题目中,科学家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作为诱变因子,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质量。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科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①③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未来装有驾驶脑的智能车会比人驾驶的车更好更安全。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我们不仅能解决“车”的问题,将车做成软件定义的机器;还能解决“人”的问题,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驾驶认知,并获取驾驶知识和驾驶技巧,使得汽车成为驾驶员自己。材料表明(    )</p><p>①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驾驶脑可以全面替代驾驶员</p><p>②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认知,发挥了驾驶脑的意识作用</p><p>③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p><p>④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人工智能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不是意识,不具备意识的创造性,驾驶脑不可能全面替代驾驶员,①观点错误。</p><p>②:用驾驶脑替代驾驶员认知,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驾驶脑不是意识,不能发挥意识的作用,②观点错误。</p><p>③:人工智能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驾驶脑不等于人脑,只是驾驶员的智能代理,③符合题意。</p><p>④:人类能够发挥意识的创造性,通过软件设定程序,借助驾驶脑驾驶汽车,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④观点符合题意。</p><p>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成功测定并分析了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译古代小麦全基因组。该项研究提出了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为中国种植的现在小麦地方品种的栽培起源、扩散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现代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p><p>①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知识水平</p><p>②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p><p>③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p><p>④运用现代科技和测序手段推动了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客观因素看,受到客观事物的复杂程度制约,主观因素来看,受实践水平,反映者知识水平、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①观点错误。</p><p>②:该项研究成果为现在小麦的栽培、扩散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现代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表明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符合题意。</p><p>③:如实的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都属于正确认识,③观点错误。</p><p>④:我国科学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成功测定并分析了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运用现代科技和测序手段推动了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华博士生宿涵将专业技术和音乐结合,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在第三期《中国新歌声》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正是他输入“深渊、噩梦、绝望、战争”四个关键词,人工智能就帮宿涵写出了得到广泛认可的歌词。人工智能能“创作”歌词(    )</p><p>①体现了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p><p>②表明人工智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p><p>③离不开人的意识能动作用</p><p>④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人工智能不是意识,是对人脑的模拟,人工智能不具有主动创造性,①观点错误。</p><p>②:人类才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工智能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工具、手段,②观点错误。</p><p>③:正是他输入“深渊、噩梦、绝望、战争”四个关键词,表明人工智能离不开人的意识能动作用,③符合题意。</p><p>④: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④观点正确。</p><p>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可燃冰早就被视为未来石油替代能源,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掌握可燃冰试采核心技术的国家,即将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这就意味着将用上比传统原油清洁的新能源。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表明(    )</p><p>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p><p>②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p><p>③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格和水平受历史条件制约</p><p>④科学实验的目的是探索规律,改造世界</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为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开发清洁能源,通过大量的科学探索,掌握了可燃冰技术,表明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符合题意。</p><p>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②观点错误。</p><p>③: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但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表明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格和水平受历史条件制约,③符合题意。</p><p>④:科学实验的任务是探索规律,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④观点错误。</p><p>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p><p>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p><p>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p><p>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亲身的实践经验与他人的实践经验都属于感性认识,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是正确的则可靠,如果不正确就不可靠,①观点错误。</p><p>②: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后来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②符合题意。</p><p>③: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但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观点不符合题意。</p><p>④: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发现这个古谚语是错误的,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p><p>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p><p>②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p><p>③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p><p>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②④符合题意;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但真理是客观的,认识的真理性不会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①表述错误;世界是可知的,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③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科学家经过十几年的科学实验研究发现,疟原虫在某种程度上能“以毒攻毒”杀死癌细胞,将这一方法应用于10例肿瘤患者治疗后有部分患者显效,但之后仍然要积累大量的临床样本进行疗效判断。这表明的道理是</p><p>①科学实验是获取正确认识最主要的实践形式</p><p>②对认识真理性的判断离不开实践的检验</p><p>③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p><p>④不断改变已有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前提</p><p>A.①③&#xa0;B.②③&#xa0;C.①④&#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③:我国科学家表示将这一方法应用于10例肿瘤患者治疗后有部分患者显效,但之后仍然要积累大量的临床样本进行疗效判断,从哲学角度表明对认识真理性的判断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为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有一个过程的,②③符合题意。</p><p>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①说法错误。</p><p>④:投身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前提,④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有统计显示,在人类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通过蜜蜂来传授花粉。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质量和作物产量,又能增强种子的生命力,还可以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材料表明</p><p>A.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B. 把握联系多样性对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p><p>C.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建立新的联系</p><p>D. 必须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综合认识事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材料中的统计表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并没有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不符合题意;表明蜜蜂异花授粉与作物产量,与种子生命力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异花授粉和化学药物有着排斥的关系,说明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系统和要素的联系,没有反映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认识事物,D不符合题意。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家居设计中,最能体现出设计感的往往是一些“点睛之笔”。一个好的创意设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这表明(    )</p><p>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整体</p><p>B.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功能</p><p>C.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关键部分发挥整体的功能与效果</p><p>D.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往往大于整体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影响,A与题意无关。</p><p>B:“点睛之笔”,一个好的创意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并能迅速提升整个居室的层级,表明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功能,B符合题意。</p><p>C:材料没体现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关键的部分也不具备整体的功能,C观点错误。</p><p>D:部分以优化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D观点错误。</p><p>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港珠澳大桥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脊梁”,它的建成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高水平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说明(    )</p><p>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p><p>②人们关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p><p>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p><p>④立足关键部分,用局部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的,①观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是错误的。</p><p>②:港珠澳大桥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②符合题意。</p><p>③: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促进了港珠澳三个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③符合题意。</p><p>④:我们办事情想问题要立足全局,不是立足关键部分,④观点是错误的。</p><p>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著名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登到8680米高度时,她停下了,退回山下。无数人替她惋情,因为她离创造奇迹仅有百米之遥。但她却说:“我只能到达那里,那儿是我生命的极限。”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来,为自己蓄积足够的能量再次去挑战极限莫定了基础。这启示我们(   )</p><p>A. 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p><p>B.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p><p>C.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勇于自我否定</p><p>D. 要善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A: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错误。</p><p>B:“我只能到达那里,那儿是我生命的极限。”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来,为自己蓄积足够的能量再次去挑战极限莫定了基础,这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B正确且符合题意。</p><p>C:材料未涉及勇于自我否定,C不符合题意。</p><p>D:材料反映的不是要善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而是强调适度,D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便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这表明(    )</p><p>A.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p><p>B.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p><p>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A观点错误。</p><p>B:材料没有分析事物的性质,B观点与题意无关。</p><p>C:改革在向前进,但也会遇到艰难险阻,不进则退,表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符合题意。</p><p>D:材料没有体现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观点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如果说前期工作是以谋划筹备为主,接下来规划批准后就将转入建设实施阶段,要尊重城市开发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由此可见</p><p>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p><p>②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p><p>③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p><p>④我们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发展、矛盾的知识。雄安新区建设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前期工作是以谋划筹备为主,接下来将转入建设实施阶段,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②正确;雄安新区建设要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表明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③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曲折性,①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与题意无关。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p><p>A.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xa0;B.事物是永恒发展的</p><p>C.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xa0;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观点是片面的。    </p><p>B:事物是否是永恒发展的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不是根本分歧,B观点不符合题意。</p><p>C: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所以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C观点不符合题意。    </p><p>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观点正确。</p><p>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主要体现了(    )</p><p>A.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p>B.要抓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p><p>C.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p><p>D.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材料没涉及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A与题意无关。</p><p>B:材料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体现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B观点不符合题意。</p><p>C: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看到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材料表明我们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C符合题意。</p><p> D:材料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体现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不能体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观点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9年9月29日,国庆七十周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女排再次以11战全胜的佳绩,获得世界杯冠军,这无疑是给祖国生日最好的礼物,而女排精神也再次深深感动着国人。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结晶。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论比分怎么样,从来没有放弃过。”现在时代虽然不同了,但女排精神没有褪色,反而愈加闪光。女排在本届世界杯的表现,充分展示了强大的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p><p>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现在时代虽然不同了,但女排精神没有褪色,反而愈加闪光”的理由。</p></div></div>
<div><p>【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时代的发展进步,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弘扬和培育新的女排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的控制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女排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调动人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人们的主动创造性,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p><p>【解析】</p><p>本题以中国女排勇获世界杯冠军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女排精神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现在时代虽然不同了,但女排精神没有褪色,反而愈加闪光”的理由。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物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时代的发展进步,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弘扬和培育新的女排精神。</p><p>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的控制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女排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调动人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人们的主动创造性,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具有全时空、全天候、连续实时地提供导航、定位和定时的特点,深入到各国军事、安全、经济等领域的方方面面。</p><p>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而终止。</p><p>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组建卫星团队全面展开研制工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故障的成功排除报修,原创性地提出双星定位的卫星实现方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2003年建立起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p><p>北斗二号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p><p>立项于2009年12月的北斗三号开始尝试冲刺和领跑,并于2018年完成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新纪录。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伴随着这些新“神器”闪耀登场,北斗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正式向“一带一路”及全球提供导航服务,中国北斗距离全球组网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北斗系统这些年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很多领域。</p><p>中国北斗蹚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道路,在导航领域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加以说明。</p></div></div>
<div><p>【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立足社会需要立项北斗系统工程,自力更生、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突破、发展和完善关键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不断迈向全球组网。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和应用北斗导航系统,为我国及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并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军事、安全、经济等领域。</p><p>【解析】</p><p>本题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情境,考察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p><p>审题时首先抓住知识限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这是一个小切口题型,首先要调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相关知识,全面准确的阐释这一哲学原理,然后分层次作答:</p><p>北斗系统工程项目的确立,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经过艰苦卓绝技术攻关,成功组建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突破、发展和完善关键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不断迈向全球组网。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p><p>北斗系统这些年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很多领域。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20世纪50年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p><p>(1)结合材料并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分析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p><p>(2)请就如何正确对待劳动拟一条宣传用语。</p></div></div>
<div><p>【答案】(1)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全面发展教育是整体,由德智体美劳教育共同构成,劳动教育应体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②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劳促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p><p>(2)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②向劳模学习,做时代工匠等。</p><p>【解析】</p><p>本题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为话题,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分析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p><p>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整体与部分关系,切入点小。</p><p>审读材料,材料中“劳动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p><p>材料中“劳动教育在五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以劳促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信息,可以从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p><p>(2)本题要求就如何正确对待劳动拟一条宣传用语。</p><p>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p><p>解答本题,注意数量限定,言之有理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近年来,山东省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四德”工程,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品牌。</p><p>山东“四德”工程建设的试点和探索起源于莱州市。当地有个800多人的山区小村叫朱家村,自1983年实行家庭赡养老人公示以来,没有发生一起赡养纠纷和刑事案件。与此相反,一项社会调查显示,2005年莱州市因家庭赡养引发的社会纠纷和社会诉讼案件占到各类民事纠纷案件的9.97%,这一正一反的对比给莱州市带来深刻启示。2006年,莱州市开始探索推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即家庭美德以“孝”为切入点,实施“孝德工程”;职业道德以“诚”为重点,实施“仁德工程”。社会公德以“爱”为主题,实施“爱德工程”;个人品德以“仁”为目标,实施“仁德工程”。当年即发动全市群众签订四德责任状100多万份,在300多个村居树起了家庭养老榜,在全社会引发震动。</p><p>山东省委宣传部及时总结莱州经验,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建立2万多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为1000多万群众的凡人善举“树碑立传”,覆盖全省30%的村居,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对山东省成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的做法加以分析。</p></div></div>
<div><p>【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莱州市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推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实施“四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省委及时总结和推广莱州经验,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提升了公民道德建设水平。</p><p>【解析】</p><p>本题目以山东省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四德”工程为情境,考察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能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运用山东省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典型案例,描述和阐释哲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p><p>审题时抓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这一中心词,联系辩证法的知识限定,初步判断本题考察的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是一个小切口题型,首先要调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全面准确的阐释这一哲学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然后再分别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和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两方面去论证。</p><p>山东“四德”工程建设的试点和探索起源于莱州市,莱州市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推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实施“四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推导出,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从中找出矛盾的普遍性、规律,这是一个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p><p>省委及时总结和推广莱州经验,在全省范围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提升了公民道德建设水平。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表明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一个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五莲县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