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五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论语·学而》中有一语“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第一种解释: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第二种解释: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第三种解释:不要结交那些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不志同道合的人。相比较而言,前两种解释都有矛盾之处,最后一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思想。这说明</p><p>A.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p><p>B.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p><p>C.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多种不同的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p><p>D.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主客观条件的限制</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说法错误,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因为历史条件具有客观性;</p><p>B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p><p>C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多种不同的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p><p>D符合题意,对“无友不如己者”,古今注疏多有分歧。这说明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主客观条件的限制。</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对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表现在它</p><p>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机结合</p><p>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③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p><p>④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p><p>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不同的阵营,不能有机结合,①错误。</p><p>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就是统一的,这种关系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②错误。</p><p>③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p><p>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 </p><p>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p><p>③坚持创新的观点,辩证否定 </p><p>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②:强调底线思维是强调这种意识的作用,强调的是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②正确。</p><p>④:强调底线思维是强调要防止事物向不利的方向转化,这强调了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的观点,④正确。</p><p>①:强调底线思维并没有强调实践的观点,①不选。</p><p>③:强调底线思维并没有体现创新的观点,③不选。</p><p>故本题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一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表明</p><p>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p><p>②应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p>③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p><p>④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p><p>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一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表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应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题①②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③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土族阿妈的盘秀,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上;传统的扎染工艺,染出时尚又实用的围巾;精美的是手工地毯,缩小成了精致的杯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实现了“用生活唤醒非遗,用非遗点亮生活”的传承。这表明</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p><p>②商业贸易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传播中融合</p><p>④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透历史的现实价值</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与文化传播无关,②③与题意无关;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透历史的现实价值,④正确。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全国以文物和各类遗址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博物馆、纪念馆4873家。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之所以要加强文物保护,是基于</p><p>①文物由人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②文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p><p>③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和集中展示④文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p><p>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之所以要保护文物,不是因为文物是人类社会所特有,而是因为文物的文化价值,故①选项错误。</p><p>②:正因为文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要加强文物保护,故②选项正确。</p><p>③:民族节日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故③选项错误。</p><p>④:文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要加强文物保护,故④选项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p><p>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p><p>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反对“民族虚无主义”</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①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寓指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p><p>③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不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不涉及反对“民族虚无主义”,③④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中全会公报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有了新提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为了</p><p>A. 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p><p>B. 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p><p>C. 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p><p>D. 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完全平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B选项错误,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以公有制为主体。C选项错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选项错误,二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三中全会公报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有了新提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为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故A选项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2月24日,华为发布了首款5G手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最轻薄的折叠手机,售价是2299欧元(约合17498元人民币)。有消费者称,以前没钱买苹果,现在没钱买华为。材料中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p><p>A.价格是商品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反映 B.生产对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作用</p><p>C.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D.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以前没钱买苹果,现在没钱买华为,这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D符合题意。</p><p>A:价格是商品价值在数量上的反映,A错误。</p><p>B:消费对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作用,B错误。</p><p>C:选项C与题意不符,不选。</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平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 )</p><p>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p><p>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p><p>④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p><p>A. ①② B. ②③</p><p>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错误,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地说文化有“促进”作用;④错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去的 2017年,全国各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中华美德孝为先”“民族复兴•中国梦”等公益广告,并将传统民谣、剪纸和年画等传统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这些公益广告 ( )</p><p>①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p><p>③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④表明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全国各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中华美德孝为先” “民族复兴•中国梦”等公益广告,并将传统民谣、剪纸和年画等传统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这些公益广告说明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①③适合题意;本题强调的是社会效益,排除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④错误的;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p><p>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五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五四精神是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中创造出来的,它集中体现了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解析】</p><p>本题以五四运动100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谈谈我们该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试题设问指向的是“五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要先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五四精神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继承、弘扬、丰富发展。</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需求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放工作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扶贫开发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进循和行动纲领。“扶贫工作”也是近年来各级两会热线的话题。</p><p>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精准扶贫,坚决打贏脱贫攻坚战?</p></div></div>
<div><p>【答案】(1)①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精准扶贫,有利于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物质保障。②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精准扶贫,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③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提出精准扶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提出精准扶贫,坚持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造福人民。</p><p>【解析】</p><p>我国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近年来扶贫攻坚一直作为社会热点呈现在公众生活中。本题以此为背景材料,考察考生对于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理解,培养考生政治认同、公众参与的学科素养。</p><p>在作答政治生活原因类试题时,考生应首先想到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扶贫攻坚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p><p> 其次,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考生分别从党的地位和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执政理念出发分别作答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9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p><p>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p><p>(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用。</p><p>(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顺应这种形势,请你就如何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两条具体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中国梦是针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描绘了中国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p><p>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中国梦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国梦激发每一个中国人为民族的复兴不懈奋斗。</p><p>(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p><p>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p>③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p><p>【解析】</p><p>本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用。</p><p>(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顺应这种形势,请你就如何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两条具体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等角度思考分析。</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