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15:59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文科)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关于哲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p><p>①生活中,哲学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p><p>②哲学源于诧异</p><p>③当有人系统化、理论化地提出最一般的普遍性经验时,哲学就产生了</p><p>④哲学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思考的问题,①项观点错误;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项观点错误;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提出最一般的普遍性经验,③项符合题意;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④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17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7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width:127.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世界观</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rowspan="3" style="width:16.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区别</p></td><td style="width:4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27.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形成</p></td><td style="width:127.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特点</p></td><td style="width:127.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零散的、朴素的</p></td><td style="width:184.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系统化、理论化的</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width:72.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22.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回答下列小题。</p><p>【1】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说过,艺术对于哲学家来说就是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好像给哲学家打开了至圣所。哲学家的观点表明(     )</p><p>A.具体科学积累的结果就是哲学的产生&#xa0;B.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生活之中</p><p>C.哲学对具体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xa0;D.哲学发展的基础在于具体科学的发展</p><p>【2】钱学森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这是因为钱学森懂得(     )</p><p>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p><p>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p>④每个人都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p><p>【1】D</p><p>【2】B</p><p>【解析】</p><p>本题以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A错误。</p><p>BC:材料未阐释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未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BC排除。</p><p>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艺术好像给哲学家打开了至圣所”意思是艺术的发展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为哲学发展提供了基础,D正确。</p><p>故本题选D。</p><p>【2】①③:“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③符合题意。</p><p>②: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②排除。</p><p>④:“每个人都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事实,④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第二性的,有能动的反作用。”关于这两个命题,说法正确的是</p><p>A.两句都彻底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p><p>B.两句都具有形而上学特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命题</p><p>C.两句在世界观的回答上,本质上都是正确的</p><p>D.两句都具有客观唯心主义色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第二性的,有能动的反作用。”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说法错误;这两句在世界观的回答上,本质上都是正确的,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C正确且适合题意;“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回答是不彻底的,A说法错误;两句都具有唯物主义色彩,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题系列活动上,盲人编织师用棕榈草扎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编织师的作品表明</p><p>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p><p>②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p><p>③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p><p>④意识的形式与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符合题意,题中“盲入编织师用棕榈草扎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这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的形式与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br />②错误,“直接”一词说法错误;<br />③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面材料包含的观点相一致是(     )</p><p>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p><p>-------《吕氏春秋·自知》</p><p>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xa0;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p><p>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xa0;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讲的是掩耳盗铃的故事,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体现。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释的是天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与材料观点不一致,A排除。</p><p>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观点一致,B符合题意。</p><p>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属于不可知论,与材料观点不一致,C排除。</p><p>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材料观点不一致,D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头伸直或者略屈”这一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表达的是“0”或“3”;美英等国表达的是“OK、了不起”;突尼斯表达的是“傻瓜”……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    )</p><p>A.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xa0;B.善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p>C.从客观的现象出发&#xa0;D.学会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符合题意,“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头伸直或者略屈”这一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表达的是“0”或“3”;美英等国表达的是“OK、了不起”;突尼斯表达的是“傻瓜”……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B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善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p>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未涉及从客观的现象出发;</p><p>D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未涉及要学会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用塑料桶装食用油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最近科学研究发现,塑料桶里含有双酚,长期食用用塑料桶装的油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告诉我们(    )</p><p>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                        </p><p>②要增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p><p>③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p><p>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p><p>A.①②&#xa0;B.②③&#xa0;C.①④&#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颠倒了二者关系,说法错误;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会其阻碍作用,故④说法错误;长期使用塑料桶装食用油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这是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认识,我们要增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减小对人体的危害,②③说法正确。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目前,望远镜并没有覆盖全球,而且分辨率有限,类似小行星这样的天体人们还很难观测到。这说明</p><p>A. 世界上有些事物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p><p>B. 主观与客观不能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C.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p><p>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人类对小行星这样的天体在目前还不能准确的观测到”,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C符合题意当选;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A错误排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排除;D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p><p>A. 实践的客观性</p><p>B. 实践的社会性</p><p>C. 实践的能动性</p><p>D. 实践的历史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恩格斯的话,意思是说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实践的能动性,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在仰韶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彩陶上出现了“人面纹”。其中一例是在鱼头型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有观点认为这种图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这种解释体现了</p><p>A. 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B. 客观事物是意识的起源</p><p>C. 意识来源于人脑的机能    D. 意识是不依赖于客观事物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对“彩陶上出现的‘人面纹’”的解释,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说明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对象能动性的反映,A项符合题意;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项观点错误;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所以人脑的机能不是意识的来源,C项观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不能脱离物质存在,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无车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p><p>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p><p>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③:题目中,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表明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①③正确。</p><p>②:该观点抹杀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②错误。</p><p>④:该观点抹杀了实践的能动性,④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原来很多人认为火星上是不存在水的,但科学家利用“火星快车”探测器观测到了火星在古代时洪水冲刷地表形成的区域。这表明</p><p>A. 随着实践的发展,意识能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p><p>B. 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人们不可能认识未知之物</p><p>C. 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之间是隔离开来的</p><p>D.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使人的意识能更好的反映客观事物,“学家利用“火星快车”探测器观测到了火星在古代时洪水冲刷地表形成的区域”,体现了这一点,A项符合题意;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事物,但对人们认识事物不起决定作用,B项观点错误;人的主观意识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二者具有同一性,所以把二者隔离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C项观点错误;规律具有条件性,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人的意识不是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有一副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描绘了</p><p>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p><p>C. 静止是一种特殊运动    D. 静止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该对联描述了舟与洲、鸽与阁的动静关系,洲不行、阁不飞描述的是相对与某一参照系来说,事物的空间位置没有改变,说明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项符合题意;对联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单独体现运动的特点,A项不合题意;对联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体现静止与运动的关系,C项不合题意;对联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体现静止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政府购买服务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近。如协管员维护交通秩序、绿化公司为公路两侧的花圃浇水、社区医院定期为60岁以上老人检查身体等,都是购买服务、改善民生的具体事例。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p><p>①说明意识对事物总起促进作用    ②发明了新的联系和规律</p><p>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④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政府购买服务改善民生,体现了政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反映了政府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③项符合题意;政府购买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创新,适应了经济基础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项符合题意;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其促进作用,①项不合题意;联系和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不能发明新规律,人建立的新联系也是建立在事物已有联系基础之上,②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p><p>①医学家和患者的真理是各不相同的</p><p>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可能相互转化</p><p>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和范围</p><p>④真理是客观物质,谬误是一种错误意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和范围,体现了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可能相互转化,②③两项符合题意;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但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①选项说法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观点错误;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谬误是错误的认识,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我们使用“百度知道”搜索古代人物的小传,常可以发现旁边会附有一幅画像。其实古代并没有照相机,这些图像往往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同一人物常会见到好几种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    )                                                       </p><p>①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p><p>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p><p>③对于没有客观根据的领域,认识的片面性总是不可避免的 </p><p>④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符合题意,这些画像往往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来的,因此同一人物常会出现好几种差别很大的画像。这表明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画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p><p>②说法错误,“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说法错误,两者不能等同;</p><p>③说法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说法过于绝对。</p><p>故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大气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特别是PM2.5粒子产生的灰霾天气,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的主要灾害之一。雾霾灾害,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 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p><p>(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p><p>(2)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针对“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方面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p><p>②意识可以改造世界。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坚持正确意识(科学理论的指导、真理),克服错误意识(谬误)。要坚持正确观念的指导,促使社会生活向积极的方面发展,造福人民群众。</p><p>③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本质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人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当人类认识到环保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创造条件,让规律起作用,为了创造这些条件,北京市采取了种种措施治理污染。</p><p>(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言之有理有据即可给分)</p><p>【解析】</p><p>本题以大气污染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人类关于大气污染的认识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物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p><p>②意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可以改造世界。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坚持正确意识(科学理论的指导、真理),克服错误意识(谬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坚持正确观念的指导,促使社会生活向积极的方面发展,造福人民群众。</p><p>③规律的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本质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人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当人类认识到环保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创造条件,让规律起作用,为了创造这些条件,北京市采取了种种措施治理污染。</p><p>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针对“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方面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物质的决定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考生从这些知识要点写出方法论要求,形成答案要点。①物质的决定作用角度: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角度:方法论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p><p>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p><p>三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分析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p></div></div>
<div><p>【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p><p>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三位科学家“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有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了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分析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实践是认识基础。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此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考查试题的类型是体现类,考查考生调动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试题需要先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其次要做到理论联系材料,从材料中把握有效信息把对应的理论和材料结合起来即可。“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三位科学家“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有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了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卷(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