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3:14:49

北京市四十三中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这充分说明(  )</p><p>A.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p><p>B. 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p><p>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的重要条件</p><p>D. 文化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性因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A错误。</p><p>B: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充分说明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正确且符合题意。</p><p>C: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繁荣,C排除。</p><p>D:文化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矛盾运动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性因素,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于动物,因此分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因为牛吃草,所以把牛和草地分在一起。这说明</p><p>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p><p>B.文化影响人们生活的价值选择</p><p>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p><p>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D:中美两国人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对事物的分类标准也不同,说明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D符合题意。</p><p>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ABC排除。</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字有形有意。“德”字最初的字形,是十字路口中间有一只眼睛,瞄准了前进的方向(如图)意为用眼睛找准方向前行。今天品味这个“德”字,启示我们    (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7/22/00/187079a5/SYS202007220049033004254095_ST/SYS202007220049033004254095_ST.001.png" width="94" height="8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消除思想差异,凝聚社会共识     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p><p>③凝聚道德力量,坚持立德树人     ④尊重个性发展,丰富文化生活</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③④&#xa0;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②③:从 “德”字最初字形的寓意,到今天品味这个“德”字,启示我们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因此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凝聚道德力量,坚持立德树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②③符合题意。</p><p>①:凝聚社会共识并不是要消除思想差异,而是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①说法错误。</p><p>④:材料强调用共同的思想道德凝聚力量,立德树人,不体现尊重个性发展,丰富文化生活,④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上述歌词表明(  )</p><p>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p><p>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p><p>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A符合题意。</p><p>B:材料强调的是深远持久,而没有涉及潜移默化,B不符合题意。</p><p>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永远不变的,C错误。</p><p>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D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p><p>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p><p>A.①②③&#xa0;B.①②④&#xa0;C.①③④&#xa0;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p><p>①:“孟母三迁”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自觉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①符合题意。</p><p>②:“耳濡目染”强调的是不知不觉受到了影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符合题意。</p><p>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符合题意。</p><p>③:“东施效颦”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主张,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具有潜默化的影响,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p><p>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xa0;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p><p>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xa0;D.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该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A观点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所以说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缩小了文化的外延,B观点错误,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获得,C观点符合题意,D观点错误,文化不是决定因素,故答案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p><p>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p><p>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p><p>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②符合题意。</p><p>③:材料不涉及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③不符合题意。</p><p>④:材料不能表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④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很多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把校训、校歌以及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这样设计的原因是</p><p>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p><p>②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p><p>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p><p>④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让墙壁说话,说明特定文化环境对人产生影响。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校园文化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入选。②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文化创新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p><p>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xa0;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p><p>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xa0;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中中国式过年方式属于我国传统文化,至今人们仍然代代相传,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而不能起到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排除B项。也不能汇集中华文化的大全,起不到这么大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没体现出来,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古城北京被彻底改建,城墙和城门被陆续拆除。据说建筑学家梁思成当年曾为此流泪,抱着一块城砖对拆城墙的人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梁思成之所以流泪,因为他深知文化遗产</p><p>A.是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xa0;B.是一个国家全部历史事件的凝结</p><p>C.是一个国家宗教发展的集中体现&#xa0;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BC: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是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也不是一个国家全部历史事件的凝结,更不是一个国家宗教发展的集中体现,故ABC错误。</p><p>D: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所以梁思成面对古城北京被彻底改建,城墙和城门被陆续拆除而流泪,故D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p><p>①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p><p>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p><p>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中国元素”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说法错误,①排除。</p><p>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②错误。</p><p>③④:分析题意,多样的中国元素显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中国特色,③④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p><p>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p><p>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p><p>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p><p>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p><p>A. ①②③&#xa0;B. ①②④&#xa0;C. ①③④&#xa0;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体现了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必要性;“交流因不同而必要”,体现了文化交流能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体现了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我们应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我们必须辨证地对待,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我为主,只能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并不是世界各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所以②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p><p>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p><p>A.①②③&#xa0;B.②③④&#xa0;C.①②④&#xa0;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②④: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①②④符合题意<br />③:材料与文化交融无关,③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p><p>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xa0;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p><p>C.相互尊重、日渐趋同&#xa0;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开展文化交流,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故选A项正确。</p><p>BCD:材料反映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没有涉及不同文化的融合,也没有涉及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相互尊重,但不会日渐趋同,故BCD不选。</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p><p>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p><p>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       ④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不涉及人口迁徙,故①不符合题意;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而不是完全超越时空局限,故②错误;材料中的“火、烟”、“钟、鼓”、“梅花”、“鸿雁”,都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因此,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也可以看出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故③④正确。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p><p>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p><p>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p><p>A.①②&#xa0;B.③④&#xa0;C.①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的存在形式的变化,故①排除。</p><p>材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故②正确。</p><p>材料中没有涉及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故③排除。</p><p>“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说明扩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故④正确。</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p><p>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xa0;&#xa0;&#xa0;&#xa0;&#xa0;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p><p>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xa0;&#xa0;&#xa0;&#xa0;&#xa0;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以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出版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A项错误,材料的做法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并不能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西文饮食文化的传播;C项强调通过材料做法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正确;D项本身错误,差异并不能因为一本书的出版而减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四幅图中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分别属于(    )的继承。</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30/08/f7860d25/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001.png" width="183"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30/08/f7860d25/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002.png" width="184" height="15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30/08/f7860d25/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003.png" width="141"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30/08/f7860d25/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SYS201904300845315533586876_ST.004.png" width="119" height="15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思想  传统文艺</p><p>B. 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传统习俗  传统文艺</p><p>C. 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习俗</p><p>D.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第一幅图画是中秋赏月,讲的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第二图画是北京的菊儿胡同,属于传统建筑,第三幅图是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属于传统文艺,第四幅图画表达了孙文的天下为公的情怀,属于传统思想,故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50.7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习俗</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建筑</p></td><td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xa0;传统文艺</p></td><td style="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传统思想</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地位</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它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p><p>A.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的特点</p><p>B. 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思想</p><p>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p><p>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如今,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说明传统文化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具有相对稳定性,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惨遭火焚,断为两截,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年6月,该画将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这一文化盛事引起两岸同胞的热切期待,这表明</p><p>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p><p>②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p><p>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这一文化盛事引起两岸同胞的热切期待说明两岸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①③正确。题肢②④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合。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p><p>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p><p>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p><p>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p><p>A. ①②③&#xa0;B. ①②④&#xa0;C. ①③④&#xa0;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①④适合题意;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③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他融汇中西、纵贯古今,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创新的典范。这表明,文化创新需要 </p><p>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p><p>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从徐悲鸿融汇中西、纵贯古今,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明,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③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是错误的,①项说法错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题意要求的文化创新不相符合,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p><p>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p>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不继承优秀传统遗产,创新有很稳固的根基,从这里可知道是强调继承优秀传统遗产的重要性,显然C选项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p><p>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xa0;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p><p>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xa0;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A: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创新,而不是强调传统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不合题意。</p><p>B:材料强调的是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没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p><p>C: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符合题意。</p><p>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北京申办冬奥标识(下图)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的形象、冰雪的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的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这一设计</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22/08/ecda4cdd/SYS201904220843553840717515_ST/SYS201904220843553840717515_ST.001.png" width="126"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p><p>B.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C. 使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p><p>D. 表明设计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北京申办冬奥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的形象、冰雪的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的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这一设计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A项正确;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项说法错误;汉字一产生就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C项说法错误;设计灵感源于社会实践,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剪纸作为我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遗存。现如今传统剪纸艺人正用古老的剪纸艺术表达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结。剪纸艺术等形式的传统文化(   )</p><p>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p><p>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③作为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p><p>④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仍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p><p>A.①③&#xa0;B.②④&#xa0;C.①②④&#xa0;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②:剪纸作为我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遗存。这说明剪纸艺术等形式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②正确。</p><p>④:现如今传统剪纸艺人正用古老的剪纸艺术表达着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结。这说明剪纸艺术等形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④符合题意。</p><p>③:一方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剪纸艺术等形式的传统文化不是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③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字结构独特,音形意韵,寓理于形,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汉字是</p><p>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p><p>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汉字的相关知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②③正确;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①说法错误,排除;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包括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轴线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也是世界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目前,北京市基本确定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节点,正在为保护文物加大腾退力度,到2030年达到申遗要求。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2/10/06/46118774/SYS202012100603220216315199_ST/SYS202012100603220216315199_ST.001.png" width="203" height="19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展示当代文化             ②展现古都风貌</p><p>③推动文化创新             ④打造文化名城</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展示当代文化, ①不合题意。</p><p>②:中轴线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展现古都风貌,②符合题意。</p><p>③④: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打造文化名城,提升世界知名度,并未涉及文化创新 ,③不合题意,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新华1949文创园、中关村768文创园、莱锦文创园……这些文化园区,都是由工业时代留存下来的老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这些旧厂房、老园区,既属于城市的历史风貌,更承载着北京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记忆。当前,北京循着“依托历史存量,做足创新增量”的路径,对老旧厂房进行保护和利用。这一做法有利于(   )</p><p>①拓展城市文化空间,增强城市文化氛围</p><p>②盘活空间资源,使老企业重新恢复生产</p><p>③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恢复老旧厂房原貌</p><p>④唤醒工业遗存,将时代记忆与城市发展相融合</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这些旧厂房、老园区,既属于城市的历史风貌,更承载着北京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记忆。当前,北京循着“依托历史存量,做足创新增量”的路径,对老旧厂房进行保护和利用。这一做法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城市文化空间,增强城市文化氛围,将时代记忆与城市发展相融合,①④符合题意。</p><p>②:本题是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使老企业重新恢复生产,排除②。</p><p>③:材料强调的是“依托历史存量,做足创新增量”的路径,对老旧厂房进行保护和利用,以展示城市的历史风貌,增强城市文化氛围,将时代记忆与城市发展相融合,而不是恢复老旧厂房原貌,③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陕西、甘肃、新疆的展园设计,都将丝路文化融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之中。同样是展示丝路文化,三个展园却各不相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最恰当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9/08/03a1578b/SYS202002190803393077988248_ST/SYS202002190803393077988248_ST.001.png" width="480" height="33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激浊扬清,正本清源</p><p>B.海纳百川,博采众长</p><p>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p><p>D.兼收并蓄,推陈出新</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同样是展示丝路文化,陕西、甘肃、新疆三个展园却各不相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符合题意。</p><p>ABD:其它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龙凤为图,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这表明</p><p>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p><p>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p><p>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 </p><p>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这表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故①②③正确;材料没体现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④不符合题意。故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   )</p><p>①团结精神          ②爱好和平       ③创造精神      ④梦想精神</p><p>A.①②③&#xa0;B.①②④&#xa0;C.①③④&#xa0;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②③④: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②不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br />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校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需要同学们搜集描写长征的诗句。以下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   )</p><p>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p><p>C.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p><p>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七律·长征》中的名句,描写的是长征,A符合题意。</p><p>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七律·到韶山》中的名句,此作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B不合题意。</p><p>C: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出自《七律·冬云》之中,写于1962年,国内经历了3年特大灾荒,处在困难时期,正直隆冬。软弱的人经受不住这种严峻的考验,真正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C不合题意。</p><p>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出于《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描写解放战争的场景,D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5/02/06/3d97d2af/SYS202005020603256449485168_ST/SYS202005020603256449485168_ST.001.png" width="467" height="17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上图四幅邮票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呈现了中国古代居官汜直、廉洁内律的历史场景。它们所展示的廉政文化,对当今反腐倡廉有积极意义。这表明</p><p>A. 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时代价值</p><p>B. 廉政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方式</p><p>C. 传统文化对人们现代生活有决定作用</p><p>D. 一切传统文化都有益于推动时代发展</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中国古代的廉洁自律的廉政文化对当今反腐倡廉还有这积极的意义,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时代价值,A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廉政文化的价值取决于其本身的是否符合社会规律及需要,而无法取决于文化传播方式;C选项中的说法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决定”的说法错误;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益于推动时代的发展,D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择A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班到颐和园开展“中国园林文化”探究活动,面对这座经典的东方园林,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从文化包容性的视角看,下面的评价与颐和园的特点相符的是(   )</p><p>甲:既有北方山川雄浑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婉约的风韵</p><p>乙:既有帝王宫殿的宏大气魄,又有民居小院的精巧别致</p><p>丙:既有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艺术</p><p>丁:既有古代建筑的痕迹,又有现代建筑的风格</p><p>A.甲 乙 丙&#xa0;B.甲 乙 丁&#xa0;C.甲 丙 丁&#xa0;D.乙 丙 丁</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既有北方山川雄浑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婉约的风韵;既有帝王宫殿的宏大气魄,又有民居小院的精巧别致;既有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从文化包容性的视角看,以上三种观点与颐和园的特点相符,A符合题意。</p><p>B:既有古代建筑的痕迹,又有现代建筑的风格,这是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角度看,没有涉及文化包容性,丁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p><p>C:通过以上分析发现,C不合题意。</p><p>D:通过以上分析发现,D不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钱老的颁奖词以“爱国”为关键语。当今时代需要弘扬这种精神,因为它是(&#xa0; &#xa0;&#xa0;&#xa0;)</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p><p>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p><p>③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  </p><p> 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p><p>A. ①②&#xa0;B. ①③&#xa0;C. ②④&#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选C;①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③错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发展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属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的是</p><p>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p>B. 实事求是,力戒空谈</p><p>C. 努力研究,精益求精</p><p>D.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A选项说法正确。BCD三个选项中的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努力研究,精益求精和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均不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故排除。本题选择A选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城市和人一样,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其全部记忆存在于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北京的城市肌体少不了星罗棋布的胡同。隐匿在胡同里的老屋数不胜数,在这里居住过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在提升北京城市品质的过程中,保护“胡同、老屋”的价值在于</p><p>①传承城市历史文脉</p><p>②增强城市现代色彩</p><p>③见证城市发展历程</p><p>④凸显城市个性魅力</p><p>A.①②③&#xa0;B.①②④&#xa0;C.①③④&#xa0;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③④:在提升北京城市品质的过程中,保护“胡同、老屋”的价值在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见证城市发展历程,凸显城市个性魅力,①③④符合题意。</p><p>②:保护“胡同、老屋”,不能增强城市现代色彩,排除②。</p><p>故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高二(1)班来了两位瑞士的交流生,他们对筷子产生了浓厚兴趣,请小泽给他们讲讲筷子中蕴涵的中国文化。为此,小泽查阅了相关资料:</p><p>筷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筷子是两根,中国人称其为一双。筷子一定要直,便于夹取食物。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放置时才会稳定。使用筷子讲究协调配合,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筷子位置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p><p>筷子不仅仅是餐具,还蕴涵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折射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如崇尚协作、团结和谐的处世准则,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一中含二、合二为一的哲学智慧,刚正不阿、宁折不屈的精神气节,温文尔雅、内敛含蓄的精神气质......</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2/10/06/46118774/SYS202012100603226466779438_ST/SYS202012100603226466779438_ST.001.png" width="388" height="1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为了让瑞士同学更清晰地感知筷子中蕴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泽制作了一张卡片,但有两处尚未完成。请你梳理上面资料,帮助小泽完成卡片中的内容。</p></div></div>
<div><p>【答案】①天圆地方、天长地久。</p><p>②使用筷子讲究协调配合,位置可以互换。</p><p>【解析】</p><p>本题以小泽给两位瑞士的交流生讲讲筷子中蕴涵的中国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p><p>解答时把握卡片中的关键词和材料有效信息,实现小筷子和大文化的有机结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蕴含着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使用筷子讲究协调配合,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筷子位置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这体现了崇尚协作、团结和谐的处世准则。</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电视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p><p>阅读材料,分别指出其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p><p> (1)(舌尖上流淌着故乡的味道) 美食是骨子里的乡思。看到片中介绍家乡的美食,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故乡的味道”,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而且是一颗思乡的心。</p><p>(2)(舌尖上品尝着八方的味道) 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拉面、嘉兴的粽子、宁波的年糕,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烹制出各具特色的美食。</p><p>(3)(舌尖上感受着中国的味道)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这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折射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p></div></div>
<div><p>【答案】(1)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p><p>(2)文化具有多样性。</p><p>(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p>【解析】</p><p>本题以《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电视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p><p>本题设问指向阅读材料,分别指出其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看到片中介绍家乡的美食,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一颗思乡的心”,这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烹制出各具特色的美食。”这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五味调和以及平衡,折射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我爱你,中国!</p><p>材料一  不论是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还是富春山居图,这些传世名画都着墨于绿水青山而成。“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以成鱼鳖之长。”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之美。</p><p>(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怎样的生态观?</p><p>材料二  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认同“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认同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之一,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中华民族的标志。</p><p>(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述“认同”。</p></div></div>
<div><p>【答案】(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p><p>(2)认同中华民族,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解析】</p><p>本题以古代传世名画、传统节日、语言文字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p>(1)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怎样的生态观。根据材料信息“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以成鱼鳖之长”,可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来回答。 <br />(2)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上述“认同”。材料信息“认同‘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认同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之一,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中华民族的标志”,说明中华儿女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有人说“春运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活动,堪称世界奇观。”买票难!回家难!庞大的回家大军考验着国人的智慧,也拷问着国人的灵魂!</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2/10/06/46118774/SYS202012100603230216697982_ST/SYS202012100603230216697982_ST.001.png" width="189" height="12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路途再累,时间再赶,也要回家过年!”</p></div></div>
<div><p>【答案】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的影响持久深远。</p><p>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万家团圆是春节的习俗。</p><p>【解析】</p><p>本题以庞大的回家大军考验着国人的智慧,也拷问着国人的灵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节日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p><p>本题设问指向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路途再累,时间再赶,也要回家过年!”,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明确考查文化生活的内容,设问指向“回家过年”,然后调动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习俗的继承、民族节日的重要性等知识,结合“路途再累,时间再赶,也要回家过年!”分析意义,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深深扣镶嵌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文化往来以及自我认同中,镶嵌在一辈又一辈人的传承中。近年来,各种“洋地名”冲击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京味儿。</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2/10/06/46118774/SYS202012100603231466970829_ST/SYS202012100603231466970829_ST.001.png" width="554" height="4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xa0;</p><p>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北京地名要留得住京味儿,找得到回家的路”这句话的理解。</p></div></div>
<div><p>【答案】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北京是千年古都,地名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地名具有区域性、历史性。“北京地名留得住京味儿,找得到回家的路”是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表现。</p><p>【解析】</p><p>本题以对北京地名文化的理解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可结合地名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以及保留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对这句话进行理解。</p><p>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北京地名要留得住京味儿,找得到回家的路”这句话的理解。 </p><p>可结合材料中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深深扣镶嵌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文化往来以及自我认同中,镶嵌在一辈又一辈人的传承中。从地名是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等方面,说明北京地名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地名具有区域性、历史性。“北京地名留得住京味儿,找得到回家的路”是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表现。</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市四十三中高二9月月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