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11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年初承诺,年底“验收”,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网民、特约评论员等组成的“评委团”,对职能部门的整改承诺进行“拷问”“验收”。武汉市采取的电视问政令人耳目一新,对电视问政的合理评价是 </p><p>①倾听民意、汇聚民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p><p>②百姓参与、百姓评阅,实现民主权利再添新渠道</p><p>③当面拷问、现场验收,科学民主决策更上一层楼</p><p>④百姓评判、社会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p><p>A.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肢①说法不符合题,因为上述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不是民主管理,故排除;题肢③说法不符合题意,因为上述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决策,故排除;题肢②④是电视问政的意义所在,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2015年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特赦令,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特赦是落实“依宪治国”的具体表现,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已经有了特赦规定。此次特赦体现了 </p><p>①依宪治国理念,有利于形成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p><p>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刑罚的执行进行变通</p><p>③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p><p>④国家主席对罪犯的审判和特赦有最终决定权</p><p>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在我国法律的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同时对刑法的执行并不能执行变通权,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国家主席可以享有荣典权,但是没有审判权和最终决定权,故排除。题肢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以往的国家管理不同,“国家治理”涉及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确认三者关系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国家治理”强调政府、社会、民众一起面对公共问题,用一种合作的、商谈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三者之间建立整体和谐、相互促进的联合机制,获得1+1+1>3的效果。 </p><p>材料二: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中央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总结,也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论上的飞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议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将发展的重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转移至“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十三五”则更注重“质”的飞跃,强调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并据此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p><p>(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新变化。 </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国家治理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p><p>② 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国家治理”强调政府、社会、民众一起面对公共问题,用一种合作的、商谈的方式来解决,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 ③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深化中国改革,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深化中国改革,要在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建立整体和谐、相互促进的联合机制,以获得1+1+1>3的理想效果。</p><p>(2)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五大理念是我党根据中国30多年的实际发展状况而提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②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面对中国过去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党对发展方式提出新的理念,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p><p>③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也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党针对发展重心、发展方式等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正是建立在3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新认识,也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p>【解析】</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应如何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用联系的观点,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分析说明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可以从联系的客观性的角度说明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再次可以从整体和部分、系统优化法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新变化,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这一知识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两部分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分析说明此举符合我国的国强;然后考生可以从意识的反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意义;再次可以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的角度进行说明;最后可以从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角度分析说明建立在3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新认识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近年来,中德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2014年,习近平对德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时,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p><p>材料一:2016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九次正式访问中国,在与默克尔会见中,习近平这样描述中德关系“相向而行”“拉紧互信纽带”“在高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德合作”……。舆论普遍认为,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成为亮点。</p><p>材料二:“中国制造2025”也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该领域的合作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两国政府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将建立中德工业4.0对话,本着平等互利的精神继续拓展全方位经贸关系,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深入开展在研发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改革与创新促进增长,提升两国竞争力。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合作,支持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加强交流,两国政府将提供更有利的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德关系为什么会处于“历史最好时期”。</p><p>(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推动中德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对两国和各自企业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德关系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中德关系的健康发展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德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两国 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各自的综合实力。</p><p>(2)对两国:实现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两国贸易往来。提高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对企业:引导相关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管理形成企业竞争 优势。引导企业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p><p>【解析】</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德关系为什么会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当代的国际社会,然后考生可以从当今时代的主题的角度分析说明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其次考生可以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此举有利于维护共同利益;最后可以从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的角度说明此举有利于提高两国的综合国力;</p><p>(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推动中德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对两国和各自企业的作用,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以从对两国的角度说明有利于优势互补、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两国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的角度进行说明;对企业的角度,考生可以从企业的生产和敬意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