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国会发表题为《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演讲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中的一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来表明中拉关系的亲密不因地理上的距离而疏远。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铸就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这说明 ( )</p><p>①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p><p>②我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深化同拉美等国的关系</p><p>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p><p>④中拉共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考查学生对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根据题意,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拉关系的亲密不因地理上的距离而疏远。将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铸就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这说明我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深化同拉美等国的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故②③正确;题肢①表述错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题肢④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总理说,中国体量很大,改革是渐进式的,在某些地方和行业难免有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开放的大门必定会越开越大,已经打开的大门就不可能再关上。这是基于( )</p><p>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在逐渐消弭 </p><p>②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p><p>③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更加趋于成熟 </p><p>④对外开放成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没有消失。④选项表述错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中国改革开放大门必定会越开越大,已经打开的大门就不可能再关上,这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更加趋于成熟。故②③入选。选B。</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宗旨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p><p>材料一 从国家体量上看,G20成员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总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经济方面的部分数据如表一:</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56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项目</p></td><td style="width:44.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GDP总量</p></td><td style="width:88.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货物与服务进口额</p></td><td style="width:90.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货物与服务出口额</p></td><td style="width:103.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际(万亿美元)</p></td><td style="width:44.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62.274</p></td><td style="width:88.2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7.761</p></td><td style="width:90.45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8.019</p></td><td style="width:10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1.39</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7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全球占比</p></td><td style="width:44.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84.8%</p></td><td style="width:88.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6.67%</p></td><td style="width:90.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75.16%</p></td><td style="width:10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68.34%</p></td></tr></table><p> </p><p>表二:G20部分国家经济数据</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38125cc7/SYS201801021840481285253405_ST/SYS201801021840481285253405_ST.001.png" width="512" height="12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材料二 2016年9月4日至5日,G20峰会在杭州举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贸易投资增长下滑,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p><p>(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结合材料分析G20杭州峰会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p><p> </p><p> </p><p>(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定为今年峰会主题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1)G20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巨大,是世界经济的主体部分。不仅表现在人口、国土面积,也表现在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方面。内部成员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虽然中国的贸易额和经济总量在G20国家名列前茅,但人均GDP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说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p><p>意义:①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G20峰会的召开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提振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家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p><p>②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交流,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利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p><p>③有利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公平。</p><p>④有利于化解经济风险,稳定全球经济,特别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p><p>(2)①和平与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创新、活力、包容”顺应了时代潮流。 </p><p>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G20成员国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是各国“联动”的基础。 </p><p>③我国作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发展”的原则。该主题的提出与实施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世界多极化,建立国际新秩序。 </p><p>④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主题遵循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准则,不仅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p><p>【解析】本题以G20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然后结合材料分析G20杭州峰会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本题包含了两个小问题,考生组织答案时需要一一进行作答。首先,第一个小问题,需要考生对材料一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解读,然后表明其反映的经济现象即可。第二个小问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考生主要可以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贸易公平以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定为今年峰会主题的原因。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将主题与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考生主要可以从时代的主题、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建立国际新秩序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2016年的万圣节,与往年相比似乎特别火热。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纷纷举办万圣节活动,组织小朋友们参加。这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疑虑和社会的争议。</p><p> “洋节”并不可怕,节日已经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世界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中国人过“洋节”,外国人也过春节等中国节日。西方节日受到欢迎,一个原因是它形式丰富多彩、节奏欢快,契合了年轻人爱玩、爱闹的天性。与之相比,中国传统的过节方式则显得比较单调、沉闷。</p><p> 但是,每一个节日都是特定民族和文化的产物,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节日背后不乏死亡、惊悚、恐怖等主题。幼儿园等教育机构若不加甄别地一味照搬商业机构的活动形式,恐怕将事与愿违。</p><p> 其实,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有心,民族传统节日同样可以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受到青少年的喜爱。</p><p>(1)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分析应如何看待西方的节日。</p><p>(2)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评析。</p><p>(3)某校要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请你发出两条倡议。(每条倡议不超过20个字)</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西方的传统节日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p><p>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个节日都是特定民族和文化的产物,都有着丰富的内涵。</p><p>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洋节的优点,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对洋节中死忙、惊悚 、恐怖等主题不能全盘照搬。</p><p>(2)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我们既要尊重其它民族的节日文化,更要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节日文化,革故鼎新。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丰富本民族的过节方式。</p><p>④既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借鉴,又要防止和警惕西方腐朽文化的输入和渗透。</p><p>(3)如:①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表达炎黄子孙爱国情感</p><p>②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向上、有根的人。</p><p>【解析】本题以我国对待“洋节”的态度为背景材料,考生考生对哲学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考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分度。</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分析应如何看待西方的节日。首先,我们既要看到西方节日的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其次,考生可以从矛盾的特殊性角度,结合西方节日分析出不同事物矛盾不同,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从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角度分析出既要看到洋节的优点,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不足,对洋节中死忙、惊悚 、恐怖等主题不能全盘照搬。</p><p>(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观点: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个观点加以评析。解答评析类问题,基本的方法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辩证思维。既要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又要分析其片面性。本题着重考查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坚持的原则以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等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p><p>(3)本题要求考生发出两条倡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表达炎黄子孙爱国情感或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向上、有根的人等。</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