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2:55:30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定时训练政治试卷5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我国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减税降费,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全国财政赤字拟安排21800亿元,赤字率为3%,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引发的传导路径是</p><p>①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刺激总需求—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②相关企业税负增加—抑制总供给一给经济“降温”③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④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缓解通胀压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来刺激总需求,进而缓解经济下行压力,①正确;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减少税负而不是增加税负,②不选;积极的财政政策可通过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来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③正确;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或是通货紧缩的情况不是为了缓解通货膨胀,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企业准备在甲乙两种投资方案中选择一种。甲方案是付100万元引进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预计年利润率约3%;乙方案是投入研发资金500万元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产品,预计年利润率约20%.该企业选择了乙方案。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选择的理由主要是</p><p>①甲方案的产品需求弹性小,利润少    </p><p>②甲方案难以真正形成企业竞争优势</p><p>③乙方案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p><p>④乙方案拥有核心技术,生产成本比甲方案低。</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甲方案是付100万元引进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预计年利润率约3%;乙方案是投入研发资金500万元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与产品,预计年利润率约20%,虽然乙方案前期投入较多,但是该企业还是选择了乙方案,这是因为乙方案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甲方案难以真正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故②③入选。①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生产成本比甲方案低”的表述错误。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3000亿元。为填补社保资金缺口、缓解财政补贴压力,中央决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将国有资产划拨社保</p><p>①从根本上说由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   ②有利于广大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发展成果 ③增强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   ④发挥了财政的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作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表述不恰当且与题意不符,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题目中,因养老保险“亏空”,为填补社保资金缺口、缓解财政补贴压力,中央决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将国有资产划拨社保从根本上说由我国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有利于广大人民共享我国改革发展成果;故①②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研究机构对全国294个城市的财政透明度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研究,撰写了2015《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财政信息公开有利于</p><p>①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身利益       </p><p>②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p><p>③提升社会组织地位,弱化政府管理职权   </p><p>④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财政信息公开有利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身利益,①当选;②正确,财政信息公开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③不选,财政信息公开有利于不会提升社会组织地位,弱化政府管理职权;④不选,政府依法行政,但不是司法。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亚投行),标志着这一关系亚投行能否顺利开张的法律协定已获我国立法机构批准,我国是筹建亚投行倡议发起方和亚投行最大股东国,占总认缴股本的30. 34%。对此认识正确的是</p><p>&#xa0;①《亚投行协定》是亚投行组织和活动的基本依据</p><p>&#xa0;②筹建亚投行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p><p>&#xa0;③倡议筹建亚投行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p><p>&#xa0;④维护共同利益是各国参与筹建亚投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说法正确,《亚投行协定》是亚投行组织和活动的基本依据。②选项经济一体化说法错误。③选项说法正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合作与发展,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维护本国利益是各国参与筹建亚投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     )</p><p>①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优秀文化能够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p><p>③文化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类的精神家园</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即散落的人)串起来成为社会”说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始终是维系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故①④正确;题中主要强调的是文化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故排除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题目强调的是文化将人们连结起来的作用,而非强调文化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故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各个时期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元青花绘画精美生动,其纹样特点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带有浓厚的中国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极为相似。元青花的特点表明</p><p>①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p><p>②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p><p>③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p><p>④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无限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元青花绘画精美生动,其纹样特点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带有浓厚的中国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极为相似”,既体现了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也说明了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受历史条件的影响。由此可见,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④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饮茶有益于健康,但饮茶当四时有别。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而茶叶也有寒、热、温、凉性味之别,春饮花茶长精神,夏饮绿茶身清凉,秋饮青茶可润燥,冬饮红茶暖心房。这体现了   </p><p>①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p><p>③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④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饮茶有益于健康,但饮茶当四时有别,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而茶叶也有寒、热、温、凉性味之别,春饮花茶长精神,夏饮绿茶身清凉,秋饮青茶可润燥,冬饮红茶暖心房。这体现了这说明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入选。饮茶有益于健康的这种普遍性是通过每个不同的季节饮用不同的茶叶表现出来的,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②入选。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④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今次会议定名为“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并重观念的意图显而易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会上说道: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1和0的关系投影在哲学上说明了</p><p>①人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②我们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p><p>③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2】熔断机制仅仅实行一周便被暂停让人始料未及,该机制不但没给股民带来冷静,反倒加剧了市场波动,出人意料。这一现象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追求真理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不是一蹴而就的</p><p>②真理有时候也会对事物起到阻碍作用</p><p>③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p><p>④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是我们深入探索的动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B</p><p>【解析】本题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题目中,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1和0的关系投影在哲学上说明了人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故①③入选。②④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B。</p><p>【2】题目中,熔断机制仅仅实行一周便被暂停让人始料未及,该机制不但没给股民带来冷静,反倒加剧了市场波动,出人意料。这一现象启示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是我们深入探索的动力;故①④入选。②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③选项与题意无关。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中德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p><p>材料一  2016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九次正式访问中国,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默克尔。“相向而行”“拉紧互信纽带”“在高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德合作”……在于默克尔会见中,习近平这样描述中德关系。舆论普遍认为,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成为亮点。</p><p>材料二   作为最被看好的中德合作领域,“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碰撞出新火花。在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中,双方将继续落实在“工业4.0”领域签署的协议。两国政府已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搭建了平台,引导和鼓励两国企业实现项目落地。</p><p>“中国制造2025”也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该领域的合作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中德两国政府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将建立中德工业4.0对话,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合作,支持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加强交流,两国政府将提供更有利的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p><p>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中德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对两国和各自企业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对两国:实现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两国贸易往来。提高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p><p>对企业:引导相关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管理形成企业竞争 优势。引导企业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p><p>【解析】本题以近年来,中德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体现了重点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中德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对两国和各自企业的作用。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对两国的影响而言,可以从实现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两国贸易往来。提高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对企业而言,可以从引导相关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管理形成企业竞争 优势。引导企业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等角度进行分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历史遗迹、文艺汇演、民俗宗教、主题公园……各种新兴的文化旅游形态日渐崛起,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融合态势。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扩展了旅游的方式。</p><p>材料二2015年9月,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一些地方纷纷加入抢“琅琊”地名的混战。安徽人拿出了欧阳修的诗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也”,山东人拿出了《水经注》中的记载,南京人则指出剧中的大梁国都“金陵”就是南京。安徽滁州更是落实于行动,将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原本兴建于明朝的“会峰阁”换成了“琅琊阁”,而这块全新的匾额落款居然是宋朝的苏轼。有评论指出,这一做法是在商业利益冲动下“打劫”历史文化,难以形成地方旅游品牌发展的核心动力。</p><p>从“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上述“抢名”、“改名”的行为进行评析。</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各地纷纷加入“抢名”</p><p>混战,认识到了文化对经济有重大的反作用。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将原本兴建于明朝的“会峰阁”改名,没有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联系。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随意改名,随意杜撰历史人物题款,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④文化发展要立足社会社会实践,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虚构历史。</p><p>【解析】本题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上述“抢名”、“改名”的行为进行评析。解答评析类问题,基本的方法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辩证思维。既要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又要分析其片面性。答题套路是:“教材原理+分析+正确的做法”。首先,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角度来看,各地纷纷加入“抢名”混战,认识到了文化对经济有重大的反作用。其次,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来看,将原本兴建于明朝的“会峰阁”改名,割裂了文化的历史联系;第三,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来看,随意改名,随意杜撰历史人物题款,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最后,从文化发展要立足社会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需要处理好文化创新发展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即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虚构历史。</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届高三下学期定时训练政治试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