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1日,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宣布在杭州KFC首推“刷脸支付”服务,“刷脸支付开通后,即便忘带钱包、手机没电,也能进行支付。在自助点餐机上选好餐,进入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刷脸付”,然后进行人脸识别,大约需要1-2秒,再输入与支付宝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确认后即可支付。无需输入密码,也不再需要掏出手机打开任何App,整个支付过程不到10秒。“刷脸支付”的落地,意味着继现金、银行卡、手机支付之后,又多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p><p>①改变了货币本质,实现直接交易    ②没有改变货币的基本职能</p><p>③创新了服务模式,方便购物消费    ④能减少现金使用,防止通货膨胀</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刷脸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并没有改变货币的本质,①不选;“刷脸支付”这种支付方式没有改变货币的基本职能,②正确;“刷脸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创新了服务模式,方便购物消费,③正确;“刷脸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并不能防止通货膨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公地悲剧”理论认为,公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甚至导致枯竭。这一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是</p><p>①要完善产权制度,保障市场主体的财产所有权</p><p>②要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p><p>③要完善法律法规,强力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p><p>④要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失信惩戒机制</p><p>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公地悲剧”理论说明如果产权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启示我们要完善产权制度,保障市场主体的财产所有权,①正确;“公地悲剧”理论说明国家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强调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②不选;“公地悲剧”理论说明如果市场经济要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强力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③正确;“公地悲剧”并不是由失信等行为造成的,“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与材料无关,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 年 10 月 9 日晚,央视一套《中国民歌大会》迎来收官之夜。作为国庆期间陪伴了观众 8 个夜晚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民歌大会》在圆满完成节目使命的同时,收获观众好评无数。民歌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形式,是民族精神的积淀,也是民族性格的诠释。中国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因为地域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一个个富有民族韵味的节目明快奔放、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p><p>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p><p>④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①是地域性,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性,故②无关;③④是民族性的体现,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巩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持续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两岸同胞止独促统说明了</p><p>①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p><p>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联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p><p>③人们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p><p>④人为事物的联系的本质在于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两岸同胞止独促统,才能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说明了人们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并不能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到2025年,3D打印、智能硬件(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VR (虚拟现实)等,将和智能手机一样快速成为普通人的消费品。甚至一把日常使用的牙刷,将不仅仅可以清洁口腔,还可以分析口腔的健康数据,成为一个握在手里的“口腔医生”。</p><p>材料二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确定为主攻方向,“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中国版的“制造业2025”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血主体地位,必然会给智能制造概念的企业带来更大市场空间。</p><p>当前,我国企此在迈向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很多瓶颈,如:缺乏统一的标准、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业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工业网络安全防护脆弱等等。</p><p>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如果某企业要进军智能制造领域,你认为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p><p> </p></div></div>
<div><p>【答案】(1)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有利于提高产品和展务科技含量,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扩大产品销量,提高企业竞争力。</p><p>(2)应考虑:国家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和导向;企业产品与智能技术的有效对接;企业智能转型的技术和人才储备;智能制造对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的要求;企业智能转型的投入产出比(效益)。</p><p>【解析】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如果某企业要进军智能制造领域,你认为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知识,本题有两问,一是分析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设问中的“经济生活”、“智能制造工程”、“企业发展”为信息点来分析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二是要求考生回答某企业要进军智能制造领域,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导向、企业产品与智能技术的有效对接、技术和人才储备、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国有土地的征收征用越来越多,并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其中暴力征收征用、补偿条款规定简单等问题成了主要关注点。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得失,是保护国有土地征收征用的核心,也是相关法律法规关注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合理界定征收征用适用的公共利益范围,遵循及时合理补偿原则,完善国家补偿制度,进一步明确补偿的范围、形式和标准,给予被征收征用者公平合理补偿。</p><p>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有关知识,说明在国有土地征收征用中应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得失?</p></div></div>
<div><p>【答案】①公民应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发展的大局;②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土地征收征用及补偿中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分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④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p><p>【解析】本题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依法保护产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公民的政治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原则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公民应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发展的大局;公民应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土地征收征用及补偿中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分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公民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等角度进行回答。</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丁酉年春节,“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p><p>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00后”女孩儿吴亦舒和有1000多年历史的“飞花令”同时火了。学者评论,诗词搭建起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文化共鸣。</p><p>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火了,以“归乡”“团圆”和“欢庆”为主题的家庭叙事,让世界看到一个民族血液里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观者评论,《中国春节》让外国人看“嗨”了,让中国人流泪了。</p><p>我们也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主动走向世界。以传播规律表达乡土中国视角,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中华美食旋风;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中国哲学,让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海外广获好评。同样,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正以各种创新性的方式走近各国人民;中国戏曲、民乐、书法、国画,正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的新模式下,中国智慧,中国资源和中国技艺,在实现“洋为中用”的同时,也通过“中为洋用”,彰显出中国“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大同情怀。</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传统文化”成为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的原因。</p><p>(2)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不断彰显其强大魅力。有人认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全盘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对此观点进行评析。</p><p>(3)请就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出两条具体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国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传播方式、内容,形式的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③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凝聚人心、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p><p>(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辩证看待我国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积极合理的部分,也要看到其阻碍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消极过时的部分;要坚持和发扬积极成分,摒弃、克服其消极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的创新,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盘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反而会阻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阻碍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p><p>(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周活动;举办校园中华典籍诵读比赛。</p><p>【解析】本题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大众传媒、传统文化、辩证否定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国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传播方式、内容,形式的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p><p>(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辩证看待我国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积极合理的部分,也要看到其消极过时的部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的创新,更好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p><p>(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周活动、举办校园中华典籍诵读比赛等角度提出具体建议。</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