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政治《哲学生活》综合练习
题型:非选择题※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的内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p><p>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分析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的合理性。</p></div></div>
<div><p>【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长江经济带不是孤立的,与世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长江经济带要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③从整体着眼,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经济带内部沿海沿江沿边要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带发展。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长江经济带内部东中西各部分要互动合作、协调发展。</p><p>【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分析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的合理性。</p><p>要认真研读材料,找出与联系观点的对接点,用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如运用联系具有普遍性,说明长江经济带不是孤立的,与世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联系的客观性,说明要把长江经济带要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说明长江经济带内部沿海沿江沿边要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带发展,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p><p>长江经济带内部东中西各部分要互动合作、协调发展,以达到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制定一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的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民事法典势在必行。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典编纂的全过程,作为设计民事法典、倡导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的精神引领,使民事法典成为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的内在戒律和外在约束。</p><p>结合材料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说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理由。</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用来引领民事关系的协调和解决,是我国社会经济、民事关系的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必将推动我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说明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理由。</p><p>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历史进步性)。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可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说明为什么要写入;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说明写入的意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p><p>运用对立统一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建设法治中国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法治和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法治治身、治标,德治治心、治本。③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④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p><p>【解析】本题以“法治和德治”为话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的原理。法治和德治是一对矛盾,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建设法治中国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淬炼的“红色气质”,就是“红色政党”存在的政治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个气质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保持多久;这个气质能够薪火相传,人民的江山就能世代永固。</p><p>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靖宇、左权、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一个个共产党人组成宏大的英雄群像,展现着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红色的信念、红色的理想、红色的内心、红色的旗帜……</p><p> “红色气质”是革命战争时期忠诚不渝、慷慨赴死的战士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国共产党在近96年里不断成长壮大;是建设发展时期舍身忘我、一心为民的公仆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爱戴和拥护;是改革深化时期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的先锋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能够以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p>有人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有了‘红色气质’,忍忍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p></div></div>
<div><p>【答案】答案示例一:赞成该观点。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红色气质能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对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都有很大的帮助。②意识对人们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红色气质能凝聚人心、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反之,如果缺乏信仰,使人萎靡,丧失斗志,将会一事无成。③当然,取得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红色气质”不是唯一的因素。答案示例二:反对该观点。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发挥指导作用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红色气质”如果不能转化为行动,也不能取得成功。②取得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红色气质不是唯一的因素。取得成功还需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寻找战胜困难的对策;还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能犯唯意志主义错误。③取得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红色气质”视为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p><p>【解析】有人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有了‘红色气质’,忍忍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p><p>这类题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关键是按要求说明理由。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p><p>如赞成该观点,理由可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们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知识,说明红色气质对激励全国人民斗志、凝聚人心、克服各种困难起着十分重要的精神动力作用。同时还要分析到取得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红色气质”不是唯一的因素。</p><p>如反对该观点,理由可从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精神不是万能的等方面知识,说明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会犯唯意志主义错误,事物的成功需要多种因素,特别是要敢于实践,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战胜困难的对策,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等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为经济学中的“S型曲线”。</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11/10/a4e76b91/SYS201809111003502957255084_ST/SYS201809111003502957255084_ST.001.png" width="347" height="16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注:所谓“S型曲线”理论是指,每一项技术的增长都是一条独立的“S型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项技术在导入期进步比较缓慢,一旦进入成长期就会呈现快速增长,但是进入成熟期就走向曲线顶端,会出现增长率放缓、动力缺乏的问题。而这个时候,会有新的技术在下方蓬勃发展,形成新的“S型曲线”,最终超越传统技术。因此,新旧技术的转换更迭,共同推动形成技术不断进步的高峰,从而带动“新经济”的发展。</p><p>有人说,出于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考虑,传统技术走向“S型曲线”的顶端时,政府也应该继续扶持。运用“发展的实质”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p></div></div>
<div><p>【答案】①“政府应该在传统技术走向‘S型曲线’的顶端时继续扶持它”的观点是错误的。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就看这个事物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③传统技术走向“S型曲线”的顶端时,会出现增长率放缓、动力缺乏的问题,说明它已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如果政府再继续扶持它,那么就只能导致投资收益递减、产能过剩等结果。择优汰劣、新旧更迭,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④所以,政府不应该在传统技术走向“S型曲线”的顶端时继续扶持它,而应该顺应发展规律,扶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技术,从而带动“新经济”的发展。</p><p>【解析】有人说,出于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考虑,传统技术走向“S型曲线”的顶端时,政府也应该继续扶持。运用“发展的实质”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p><p>首先要清楚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由此可判断出政府应该支持的是新事物,而不是旧事物。当传统技术走向“S型曲线”的顶端时,政府不应该继续扶持,因为它已经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择优汰劣、新旧更迭,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所以政府应该顺应发展规律,扶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技术,从而带动“新经济”的发展。</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察图表:2014年中国经济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11/10/a4e76b91/SYS201809111003504277882235_ST/SYS201809111003504277882235_ST.001.png" width="431" height="2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p><p>请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习主席的观点加以评析。</p></div></div>
<div><p>【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实际,我们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才能根据我国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习主席的观点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改革与实践,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习主席的观点符合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结合,是完全正确的。</p><p>【解析】本题要求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习主席的观点加以评析。</p><p>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吃透习主席观点的精神实质,然后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评析其正确性。本题的材料并不难懂,但要围绕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两个方面对其观点进行评析。</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酌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实行需求紧缩,而是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p><p>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供给与需求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失衡总是存在的,但两者相互依存,合理引导和组织可使两者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现阶段,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凶素。因此,在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分清主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p><p>【解析】本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矛盾观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设问指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通过解读材料和设问信息“供给与需求”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供给和需求各有其特点,这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这体现了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达成了约30项重要成果,包括制定了《20创新增长蓝图》《G20贸易增长战略》等规划。在中国的推动下,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框架的突出位置,首次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首次邀请多个非G20成员的发展中国家与会,共商全球发展大计。</p><p>  中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愈益增大的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与风险,适时调整了发展思路,确保了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实现较快增长。中国的经改政策受到许多G20成员国高度评许,被认为是可供各国借鉴的“范例”,是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良策”。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p><p>  尽管中国增速有所放缓,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30%左右,远远超过美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和动力源。同时,中国推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战略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提出“一带一路”宏大战略构想,倡建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并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无私援助,为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别国难以企及的突出贡献。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中坚力量。</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模式为什么能成为可供各国借鉴的“范例”。</p></div></div>
<div><p>【答案】①,,②发展具有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p><p> </p><p>【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模式为什么能成为可供各国借鉴的“范例”。</p><p>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可运用联系具有普遍性以及整体与部分的联系,</p><p>说明世界经济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在发展问题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同时,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和动力源,是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中坚力量;可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实质的知识,说明</p><p>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调整了发展思路,确保了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实现较快增长,这些都说明了中国模式可供各国借鉴。</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