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2:21:40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等五校届高三第五次联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甲商品和乙商品是互补品,如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乙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了变化。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图中(P为价格,Q为需求量)能正确反映乙商品需求量从D1向D2变化的是&#xa0;</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72dbb8f8/SYS201801021915169621682442_ST/SYS201801021915169621682442_ST.001.png" width="560" height="15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甲商品的价值量下降,甲的价格也会上降,甲的价格下降,对甲的需求量会增多,作为互补品,对乙的需求量也会增多。①图像乙的需求量在减少,不选;②图像表明甲商品价格下降,乙的需求量增加,正确;③图像表明乙的价格不变,对乙的需求量增加,正确;④图像表明乙的价格不变,乙的供给量增加,没有说明乙的需求量的变化情况,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p><p>民法典是民众权利的集中体现,因而被誉为“百姓的权利宝典”。民法典的编撰是非常重大、浩繁和复杂的立法过程,正因为如此,引起的热议也前所未有。有的呼吁民法典的总则适当宽泛,有的呼吁各个篇章需要更为具体明确;有的提倡借鉴法国模式,有的提倡仿照德国民法;有的建议法典与单行法律法规并行,有的建议法典既出、单行法律当废……个中争论,既有理论难题与路径选择,也有实际难题与个人偏好。</p><p>民法总则与现行的民法通则仅一字之差,但其中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却有很大不同。民法总则深入挖掘和传承包括中华法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见义勇为受伤可获补偿,个人信息、隐私权受保护,公序良俗、绿色发展成“硬法”……民法总则处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影”,体现着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特色。</p><p>(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阐释民法典编撰引起人们热议的原因。</p><p>(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总则的灵魂。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为该观点点赞。</p><p>(3)民法总则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假如某同学的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请为该同学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出两条具体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看待民法典编撰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立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来评判,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决定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民法典的编撰工作浩繁复杂,影响了人们对民法典编撰的具体看法。</p><p>(2)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总则的灵魂,既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也有利于在法律的实践中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推动民法总则的实施。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总则的灵魂,把道德要求融为法律规范,能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③民法总则深入挖掘和传承包括中华法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p><p>(3)答案示例:①遵循合法程序,运用合法方式。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存合法的证据。</p><p>【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影响认识的主观因素、认识的反复性、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民法典编纂引起人们热议的原因考生可从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等角度进行阐述。</p><p>(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总则的灵魂,有利于在法律的实践中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有利于法律的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总则的灵魂,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总则的灵魂,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等角度为该观点点赞。</p><p>(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该同学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需要遵循合法程序,运用合法方式;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存合法的证据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邻避效应”是指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采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而“迎臂效应”则正好相反,指的是人们不排斥甚至欢迎相关项目的落地。</p><p>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表达渠道的拓宽,因“邻避效应”引发的邻避事件频发,倒逼各地政府转变行政主导式的决策机制。在项目招标、建设等程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对项目卫生情况及安全性充分与公众沟通,以各种方式达成理解,促进政府过程透明。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动作,加大对项目的环境监管力度,让项目能合规运行。用法治的框架协调利益分配,不让群众利益受损,实现了“邻避效应”向“迎臂效应”的转化。</p><p>材料二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占地较省、减量效果明显、余热可以利用等特点,每吨垃圾可焚烧发电300度左右。对此,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2016年10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优化污染治理技术,优化配置焚烧、填埋、生物处理等不同种类处理工艺,整合渗滤液等污染物处理环节。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因地制宜配套绿化、体育和休闲设施,实施优惠供水、供热、供电服务,安排群众就近就业,努力让垃圾焚烧设施与居民、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变“邻避效应”为“邻利效益”。</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是怎样实现“邻避效应”向“迎臂效应”转化的。</p><p>(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谈谈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转变行政主导式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②推行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③切实履行经济建设职能、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和文化建设职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④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p><p>(2)①经济效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废 弃物的再利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 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②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实现共享发展,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p><p>【解析】本题以“邻避效应”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劳动与就业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回答本题,结合材料,考生可从政府切实履行经济建设职能、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和文化建设职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政府推行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展开回答。</p><p>(2)垃圾焚烧处理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考生可从它有利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角度来说明。垃圾焚烧处理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考生可从它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角度说明。</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省临汾一中、忻州一中、康杰中学等五校届高三第五次联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