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2:20:59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模拟(打靶卷)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2017年我国财政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下列能够产生“挤进效应”的举措有(&#xa0;&#xa0; )</p><p>①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生产规模扩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p><p>②下调增值税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发展</p><p>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p><p>④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经济发展</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故①③选项能够产生“挤进效应”,故如入选。②选项下调增值税税率属于紧缩型的财政政策。④选项属于货币政策,排除。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我们</p><p>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p><p>②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p><p>③让人从文化作品中感到快乐是创作者的根本任务</p><p>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习近平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我们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故②④入选。①选项不是文化生活的表述。③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个税改革将成税改最大看点。新一轮个税改革的方案将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税制,适时增加教育、房贷利息、养老等专项扣除项目,从而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新一轮个税改革旨在(&#xa0;&#xa0; )</p><p>①完善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②调节过高收入,消除收入差距</p><p>③优化税种结构,避免重复征税     ④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②选项中“消除收入差距”的表述错误,排除。③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新一轮个税改革旨在完善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故①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必将助推法治中国建设迈向新阶段。《民法总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对民法的需求。这体现了(  )</p><p>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国人大行使表决权</p><p>②我国的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落实全面依法治国</p><p>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推进法治文明</p><p>④全国人大立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法律规范</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选项错误,题目中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③选项表述的是人大常委会,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民法总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对民法的需求。这体现了我国的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人大立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法律规范。故②④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1月6日,搭载“百度大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人类最强大脑的名人堂选手王峰。最终,机器人凭借在人工智能和人脸识别领域的深厚积累,以3:2险胜。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①“百度大脑”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可以代替人脑</p><p>②“百度大脑”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可以成长为新的实践主体</p><p>③“百度大脑”的诞生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p><p>④“百度大脑”的胜利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错误,“百度大脑”是人工智能,不具有人所特有的意识。②选项错误,人是实践的主体。题目的表述表明了“百度大脑”的诞生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的胜利表明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故③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13日,中巴经济走廊联合贸易车队首次自北向南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落后的西部地区,这是中国控股和建设的瓜达尔港第一次大规模向海外出口集装箱,中国货物运到中东、非洲将比原先节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巴基斯坦也由此成为亚洲大陆的交汇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   )</p><p>①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新常态</p><p>②我国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p><p>③区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加速,国际产能合作深化</p><p>④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开放稳定,贸易保护主义被打破</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只体现出我国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这不能说明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常态,①不选;材料中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我国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②正确;材料中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区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加速,国际产能合作深化,③正确;“贸易保护主义被打破”不符合现实,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2月1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告诫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注重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坚持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领导干部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p><p>①要密切联系群众,避免与利益集团相接触</p><p>②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不谋求个人利益</p><p>③要注重细节、防微杜渐,不触碰纪律红线</p><p>④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坚守内心的法度</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需要注重细节、防微杜渐,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关系;要不忘初心、坚定信息,坚守内心的法度,因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故选D;①“避免与利益集团相接触”表述错误;②错误,个人的正当利益也是要谋求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p><p>材料一   S市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大力推进农村脱贫攻坚战,推进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确定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民间资本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实现了120万贫困人口脱贫;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01万;加快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的水平和年限。系列改革措施成为该市民生改善、经济腾飞的新引擎。</p><p>材料二  兰考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扶贫过程中,兰考县委县政府全面执行中共中央精准扶贫要求,依据各贫困村产业实际,拟定“一村一策”发展路径,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和木制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支持当地农民就业创业;对已脱贫户实施保险、产业扶贫、外出务工补助等政策,确保其稳定增收;对未脱贫户,除落实上述已脱贫户所享受的政策外,同时实施提高参合贫困人口住院补偿比例等医疗救助,确保其不因病而增加开支;对“兜底户”,除落实以上政策外,还进行临时救助资金等政策落实。2017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成为河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的贫困县。</p><p>(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S市的改革措施能够成为民生改善、经济腾飞的新引擎。</p><p>(2)结合材料二,说明兰考县的扶贫工作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改善农民的生存和致富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或缩小了全社会的收入差距),提高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增长。</p><p>②优化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激发了产业扶贫投资主体的活力。</p><p>③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p><p>④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利于发挥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p><p>(2)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p>②兰考县委依据各贫困村产业实际,拟定“一村一策”发展路径,支持当地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到了依靠人民,造福人民。</p><p>③确保已脱贫户稳定增收、对未脱贫户实施医疗救助、对“兜底户”进行资金救助,保障农民的权益, 成功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p><p>④兰考县在县委的领导下成功脱贫体现了党的宗旨。</p><p>【解析】本题以我国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S市的改革措施能够成为民生改善、经济腾飞的新引擎。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考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就本题而言,考生在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着重可以从收入差距、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说明兰考县的扶贫工作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遵循四个步骤: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有学者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也有学者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p><p>(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p><p>(2)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我们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 </p><p>(3)请你以“怎样擎起理想信念的火把”为主题,写两句心里话告慰抗日英烈。(15-30字)</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教育学生对抗战历史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p><p>②文化影响人。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p>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p><p>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p><p>(2)①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十四年抗战”概念更全面更真实反映了抗战史实。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这种修改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证明,“十四年抗战”的表述正确反映了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p><p> (3)示例:坚定理想信念, 勿忘国耻,勤奋学习;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求紧扣主题,传播正能量)</p><p>【解析】本题以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设问要认真审读,从设问中可以发现,本题着重考查的点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影响人、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以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等相关知识,故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围绕这些点进行展开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们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原因。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追求真理”的知识。故首先,可以从真理是客观的的角度,说明“14年抗战”概念更全面更真实反映了抗战史实;其次,从真理的特点角度说明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第三,从认识的特点角度说明“14年抗战”的表述正确反映了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p><p>(3)本题要求考生以“怎样擎起理想信念的火把”为主题,写一句心里话告慰抗日英烈在天之灵。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坚定理想信念, 勿忘国耻,勤奋学习;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模拟(打靶卷)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