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政治(江苏专用)精炼检测十文化传承与创新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传播技术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简短和精练,受众越来越广泛。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出现,使文艺创作进入了微时代。这表明 </p><p>①现代传媒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p><p>②适应现代传媒的文艺形式更容易被传播</p><p>③现代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途径</p><p>④现代传媒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题肢④说法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故排除。排除法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弘扬良风美俗,建设和谐家园,某市开展了“孩童启蒙礼”“重阳敬老礼”等传统民俗活动。这一活动</p><p>A. 承袭了传统的民俗文化</p><p>B. 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p><p>C. 批判了落后的民族文化</p><p>D. 改造了庸俗的民族文化</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某市开展的“孩童启蒙礼”、“重阳敬老礼”等传统民俗活动,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A、C、D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书店、电子书的迅速发展,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但南京某书店却以“学术、文化沙龙、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创意,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经营模式,推动了公民社会的理想构建,创造了社会价值,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尊重。该书店经营之所以成功在于认识到( )</p><p>A.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p><p>B.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p><p>C.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p><p>D.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 南京某书店却以“学术、文化沙龙、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创意,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经营模式,这说明该书店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其它说法,如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出来,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漫画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但漫画之意不在于画本身,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简略的笔触对社会上某些人或行为进行批评或讽刺或褒扬,以警示世人。由此可见( )</p><p>A. 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p><p>B. 文化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p><p>C. 文化创新是文化的魅力所在</p><p>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干主要强调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对社会上的人或事的揭露,以警示世人,体现了其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其他选项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对里约奥运会运动员傅园慧的采访,“洪荒之力”红遍网络。热心的编辑借机对文学家笔下的“力”进行了梳理,来了个“力之极尽排行榜”。其中既有最小的“吹灰之力”,还有比洪荒之力更大的“回天之力”。每个“力”背后都有渊源的典故,并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 )</p><p>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p><p>②每个成语典故都折射出时代背景 </p><p>③传统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p><p>④文化可以增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p><p>A. ①② B. ②③</p><p>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项题中没有体现; 每个“力”背后都有渊源的典故, 并一直沿用至今,说明每个成语典故都折射出时代背景,传统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③项符合题意;优秀文化可以增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实现中国梦必须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习近平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什么不能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因为</p><p>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p><p>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③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p>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必须发扬</p><p>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中国古典诗词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能起到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能够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故题肢①②去;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不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与文化的世界性无关,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应当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传统文化(  )</p><p>①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p><p>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p><p>③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p><p>④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A. ①②</p><p>B. ①③</p><p>C. ②④</p><p>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④项符合题意;①项与题意不符;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的“新杂技”,在继承传统杂技的基础上,借鉴歌剧、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灯光、激光等高科技元素,从重“难度技巧”转向重“创意”,大大增强了杂技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从而在欧美迅速兴起并传到中国。“新杂技”的产生过程体现了( )</p><p>①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文化发展 </p><p>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p><p>③实现文化创新必须融合高新科技 </p><p>④文化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新杂技”的产生过程体现了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文化发展。①②项与题意相符;高新科技仅仅是文化创新的手段,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文化创新的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莫言的小说写的是中国故事,却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这体现了( )</p><p>A. 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p><p>B. 文化具有共性</p><p>C.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p><p>D.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国故事引起外国读者共鸣,体现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故选B。其余选项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喜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p><p>A.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p>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p><p>C. 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p><p>D.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它与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并无直接关系,B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C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大国之大,不仅在于体量庞大、肌肉强健,更在于文明昌盛、垂范万邦。</p><p>拥有世界范围的巨大文化影响力,是大国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用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奋斗,先后缓减了民族国家的主权焦虑、生产力焦虑,现在到了认真思考和缓减文化焦虑的时候了。相对其他大国、强国而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悠久的文明和庞大的体量以及在世界的角色和责任,决定了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全球文化影响力,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智慧贡献于世界。</p><p>有文化专家指出,要建设与中国历史、现状和世界角色相适应的大国文化,形成与欧洲、美国共存的“第三极文化”,需要我们在强大国力基础上,继承传统文明之精髓,融合西方文明的精华,总结100多年来追求和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宝贵经验,从现实的中国与世界格局出发,在与世界交流和对话过程中,思考并承担相应的国内外责任。唯有如此,“和合共贏”的中华新文化影响力才现实可期。</p><p>(1)指出材料中“建设‘第三极文化’”的具体要求所体现的文化创新的道理。</p><p>(2)结合材料,假设在政治课上讨论“中华文化影响力与我”的话题,请你以“现状、重要性、责任”为关键词,写一份要点或发言提纲,总字数不超过100字。</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应总结100多年来追求和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经验”建设“第三极文化”,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建设大国文化,需要“继承传统文明之精髄”,这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p><p>③“融合西方文明的精华,在与世界交流中承担相应的国内外责任”,这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基本途径之一。</p><p>(2)①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现状,滞后于济、政治发展等。②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大国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履行国际责任。③作为公民的我应树文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文化发展。</p><p>【解析】(1)本题要求指出材料中“建设‘第三极文化’”的具体要求所体现的文化创新的道理。</p><p>建设“第三极文化”,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建设大国文化,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 (2)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假设在政治课上讨论“中华文化影响力与我”的话题,请你以“现状、重要性、责任”为关键词,写一份要点或发言提纲,总字数不超过100字。</p><p>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言要点或提纲一定要围绕话题,现状要谈出中华文化影响力滞后于经济、政治发展等;重要性应指出文化软实力对于综合国力的作用;责任主要谈公民的自觉和担当,应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比利时时曾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萘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既可以酒连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洲主张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国茶和欧洲酒为什么可以兼容并存。</p><p> </p></div></div>
<div><p>【答案】答案: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茶与欧洲酒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既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也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两者可以兼容并存。</p><p>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中国茶与欧洲酒的兼容并存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p><p>③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茶文化和欧洲洒文化的并存,有利于双方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繁荣.</p><p>【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理解。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是把握材料有效信息。首先审设问,考点明确,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指向明确,中国茶和欧洲酒为什么可以兼容,属于原因类题型;然后审材料,“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洲主张多元一体”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茶与欧洲酒应该兼容。“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茶”与“酒”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中国茶文化和欧洲酒文化的并存,有利于双方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繁荣,因此可以兼容并存。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组织答案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条条老街、一处处名胜,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等,给一个城市烙上了独特印记,如提起北京就会想起胡同,提起苏州就会想到园林,提起武汉就会想到黄鹤楼……而成都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代水利文化宗师李冰,用他的汗水和智慧,灌溉了成都的千里沃野;武侯祠的英雄和智者们,义结金兰,仿佛还在那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金沙遗址,先人们的肉体被风化了不知多少年,但是,却带不去他们的美好梦想;杜甫的草堂虽小,却涌出了盖世的诗章;琴台路上的那架古琴,仿佛仍然在演奏着《凤求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精髓、优良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p><p>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必须延续历史文脉。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p><p> </p></div></div>
<div><p>【答案】①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能够形成特定的文化环境,发展城市特色产业。</p><p>② 文化具有多样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能够维护不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不同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p><p>③ 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城市历史文脉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维系城市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是保持城市特色。</p><p>④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有利于继承城市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推动城市特色文化发展。(每点4分,原理、材料各2分)</p><p>【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审读设问,要求“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必须延续历史文脉”。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题。分析材料,对应考虑文化生活知识,可从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文化影响人的认识和实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等角度分析,联系材料组织答案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