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1:42:53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生活模块强化训练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旅游研究院等部门在公布的《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中指出,中国游客在礼仪方面与境外目的地存在较大冲突。海外居民认为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主要有:乱扔垃圾、闯红灯、围观起哄、插队、抢座和践踏花草、小孩随地大小便等。下列对中国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的网评,你认为正确的是</p><p>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差异,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p><p>②游客代表国家形象,理应提高自身素质</p><p>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p><p>④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处事行为有差异,但文明的客观标准是一致的</p><p>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所述的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能认为是正常的,这是文明素质不足的表现,①不选;游客的所作所为代表国家的形象,中国游客理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形象文明,②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优秀文化,③说法不正确;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客观标准是一致的,中国游客应当注重自身的文明素质,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引发了传播格局的根本性变革。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的新渠道,成为人类知识传播的新载体。这表明</p><p>①科技创新为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媒介</p><p>②科技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p>③发达的网络技术快速成长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p><p>④网络技术为文化传播更新了物质技术手段</p><p>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人类知识传播的新载体,这说明科技创新为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媒介,①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错误;网络已成为人类知识传播的新载体表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更新了物质技术手段,④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类,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p><p>A.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B.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精神家园</p><p>C. 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D.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体现了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产发展的精神家园。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D错误。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前,“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升级到产业互联网,数据的作用要从促进消费形态的变化,转向驱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业态的诞生,真正成为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数据将打破原有产业、地域的界限,搭建起产业综合创新的平台,全球经济必然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创新发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材料表明</p><p>①先进文化能够驱动经济的创新发展</p><p>②文化通过消费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p><p>③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p><p>④先进科技成果能够与经济深度融合</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材料源自2016年11月于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属于时政关联度高的试题。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有关知识。本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大数据作为现代先进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其与经济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互联网+”、“数据”的作用等关键语。选项②与题意无关;③表达明显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山东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对党内政治生活做出规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p><p>“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30多年来,形势任务和党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建设既积累了大量新成果新经验,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时代发展和管党治党的新要求,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这是在坚持1980年准则主要原则和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新规定,是我们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p>《新准则》指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p><p>(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是怎样变化发展的。</p><p>(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谈谈你对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的认识。</p><p>(3)《新准则》为我们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让这个熔炉“热”起来提供了基本遵循。请你就如何让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热”起来提两点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0多年来,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了《新准则》。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形势任务和党内情况的变化,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制定《新准则》,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新准则》是对1980年准则的创新发展,是在系统总结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基础上的制度创新。</p><p>(2)①选拔任用干部要以德为先,这符合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增强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所以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p><p>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所以要坚持信念坚定的好干部标准。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选拔干部坚持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p><p>(3)①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使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常态化。③党员要遵循党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p><p>【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是怎样变化发展的。</p><p>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是怎样变化发展的,首先要阅读材料找出变化的历程,然后对应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说明。</p><p>材料表明,30多年来,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了《新准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党能够根据形势任务和党内情况的变化,制定反映时代特点的《新准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新准则》是对1980年准则的创新发展,是制度上的创新。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生活模块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