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1:41:54

高中政治人教版 必修3 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传播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文化传播方式是</p><p>A.报纸杂志 </p><p>B.人口流动</p><p>C.电子读物  </p><p>D.口语传媒</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这启示我们</p><p>①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p><p>②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p><p>③文明是一种习惯和一种力量</p><p>④行走是展示文明的一种方式</p><p>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没有揭示思维方式的稳定性特点,排除①。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不是手段,②表述错误。传播文明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言行,说明文明要通过人们自身的言行展示出来,③④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继续阅读。图书漂流</p><p>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p><p>B.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p><p>C.是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手段</p><p>D.克服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由此可知,BCD均与题意无关。由题干信息可知,图书漂流使文化得到了交流与传播,A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丝绸织品、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此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商业贸易 </p><p>①能够通过商品交换,交流商品中蕴含的文化</p><p>②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促进交流文化</p><p>③是一种最直观也是最最常见的文化传播手段</p><p>④最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 </p><p>【解析】商业贸易,既通过商品交换间接地交流文化,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促进交流文化,①②符合题意。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文化传播的手段,③观点错误。商业贸易的直接目的是获利,④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以屯垦、戍边等为目的的民族大迁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者,不仅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各地,也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各地生根发芽。这说明</p><p>A.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p><p>B.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p><p>C.中华文化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p><p>D.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揭示的是民族大迁徙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各地,也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各地生根发芽,这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符合题意。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B观点错误。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C观点不科学。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D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青的一代对“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独钟。这表明</p><p>①文化传播具有社会历史性     </p><p>②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   </p><p>③文化传播的媒介是无形的     </p><p>④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   </p><p>【解析】从“烽火”中的“家书”到现在的“网络或发送短信”,文化传播的物质媒介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变化,①②符合题意。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具体的物质手段,是看得见、摸得着的,③观点错误。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一种传媒替代另一种传媒,而是传媒的种类不断丰富和发展,④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光明日报》在《“眼球经济”与媒体责任》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大众传媒随之迅猛发展,在适应“眼球经济”的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回答下列问题</p><p>【1】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p><p>A. 报刊的出现</p><p>B. 印刷媒体的推广</p><p>C. 网络的迅猛发展</p><p>D. 电视的产生</p><p>【2】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p><p>①创造文化    ②文化传递    ③文化沟通    ④选择文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C</p><p>【解析】【1】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B符合题意。</p><p>【2】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但不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由此可见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p><p>【1】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p><p>【2】大众传媒的特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是中英两国文化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英两国举办了首个文化交流年,在此框架下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创意活动在两国集中展示。从积极的影响角度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p><p>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p><p>②要防范世界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p><p>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p><p>④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和发展自身文化</p><p>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①③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符合题意。②④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所要采取的正确态度,不符合题干设问的要求,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7月,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透露,2015年,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逾19万人,其中以中国赴东盟的留学生居多,约为12万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等。按计划,到2020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将双双超过10万。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p><p>①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p><p>②有助于增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p><p>③伴随的必将是大规模的文化传播</p><p>④有助于中国—东盟文化相互渗透</p><p>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各国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利于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①②符合题意。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③夸大了互派留学生的影响。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排除④。</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微课”依托新兴媒体,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正迅速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微店”同样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入世界各地公众的生活。这说明</p><p>①科技进步使文化传播超越了时空的局限</p><p>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p><p>③新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p><p>④网络文化以其先进性满足了人民需要</p><p>A.①④    B.②③    C.②④&#xa0;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②观点错误。网络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④观点错误。“微课”依托新兴媒体快速突破时空的局限,使不同国家和地区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揭示了大众传媒的特点,①③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春节正在逐渐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如美国、法国、加拿大等都发行了中国生肖邮票,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在巴西,有些人学中国人贴“福”字,以求好运。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p><p>①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p><p>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体现</p><p>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p><p>④使中国文化渗透到发达国家</p><p>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春节文化在国际社会传播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①符合题意。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春节被世界其他国家重视折射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②符合题意。③违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要求,观点错误。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排除④。</p></div>

    题型:简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宽带网络技术平台是提升信息消费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使用,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的网络传输速度,拓展了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使人们更为迅捷地接触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与激荡。</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p></div></div>
<div><p>【答案】①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与传播中做到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发展。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③增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努力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p><p>【解析】本题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载体,考查学生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归纳出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其次要结合材料,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点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最后从思想态度上作出要求,即努力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p></div>

    题型:简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蚕丝织造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等输入中国。</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通过商品中蕴含的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②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蚕丝织造技术等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③丝绸之路将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等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限定的知识点非常明确,即“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知识点。本题设问指向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学生首先要了解丝绸之路的开启属于商贸活动,从而可以结合“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一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接着中国的四大发明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其他国家,体现了丝绸之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最后国外的音乐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体现了外域优秀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政治人教版 必修3 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