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1:31:09

年高考政治重要考点练习卷: 正确认识社会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以食为天,人们的膳食营养观与自然环境、生产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食物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膳食营养观念也在经历着较大的变化。材料表明:</p><p>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p><p>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p><p>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p><p>A.①②   B.②④C.①③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意表明,一方面,膳食观念受社会生活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①符合题意。另一方面,国人的膳食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故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故②与题意无关,应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代精神的每一次凝聚和升华都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次胜利。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时代精神号角响彻我们的社会,拥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这说明</p><p>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p><p>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p><p>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p><p>D.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社会意识的反作用,A、C观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B观点错误,社会意识具有双重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起促进作用,题干说拥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说明正确的社会意识有促进作用,故D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p><p>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B.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p><p>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p><p>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B观点错误,错在于上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于即被决定的意思,题干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是因为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的,故D观点符合题意,AC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p><p>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p>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义勇军进行曲》是一种社会意识,使人精神振奋,说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与实践无关,不能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排除;②说法错误,(a+b)2=a2+2ab+b2强调的联系的多样性,没有涉及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语言是社会、生活、文化、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语言印证了历史,也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这说明(  )</p><p>A. 每次社会变革都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p><p>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C. 文化在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p>D. 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这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项符合题意;社会大的变革会改变社会制度,造成社会制度的更替。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作用,C项与题意不符;D项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p><p>①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p><p>②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p><p>③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经济因素决定歪曲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p><p>④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说明该观点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说明该观点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故①②属于错误观点的表现;该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单一及因素作用的结果,否认了多重因素,排除③;该观点没有说明社会意识总是起着消极作用,故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确立的重要方针。这一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p><p>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文化发展中起主体作用</p><p>②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p><p>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决定力量</p><p>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此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题意,“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由人民共享”,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起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决定力量,故①③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实践是精神财富的源泉,故②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④错误。故选C。 ​</p></div>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西部某省针对本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等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15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盘活了文化资源。同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实施“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文化人才培训”等五个重点工程,让城乡群众共享更多公共文化成果。</p><p>依据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说明该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合理性。</p><p>&#xa0;</p></div></div>
<div><p>【答案】</p><p>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盘活了文化资源,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遵循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动力。 </p><p>【解析】略</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p><p>《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p><p>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p></div></div>
<div><p>【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p><p>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p><p>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p><p>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p><p>【解析】本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我们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p>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p><p>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p><p>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p></div></div>
<div><p>【答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p><p>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p><p>【解析】本题以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明确设问的知识限定范围是社会意识作用,可以首先据此回忆课本基础知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用性质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不同;其次根据设问的方向可知属于原因意义类试题,可以围绕设问方向明确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对各国人民、对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都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组织答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择。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仪礼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p><p>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p></div></div>
<div><p>【答案】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非常狭窄,属于小切口的题目,关于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综合题目类型和问题指向,进一步确定本题的知识运用限定在区别祠堂文化和礼堂文化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不同的反作用,祠堂文化具有局限性,其中的封建残余,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是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积极作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高考政治重要考点练习卷: 正确认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