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1:08:22

人教版高三必修3第四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专题训练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它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罗素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p><p>A. 哲学总是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p><p>B. 认识世界需要哲学智慧</p><p>C.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p><p>D. 哲学是爱智之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它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罗素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C项符合题意;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哲学就在生活中,B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p><p>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p><p>②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p><p>③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p><p>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p><p>A. ①③&#xa0;B. ②③&#xa0;C. ①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材料中历史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历史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历史哲学以历史学为基础,②项观点错误;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这表现出真正的哲学 </p><p>①是对未来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p><p>②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p><p>③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p>④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p><p>A. ①④&#xa0;B. ②③&#xa0;C. ③④&#xa0;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知识。“四个全面”反映了时代的任务,这表现出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也体现出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④符合题意;真正的哲学不是源于未来的实践,是对现在实践的总结和升华,①错误;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②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时,提及河流与水,并以此详细阐释澜湄精神。“水是生命之源,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承载着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这个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动荡,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沿澜湄流域六国聚在一起宣誓一种精神,即同饮一江水,共为命运共同体的澜湄精神。”从哲学角度来看,总理讲话体现了</p><p>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p>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p>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p>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的主题是“河流与水,并以此详细阐释澜湄精神”。河流与水是物质层面的,以此详细阐释澜湄精神是意识层面的,主要涉及的是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由于这些知觉借着意识直接呈现于我们,所以它们获得了我们最强烈的同意,并且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这一观点属于</p><p>①客观唯心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不可知论          ④可知论</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中休谟的话强调人的知觉是“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这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不选,②正确;“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这一观点属于不可知论,不是可知论,③正确,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17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说明:</p><p>①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p><p>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p><p>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p><p>④马克思主义因具有科学的精神内核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此处用典意在告诉我们</p><p>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②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发展提供提供具体方法指导</p><p>③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p><p>④在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也有正误之分,并不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不选;马克思主义并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②不选;“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是说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体现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p><p>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上帝创世说</p><p>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夭不变,道亦不变”</p><p>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存在就是被感知”</p><p>④“理在事先,理生万物”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的则是世界是“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①③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适合题意;②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合题意;④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p><p>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p><p>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p><p>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p><p>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p><p>A. ①③&#xa0;B. ②③&#xa0;C. ①④&#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说法错误,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们幸福的一个条件,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可取的和现实的;<br />②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br />③符合题意,题中“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br />④说法错误,本题中“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强调的是外界条件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不是夸大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br />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p><p>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p><p>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p><p>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知识。认识源于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②符合题意。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④表述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p><p>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p>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p><p>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p><p>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揭示了人类探索的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但不能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③表述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科学家之所以要懂哲学,主要是因为</p><p>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xa0;B.哲学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有指导作用</p><p>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xa0;D.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科学家之所以要懂哲学,主要是因为哲学对具体学科的研究有指导作用,B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错误;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C错误;D正确但不是设问的原因,排除。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p><p>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p><p>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p><p>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本题材料体现的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①③,②的说法错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④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椒B.</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高三必修3第四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