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届高三4月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非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在A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中,对老厂房和旧仓库的利用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人生体验、生活记忆。老厂房和旧仓库也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它们往往承载着老企业的文化和精神,在对其改造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时,要“修旧如旧”,使之成为凝固的“文化”。</p><p>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靠创意和知识元素,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要引入现代元素“修旧如新”,开辟新的途径、新的空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p><p>(1)你赞成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请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阐明理由。</p><p>材料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演进的轨迹:西周、春秋以“礼治”否定了殷商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 “德法合治” 否定了秦朝“专任法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p><p>(2)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法治建设可借鉴与利用的重要资源。结合材料二,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p><p>(3)请为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从文化层面提出两条具体措施。(每条字数不超过15字)</p><p> </p></div></div>
<div><p>【答案】(1)参考答案一:赞成“修旧如旧”。</p><p>①老厂房和旧仓库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结构等可以成为凝固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修旧如旧就是为了保持其原有的整体风貌和文化底蕴。</p><p>②旧建筑是城市文脉的组成部分,承载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修旧如旧也是为了保留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继承。</p><p>③传统文化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民族的特色,修旧如旧是保护传统文化的特色,利于文化的多样性。</p><p>④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我们修旧如旧并不排斥在尽可能保持原貌基础上的创新。</p><p>评分说明:踩点与踩意相结合。</p><p>对于“修旧如旧”,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及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的继承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若学生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继承有利于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角度回答也可以酌情给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得分。</p><p>参考答案二:赞成“修旧如新”。</p><p>①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应该有所淘汰和创新。</p><p>②创设以博物馆工业旅游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有新的创意,引进新的元素,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p><p>③把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有利于文化的创新。</p><p>④赋予老建筑、老传统以新的创意、新精神,有利于革故鼎新、文化在发展中继承。</p><p>评分说明:踩点与踩意相结合。</p><p>对于“修旧如新”,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正确做法,文化的创新的途径及要注意的问题等角度分析说明。若学生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的角度回答也可以酌情给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得分。</p><p>(2)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坚持推陈出新。②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要既肯定又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我国法治建设,既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继承,又要对其发展。④辩证否定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法律文化的落后观念,与时俱进。</p><p>(评分说明:踩点与踩意相结合。)</p><p>(3)例:开展法治文化专题讲座。</p><p>布置法治文化宣传栏。</p><p>开设法治文化教育课程。</p><p>【解析】(1)本题要求首先指出赞成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再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阐明理由。本题两小问,根据材料不管赞成 “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只要理由充分即可.如果赞成“修旧如旧”,可从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及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的继承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的继承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加以分析说明;如果赞成“修旧如新”,可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及正确做法,文化的创新的途径及要注意的问题等角度分析说明。</p><p>(2)本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要求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可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坚持推陈出新;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要既肯定又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我国法治建设,既要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继承,又要对其发展;辩证否定要求树立创新观念,敢于突破传统法律文化的落后观念,与时俱进等观点具体来阐述。</p><p>(3)本题要求为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从文化层面提出两条具体措施,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从文化层面写出两条开展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具体措施即可,如:开展法治文化专题讲座、布置法治文化宣传栏、开设法治文化教育课程等。此题没有标准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73年前毛主席提出的“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p><p>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p><p>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符合题意,上述材料体现了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符合题意,“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④说法错误,文化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情感,有很多规律性信息。若能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将得到更好发挥。完成下面小题:</p><p>【1】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p><p>①对大数据中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对信息有效利用程度</p><p>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源于人们对大数据价值的正确认识</p><p>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p><p>④大数据本身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助于企业(   )</p><p>①及时掌握数据——避免激烈竞争——提高经济效益</p><p>②把握市场动向——定位消费需求——实现适销对路</p><p>③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优势</p><p>④制定营销战略——合理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规模</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p><p>【1】D</p><p>【2】C</p><p>【解析】</p><p>【1】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会影响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但绝不会起决定作用,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正确的认识,故②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③④两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p>【2】面对大数据的作用,企业应把它视作重要的生产要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合理的配置资源,定位消费需求,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中的“避免激烈竞争”说法错误,排除;③中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税收是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税制改革的每一步都在彰</p><p>显国家治理的新高度。</p><p>材料一:税收属于古老的经济范畴,已有几千年历史。我国古代的税收思想大多主张“轻税”:孔子和孟子提出“轻徭薄赋”;我国古典名著《管子》提出“取民有度”,把制定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朱元璋则有“阜民之财,息民之力”的思想。“轻税”是涵养税源的手段之一,适当减税,不仅不会减少税收,反而可以增加税收。</p><p>材料二:2016年,全国税务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全国各行各业全面铺开,新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供给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各级税务部门用实际行动将税收优惠政策转变成纳税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税制改革中降负担,在征管服务上提质效,不断完善税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来了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的“轻税”思想对当今完善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p><p>(2)结合材料二,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政府收入的“减法”如何换来了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p><p> </p></div></div>
<div><p>【答案】(1)党和政府要提高治理能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p><p>(2)税收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政府减税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释放创新潜能,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促进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增强市场活力;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p>【解析】材料以我国的税收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考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的“轻税”思想对当今完善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解答本题考生主要可以从提高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政府收入的“减法”如何换来了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明确政府收入的“减法”其含义所在,然后从税收的作用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