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非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第二,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要把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第四,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p><p>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香港回归20周年我国为何能够再创新辉煌。</p><p> </p></div></div>
<div><p>【答案】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权利有法律、制度与物质保障。香港回归20年后,港人继续享有广泛的自由和人权,香港的人权保障比回归前更加完备。回归后有关人权保护的国际公约继续在香港生效,使得香港的人权保障具有国际水平。</p><p>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开创中华民族发展的崭新局面。</p><p>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指出,要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维护香港法治的充分体现。</p><p>④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香港回归后,我国更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p><p>【解析】本题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香港回归20年后,港人的权利有法律、制度与物质保障;香港回归20年后,将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开创中华民族发展的崭新局面;坚持依法治国。习近平指出,要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维护香港法治的充分体现;香港回归后,我国更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的活动,都是绝不能允许的等角度说明香港回归20周年我国为何能够再创新辉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中国更加积极参与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上述做法有利于</p><p>①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②消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p><p>③中国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④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①正确;上述做法并不能消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②不选;中国并不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和全球化进程,③不选;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5月,《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建设种类齐金,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岗位聘用制度。上述要求旨在</p><p>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拉开收人分配差距 </p><p>②合理回报智力劳动,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积极性</p><p>③增加哲学社会科学人员收人,提高消费水平</p><p>④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上述要求的根本目的不是要拉开收入分配差距,①不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规范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岗位聘用制度”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合理回报智力劳动,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积极性,②正确;上述要求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增加哲学社会科学人员收入,③不选;上述要求的根本目的在于要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我国参加了阿斯塔峰会和汉堡第十二次峰会。</p><p>材料一:</p><p>2017年6月8~9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在阿斯塔纳召开。会议正式给予印度和巴基斯坦上合组织成员国地位。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要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携手创造本组织更加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指出:各成员国要</p><p>坚定遵循“上海精神”,保持团结协作的良好传统,新老成员国密切融合,深化政治互信,加大相互支持,构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成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要一如既往地将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工作的优先方向;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要让各国和各国人民从这一进程中共同受益;中方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同观察员国、对话伙伴以及其他国家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合作,中方赞成本组织继续扩大同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紫荣的事业。</p><p>材料二:</p><p>2017年7月3~8日,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赴汉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外交部长王毅说,习近平主席此访是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展开的一次大国外交之旅。俄罗斯之行,提升中俄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新高度。访问德国,推动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新发展。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开启全球经济治理新动能。这次访问释放出中国深化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的明确信号,凝聚起维护共同安全、谋求普惠发展的有力共识。</p><p>习近平在以“塑造联动世界”为主题的汉堡峰会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在开放中共同做大世界经济蛋糕,在创新中发掘世界经济新动力,在包容中破解世界经济失衡难题,在联动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阿斯塔峰会谋求发展“上海精神”的重要性。</p><p>(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分析我国推动互利合作与完善全球治理的关系。</p><p>(3)“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上海精神”,请你提出两条建议,如何让同学们在校园内了解“上海精神”。</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上合组织成立16年来,成员国坚持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相互友好合作提供了有益助力。</p><p>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习近平指出,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继续做好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运行工作,办好青年交流营、中小学生夏令营等品牌项目,并主办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文化艺术节、妇女论坛、职工技能大赛等活动,这有利于促进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p><p>(2)①矛盾的普选性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泛起,民粹主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焦虑与期待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p><p>②矛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汉堡峰会提出的“塑造联动世界”的主题,与杭州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一脉相承,延续着相同的问题意识,都是探索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佳路径。</p><p>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习近平在汉堡峰会上指出,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让我们携手合作,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不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p><p>(3)①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上海精神”。</p><p>②制作黑板报,让同学们了解“上海精神”。</p><p>【解析】本题以我国参加阿斯塔峰会和汉堡第十二次峰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阿斯塔峰会谋求发展“上海精神”的重要性,考生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发展 “上海精神”能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相互友好合作提供有益助力;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发展“上海精神”有利于促进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等角度进行说明。</p><p>(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矛盾的普选性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目前全球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焦虑与期待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矛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汉堡峰会提出的“塑造联动世界”的主题,与杭州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一脉相承,延续着相同的问题意识,都是探索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佳路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推动世界各国经济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等角度进行回答。</p><p>(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召开班会,让同学们了解“上海精神”、制作黑板报,让同学们了解“上海精神”等方面提出建议。</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5月,科技部印发《“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渊海洋科学、极地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显著提升海洋科学认知能力;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及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提升海洋运载作业、信息获取及资源开发能力;集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航运保障等应用系统,通过与现有业务化系统的结合,显著提升海洋管理与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全创新链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科学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成一批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自主海洋仪器设备企业和知名品牌,显著提升海洋产业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p><p>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说中国科技是如何向深海进军的。</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财政作用。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p><p>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动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全面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p><p>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中,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而以海洋油气、海洋工程、海洋能及海洋生物制药为代表的新兴海洋高技术产业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对海洋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p><p>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p><p>【解析】本题以建设海洋强国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财政的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海洋领域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我国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角度进行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