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许多人由读书转向读屏,阅读内容也日渐多元,但随之出现的是一些人的阅读由深变浅、由精变粗。下列对于“精阅读”和“粗阅读”的理解正确的是( )<br />A.“精阅读”是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途径<br />B.“粗阅读”是数字化时代下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br />C.“精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br />D.“粗阅读”在文化上对人不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排除;B、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精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7/b25dccef/SYS201702111731397812938821_ST/SYS201702111731397812938821_ST.001.jpeg" width="264" height="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br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br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r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从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故①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排除;③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专业优势在有德者身上,能够高人一等地造福社会;专业优势在无良者手中,则成了“谋财害命”的捷径。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br />①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br />②思想道德修养制约科学文化知识作用的发挥<br />③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互相促进的<br />④文化知识水平的髙低取决于思想道德水平<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专业优势在有德者身上,能够高人一等地造福社会”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互相促进的,故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专业优势在无良者手中,则成了‘谋财害命’的捷径”说明思想道德修养制约科学文化知识作用的发挥,故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说谁更重要,排除;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这句幽默的流行语体现了( )<br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r />B.客观世界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br />C.真理作为意识范畴具有不确定性<br />D.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是个人对人生的体会和反映,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说法错误,客观世界的变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排除;C说法错误,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排除;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矛盾对立统一,而没有涉及到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以下对漫画《习惯》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17/b25dccef/SYS201702111731399964568792_ST/SYS201702111731399964568792_ST.001.jpeg" width="230" height="14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思维方法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br />②世界观是方法论的体现和要求<br />③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r />④发挥观能动性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漫画中的主人公下雨天打伞浇花说明思维方法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这启示我们应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故①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说法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排除;④说法错误,按规律办事是发挥观能动性的前提,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解决拥挤不堪的“大城市病”,北京市规划“瘦身”,很多非首都核心功能将重新布局,往周边更大空间范围进行疏解,形成新的增长空间,辐射周边地区,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br />①关键部分在系统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br />②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可以提升系统性能<br />③系统要素的离散有利于强化系统功能<br />④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关系<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材料中“非首都核心功能将重新布局,往周边更大空间范围进行疏解,形成新的增长空间,辐射周边地区,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体现了关键部分在系统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可以提升系统性能,故①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说法不科学,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纵观我国经济建设历程可知,60余年的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的认识经历了市场和计划对立、计划与市场相辅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最终确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四个阶段。这一认识过程( )<br />①是一个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br />②是一个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br />③是一个不断接近终极真理的过程<br />④是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br />A.①②<br />B.②④<br />C.①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的认识经历了市场和计划对立、计划与市场相辅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最终确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四个阶段”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是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的过程,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的探索和认识并非错误的,排除;③说法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终极真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蝴蝶的生命史为:蝴蝶幼虫出生10天左右后发育成成虫,成虫45天后变成蛹,而蛹要经过地底下几个月的漫漫长眠才能化蛹成蝶,开始它最灿烂的历程。从哲学上看,化蛹成蝶的过程说明( )<br />A.事物的量变过程也就是质变过程,二者是统一的<br />B.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自身的辩证否定过程<br />C.辩证否定是先肯定后否定,先克服后保留的过程<br />D.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的过程</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化蛹成蝶是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即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自身的辩证否定过程,故B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因此不能说事物的量变过程也就是质变过程,排除;C说法错误,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排除;D说法错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通过吸收、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因素同时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来战胜旧事物,从而实现事物的发展,因而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的过程,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 />材料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br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br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要坚持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坚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p><p><br />(2)</p><p>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出发。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p><p><br />【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学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是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其实本题就等价于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材料中“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说明要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说明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生在解答时要调动知识储备,明确这一原理的知识范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方法包括: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然后仔细阅读材料,找到材料中的具体做法,运用上述原理方法分析即可。</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br />材料一:1949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行,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千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启示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br />材料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A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br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A市的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什么启示。</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推进,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推动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法治探索的每一次重大成果都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国法治建设的探索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p><p><br />(2)</p><p>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的继承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③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④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p><p><br />【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探索,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即求索真理历程。学生在解答时要明确这一知识点的内容。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求索真理历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我国对法治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也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A市的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什么启示,属于启示类的解答题。材料中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启示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启示我们要法治文化建设要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启示我们要发挥大众传媒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等。</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