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48:25

年高考政治备考专题二十八:中华文化、民族精神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国家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下列对爱国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br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br />②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国捐躯<br />③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br />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②表述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前提是在当代中国,并不是任何时代,因此③表述错误;①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不会耽搁在甲午战争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从历史中塑造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魂。如鲁迅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由此可见(&#xa0;&#xa0; ) ①“民魂”是指中华优秀民族文化<br />②“民魂”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xa0; <br />③民族精神决定中国的兴衰<br />④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子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①说法错误,民魂指的是民族精神;③说法过于绝对;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下列对“中国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br />①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br />②这种精神自古就有,经久不衰<br />③这种精神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br />④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实现中国梦<br />A.②③<br />B.①③<br />C.③④<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②说法错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国梦,④夸大了中国精神的作用,说法错误;①③正确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该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电视连续剧《沂蒙》的播出掀起收视热潮,《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 )<br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br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br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br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br />A.②③<br />B.①④<br />C.①②④<br />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里面没有糟粕,②是错误的;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③是错误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①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br />①殷周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r />②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化思想基本形成<br />③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r />④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期<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③项表述正确,可以入选;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故④项表述正确,可以入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②项中“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化思想基本形成”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纳西文是现今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对纳西文字认识正确的有(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02/11/08/16c4982d/SYS201702110810357945415074_ST/SYS201702110810357945415074_ST.001.jpeg" width="335" height="15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r />②它是纳西族文化的基本载体<br />③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br />④它反映了纳西族的文明进程<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②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纳西文字仅仅是其本民族的文化标志,③错误;纳西文字的出现,反映了纳西民族的文化进程,反映了纳西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基本载体,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探访文明的踪迹,惟有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不竭,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其有力见证是(&#xa0;&#xa0; )<br />A.汉字和史学典籍<br />B.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br />C.中华文化推陈出新<br />D.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史学典籍。本题应选A;B、C、D观点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吻合,应排除。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依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 )<br />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br />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br />③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br />④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体现了方言能够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①③正确,选A;②错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文化创新;④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材料中强调了文化的区域性。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烹饪技术的国内外交流,引进了一些香料和佐料,使厨师有可能创造出一些新的菜肴,并探索出一些新的烹调方法。由此可见( )<br />①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r />②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r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br />④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不同的饮食文化,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过的饮食文化,表明了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引进一些香料和佐料,使厨师有可能创造出一些新的菜肴,并探索出一些新的烹调方法说明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故本题②④说法正确。①③说法与题意无关。本题正确答案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慈善涉及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捐赠、慈善财产、慈善服务等。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范慈善活动,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表明( )<br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r />②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扶正祛邪、扬善惩恶<br />③弘扬传统美德需要从小事做起<br />④依靠法律才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材料中的“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德治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所以①②可选,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的说法错误,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需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而不是依靠法律。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明儒者皆有“出入释老”之经历,正因为出入佛老,才能真正体会到儒佛思想质异同,使儒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促使了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体现了( )<br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r />B.中华文化的继承性<br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br />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正因为出入佛老,才能真正体会到儒佛思想质异同,使儒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促使了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正确且适合题意;A B C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最古朴最时尚的胡同。它有着地道的北京味儿,也有各种雅致情调的内涵酒吧。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浑然一体。让人们徜徉于古今交错、中西合壁的时空之中,被传统与时尚的和谐交融所深深折服。这体现了 ( )<br />①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统一 <br />②北京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br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环境 <br />④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文化创新<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浑然一体”体现了北京文化具有包容性,”“人们徜徉于古今交错、中西合壁的时空之中,被传统与时尚的和谐交融所深深折服”体现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②③适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感,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创新,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br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r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br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br />(3)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p></div></div>
<div><p>【答案】<br />(1)</p><p>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奋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p><p><br />(2)</p><p>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分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房精神的丰富和发展。</p><p><br />(3)</p><p>答案示例: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制造使化学武器残害中国队民等日本侵略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的抵赖而改变,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军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世界公理良知的粗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p><p><br />【解析】本题是以抗战胜胜利七十年为背景材料,第一可,考查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结合材料,联系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可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考虑,如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br />的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精神动力、增强信心等等,第二问,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成精神的关系,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联系材料,可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精神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等,第三问,考查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的批驳,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从日本侵华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破坏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对中华民成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等角度考虑。</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华民族的今天,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要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br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br />(2)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家国至上”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上;②“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民族精神上中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③“天酬勤、大无畏”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勤劳勇敢;④“坚毅自强”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p><p><br />(2)</p><p>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能够产生巨大力量;③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使全体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④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br />【解析】(1)此题知识范围明确,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类型属于体现类,把知识点与材料一一结合即可。材料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体现了团结统一;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体现了勤劳勇敢;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体现了自强不息。(2)本题比较简单,注意解答此题时,回扣教材知识要全面,既要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又要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还要结合设问中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表述。所以回答作用和意义时,每个知识点都要点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后规范答题,明确要点即可。</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国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br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萌芽于尧舜时代,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自汉代开始走向政治化,宋以后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考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br />“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传统考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出现了人情冷漠,尽考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br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重庆市万州区的李传梅用孱弱的肩膀背着婆婆到深圳打工,十三年不离不弃;河南工人谢延信赡养亡妻家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br />(1)在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上,人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甲认为:传统孝文化在维系家庭社会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应该尊崇传统孝道。乙认为:传统孝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必须重建现代中国的孝文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br />(2)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孝文化,在今天仍能得以发扬光大,请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其原因。<br />(3)请就弘扬孝文化写两句宣传标语。</p></div></div>
<div><p>【答案】<br />(1)</p><p>赞同甲的观点。“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思想仍然符合现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价值;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能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历史养料;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传统孝文化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行孝的社会氛围,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赞同乙的观点。“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期中的愚忠愚孝是文化糟粕,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建立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现代孝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现代孝文化更易于为人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p><p><br />(2)</p><p>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封建社会相比,当今社会形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孝文化狐朋狗友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孝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弘扬孝文化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p><p><br />(3)</p><p>每一条标语都能反映一个主题,两条标语主题不能重复。</p><p><br />【解析】第(1)小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赞同甲和乙哪种观点。在表述时,可以先说赞同甲的观点。其理由是:“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接着说赞同乙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第(2)小问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孝文化,在今天仍能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范围,即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进行分析。在表述时先准确说明观点,在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第(3)小问要求请就弘扬孝文化写两句宣传标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要注意每一条标语都能反映一个主题,两条标语主题不能重复。</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公开发布。《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主流是好的,同时,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意见》要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拓展爱国主义题材的表现空间,不断丰富形式,使文艺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引领社会风尚。<br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形势。<br />(2)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分析材料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做法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br />(3)《意见》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据此要求,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每条限15字以内)</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矛盾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既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又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p><p>②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支流。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总体上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p><p>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文艺创作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我国文艺创作还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如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可酌情给分)</p><p><br />(2)</p><p>①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p>②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关系。</p><p>③增强“三个自信”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增强文化自信。</p><p>④拓展爱国主义题材的表现空间,使文艺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p><p><br />(3)</p><p>创作扎根人民,文艺服务群众;向人民学习,创群众满意作品;激发创作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写出2条,合理即可)</p><p><br />【解析】(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形势。注意“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材料中强调了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同时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这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的表现;同时要分清当前文艺市场的主流和主流,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前的主流;同时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做法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体现了正确处理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体现了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拓展爱国主义题材的表现空间”体现了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3)本题要求考生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出广告宣传语。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注意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如创作扎根人民,文艺服务群众;向人民学习,创作满意作品等。</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希腊、古罗马曾用铁棒在涂蜡的木板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在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人使用的是毛笔。<br />材料一:毛笔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如,笔杆是竹子所制,代表阳,笔毫是动物毫发所制,代表阴;宣纸白色为阳,墨是黑色为阴;直线为阳,弧线为阴……毛笔的制作不仅讲究笔的实用价值,而且注意到了艺术价值,笔杆刻字、刻画、浮雕、镶嵌等,一支好笔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珍品。毛笔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br />材料二:应对不同需要,新的书写工具层出不穷。如随着科技发展,从石墨笔发展而来的铅笔,具有经济简便实用的特点;在钢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性笔和圆珠笔,具有实用、书写流畅、线条均匀等优势;此外,还有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适合教学演示使用的粉笔、自板笔;作画用的蜡笔、关工笔、彩色水笔;化妆使用的眉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种各样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明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选用。<br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谈一谈应如何理解毛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笔的发展”的。<br />(3)目前,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请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毛笔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毛笔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br />(2)</p><p>①笔的发展和创新过程,实质就是事物不断辩证否定的过程。②随着社会的发展,笔从发明到不断创新,体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笔发展出不同类别是应书写和绘画等的不同需要,这符合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笔的发展是人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④联系具有普遍性,笔的发展、使用与科技进步和人们工作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br />(3)</p><p>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p><p><br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应如何理解毛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毛笔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说明了中华文化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说明了毛笔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说明了毛笔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笔的发展”的,知识指向明确,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笔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创新的观点,即辩证否定观和发展的普遍性;各种不同的笔的用途不同,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的发展、使用与科技进步和人们工作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要注意围绕主题。如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多样,讲究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我们需要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提出自己的东西,比如“和为贵”儒家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思想,它既不同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又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甚至肃然起敬。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div></div>
<div><p>【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r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指出我们要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坚持求同存异,用开放的心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生生不息;苦难深重,却绵延不绝。回首往昔,世所罕见的洪水、地震,未曾让我们绝望;侵略者的铁蹄肆虐,不能让我们屈服;军阀割据各自为政、连年混战,难以阻挡中国人统一的夙愿。是什么造就了华夏子孙的生生不息?是什么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她是华夏儿女薪火相传、血脉相承的精神依归;她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是中国精神的根!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90后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div></div>
<div><p>【答案】(1)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4)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5)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6)要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br />【解析】该题以90后青少年为主体,考查学生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的识记,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只需要按照课本内容准确回答即可。从立足于社会实践,如何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统文化、外来思想、时代精神等,还需要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p></div>

    题型:辨析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辨析题: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荣辱观的核心。所以说,爱国主义是永恒的。</p></div></div>
<div><p>【答案】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鼓舞和动员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从这个角度说,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辨题的说法是不科学的。<br />【解析】该题为辨析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对题目中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不可武断地下结论。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从该角度看,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果从这个角度说,爱国主义是永恒的就不科学。</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高考政治备考专题二十八:中华文化、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