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年高考政治一轮基础复习:专题32 百舸争流的思想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br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br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br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br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正是由于管仲正确认识了马有“识途”的功能,并利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才解决了迷路问题,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故选项②③,应选;选项①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物质,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某大学新生报到宿舍分配现场,有家长在发现孩子的宿舍门牌号“424”“454”等带有两个“4”的数字后,声称宿舍号码不吉利,拒绝让孩子入住并坚决要求负责安排新生宿舍的辅导员调换宿舍。下列观点与学生家长的世界观吻合的是( )<br />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r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br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br />D.物是观念的集合</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及其形态。题中学生家长的世界观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理念,符合题意;B、C两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题意不符;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如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br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br />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br />③前者准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br />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东汉哲学家桓谭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没有说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符合题意,③不符合。“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说法符合题意,④不符合。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是( )<br />①“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br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br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br />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字宙”<br />A.①④<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是说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②不符合题意,是指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③④均符合题意,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体现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 年2 月22 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建立全新肝癌起始动物模型,首次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病机理和开发免疫治疗手段将产生重要影响。这进一步佐证了( )<br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r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r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r />④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有关知识。<br />①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世界的本原;</p><p>②错误,物质和意识可分割;</p><p>③正确,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说明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④正确,题意主旨强调通过科学研究人们有了新发现;</p><p>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8月27日,台风“帕卡”在广东台山东南部沿海登陆。对于这次台风,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准确的预报。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br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r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br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r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说明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适合题意;<br />A、C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br />D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罗马文豪西塞罗说:“哲学是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设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这主要说明( )<br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r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的变化和发展<br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r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④符合题意;①是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③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这两种观点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划分它们的标准是( )<br />A.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br />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r />C.对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的不同理解<br />D.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强调人可能因客观环境而触景生情,这属于唯物主义;而观点二则认为客观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知,属于唯心主义。故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D正确。B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A、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中,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的困扰。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 )<br />A.客观唯心主义<br />B.主观唯心主义<br />C.朴素唯物主义<br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心远地自偏”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br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r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br />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br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景物属于物质的范畴,情感属于意识到的范畴。题目中,“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体现了意识决定物质。一个属于唯物主义,一个属于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就在于物质还是意识是世界的本源问题,故C选项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br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br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br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br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正是由于管仲正确认识了马有“识途”的功能,并利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才解决了迷路问题,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故选项②③,应选;选项①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物质,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9月,某大学新生报到宿舍分配现场,有家长在发现孩子的宿舍门牌号“424”“454”等带有两个“4”的数字后,声称宿舍号码不吉利,拒绝让孩子入住并坚决要求负责安排新生宿舍的辅导员调换宿舍。下列观点与学生家长的世界观吻合的是( )<br />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r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br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br />D.物是观念的集合</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及其形态。题中学生家长的世界观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理念,符合题意;B、C两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题意不符;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如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br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br />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br />③前者准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br />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东汉哲学家桓谭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没有说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符合题意,③不符合。“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说法符合题意,④不符合。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是( )<br />①“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br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br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br />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字宙”<br />A.①④<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是说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②不符合题意,是指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③④均符合题意,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体现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 年2 月22 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建立全新肝癌起始动物模型,首次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病机理和开发免疫治疗手段将产生重要影响。这进一步佐证了( )<br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r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r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r />④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④<br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有关知识。<br />①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世界的本原;</p><p>②错误,物质和意识可分割;</p><p>③正确,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招募在单个肿瘤起始细胞阶段对肝脏肿瘤发生的关键作用,这说明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④正确,题意主旨强调通过科学研究人们有了新发现;</p><p>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8月27日,台风“帕卡”在广东台山东南部沿海登陆。对于这次台风,科学家已经做出了准确的预报。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br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r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br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r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说明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适合题意;<br />A、C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br />D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所以答案是:B</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罗马文豪西塞罗说:“哲学是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设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这主要说明( )<br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r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的变化和发展<br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r />④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④符合题意;①是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③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p><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这两种观点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划分它们的标准是( )<br />A.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br />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r />C.对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的不同理解<br />D.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强调人可能因客观环境而触景生情,这属于唯物主义;而观点二则认为客观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知,属于唯心主义。故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D正确。B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A、C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中,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的困扰。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 )<br />A.客观唯心主义<br />B.主观唯心主义<br />C.朴素唯物主义<br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心远地自偏”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 )<br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r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br />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br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景物属于物质的范畴,情感属于意识到的范畴。题目中,“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体现了意识决定物质。一个属于唯物主义,一个属于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就在于物质还是意识是世界的本源问题,故C选项正确。</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