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46:52

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政治部分)(新课标Ⅲ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br />①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br />②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br />③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br />④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产生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投资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是个双赢的结果。②④项符合题意,可选;我国近10年对外投资平均增幅超过25%,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是在增加的,①项不选;③项推进全球资本一体化不符合事实,排除;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不公布,意义在于( )<br />①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br />②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br />③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br />④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政府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进一步明确政府服务的内容和职责所在,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说明政府在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同时,也便于接受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力滥用。③④项符合题意,可选;①②项不符合清单形成和公布的积极意义,排除;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br />①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br />②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br />③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br />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说明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①②项符合题意;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③项错误;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影响理想信息的坚定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br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br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br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br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①项正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是可以认识和发现真理,②项错误;真理与谬误作为一对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这并等于说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项错误;认识对象是无限变体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④项正确;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br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br />材料一<br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br />材料二<br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br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br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10分)</p></div></div>
<div><p>【答案】<br />(1)</p><p>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p><p><br />(2)</p><p>商业商贸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br />【解析】本题以高铁走出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题可从中国高铁走出去,会带动相关产业出去,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国品牌,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高铁的走出去不是单一的输出产品,而是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这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供给侧改革发展。建议可围绕高铁走出去需要更优化的市场环境、外贸环境,还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如财政税收金融等。第(2)问的文化意义,可从高铁走出去,会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这些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高铁及其中国产品这些载体,将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带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加强对优秀外国文化的借鉴和吸纳。</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br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br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br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br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br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p></div></div>
<div><p>【答案】<br />(1)</p><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p><p><br />(2)</p><p>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p><p><br />(3)</p><p>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p><p><br />【解析】正在更新中</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政治部分)(新课标Ⅲ卷)